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0,475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睡午覺的貓兒

2017-05-08 08:23:04

一個來自小地方的女孩子,人生有多少種可能性?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1,「摔跤吧!爸爸」

昨晚看了電影「摔跤吧!爸爸」,覺得很贊 。

笑點,淚點,情節鋪墊與推進,感情起伏都很順暢,也很自然,對得起豆瓣上9.2的評分。

不過,今天想說它,並不僅僅因為它可以給你帶來接近3小時起伏愉悅的感受,而是因為這個故事所傳遞的訊息。

「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根據真實事件而改編。

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電影中的爸爸)在年輕時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但心中仍一直保有為印度贏得摔跤 世界級金牌的夢想。所以他特別希望能有個兒子,繼承他的夢想與事業 。

很有趣,用盡了所有生兒子的秘方,他還是接連成為了4個女兒的父親。

幾乎已經心灰意冷的他,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在 大女兒和二女兒身上看到了摔跤的天賦,而後開始不顧一切入的眼光,培養自己的女兒一步一步成為世界級的摔跤手。

電影結束後我從其他影評里查詢到相應的真實人物資訊:

Geeta Phogat(電影中的女主姐姐):第一位贏得大英國協運動會的印度摔跤選手(2010, 55公斤級),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參賽資格的女性摔跤選手(2012) Babita Kumari(電影中的第二女主妹妹):在2014格拉斯哥大英國協運動會55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兩次獲得大英國協摔跤錦標賽金牌(2009 51公斤級 & 2011 48公斤級) Vinesh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堂妹):在2014格拉斯哥大英國協運動會48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 Ritu Phogat (Geeta 和Babita的三妹):在2016新加坡大英國協運動會48公斤級女子自由式摔跤獲得金牌

所以,正如這個故事所說的 ,這樣一個來自小村莊的女孩子Geeta,通過多年的努力改變了印度體育摔跤項目的歷史記錄。

但不僅如此的是,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印度文化中對女子的束縛。在她之後,有更多的女孩子開始參加摔跤這項運動,有更多的印度女孩子因為她獲得了額外的可能性。

我記得很清楚,在Geeta決賽前的那一夜她爸爸對她說:

「 如果你明天贏了,並非自己獨享勝利,有幾百萬個像她們一樣的女孩跟你一起得勝,所有被認為不如男孩的女孩們、那些被迫做繁瑣家務的女孩們、那些被嫁出去生兒育女的女孩們,明天你不僅跟澳洲選手比賽,還是跟這些輕視女子的人比賽!」

所以我想,這部電影的上映或許也是作者、導演以及整個劇組在向印度社會傳遞一個資訊:「目前強勢的男權社會(印度)應該給予女性更多自我成展和探索的機會。 」

2,一個來自小地方的女孩子,人生有多少種可能性?

網上有許多對電影裡這位爸爸嚴苛教育的抨擊 -- 抨擊他為了自己心中放不下的夢想逼著女兒訓練,跑步剪髮摔跤,絲毫不顧及他們自己的意志,摧毀了他們作為小女孩的童年。

而我,卻偏偏對此有額外的感觸,因為我也有一位「嚴格」的媽媽。

在我小的時候,成績低於「90分」回家是要挨打的。在大家都說「女孩子進了初中高中之後成就就會不如男孩子」的時候,我家媽媽從未因此放下那些嚴格的要求。

我從小的教育並不是女孩子考個70,80分就可以了 ,而是「女孩子怎麼就不如男孩子了?你就好好學好好考」。

且不去深究這種想法的根源,也不去糾結這種方式究竟是否正確。畢竟,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教育。

一直以來我都為這樣的嚴格所困擾。因為從小的教育會由內而外,從父母的聲音轉變為自己內心本能的聲音,而且伴隨著內心的嚴格是永遠無法放下的標準、做不到的煎熬和永無止境地壓力。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講,嚴格的結果是不斷的努力和更好的成績。

曾經我還在實習的時候,有位同事問我,你高中成績那麼好是家裡有人一直管著你嗎?我說,嗯,媽媽要求比較嚴格。我的同事說,你現在一定很感謝她吧。

雖然我點頭,但那時候我還不是很理解。其實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很理解。因為唯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知道它的副作用有多複雜有多本能有多難以擺脫。

可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突然就明白了。在你小的時候,你還不能夠懂得,一個來自小地方的女孩子,它的人生究竟有多少種不一樣的可能?

真實的答案是,微乎其微。

而唯有從小的嚴格,由外向內的嚴格,才能為你的以後帶來一些可能性。儘管這樣的嚴格會承受許多的不被理解,儘管這樣的嚴格會耗費掉好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與理解。

所以,電影中的兩位女孩子在為了參加好朋友婚禮而逃掉訓練 被父親當眾嚴厲的訓斥後向即將成婚的好朋友哭訴:

「什麼樣的爸爸逼著自己的女兒每天早上5點起來那麼辛苦地訓練?」「什麼樣的爸爸一聽到抱怨就狠心地逼著自己的女兒減掉了頭髮?」「什麼樣的 爸爸逼著自己的女兒到摔跤場上去和男孩子進行比賽?」

而在這場所有人歡慶快樂的婚禮上,從始至終表情悲傷未說過一句話的小新娘對他們說:

「我倒是希望能有這樣的父親,能為我的未來著想。以女兒身降生的那一刻起,我就註定與鍋碗瓢盆為伍,終日操持家務。當我到了14歲,他們會將我嫁給一次我從未見過的男人,從里離開家裡,減輕家裡的負擔。而你們的父親,至少把你們當成女兒。他為你們擋風遮雨,與全世界對抗,就是為了能讓你們擁有自己的人生。」

不能夠擁有完整的教育與探索經歷,一個女子的人生,能夠有多少種不一樣的可能性呢?

在電影裡,這段談話之後,兩個女兒明白了父親的期待,也明白了努力訓練對自己的意義 --自由,獨立與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我想,到這裡,才是這個最終打破歷史的故事真正的開始。

這部電影,我是和媽媽一起看的。而這麼多年以來唯有在這個時刻,我看著別人的故事,才能夠明白,在自己並不能夠做長遠判斷的早年,那些年少時母親對我的嚴格為自己今天生活中已經擁有的可能性還有自己仍舊在努力爭取的可能性有多麼重大的意義。

所以看這部電影時,我很感慨也很感激。感激母親一直以來的嚴格,也感慨還好自己也從未輕易地說放棄。

3,向前一步的另一種可能性

2013年的時候我讀過一本書,是Facebook的營運長謝麗爾·桑德伯格所寫的《向前一步》。

我想,這是我有限的閱讀量里第一次接觸到如此真誠地鼓勵,來自一個女子對所有其他女子的鼓勵:

「我們應該向前一步,儘可能地往桌子前面坐,參與進來而不是成為不發聲音的旁觀者。我們應該學習識別和掙脫來自自己內心以及外界對女性期待的束縛,為自己爭取更多自己有能力獲得的機會。 」

她在書里寫到「從一出生,男孩和女孩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樣。母親在高估小男孩爬行能力的同時,又會低估小女孩的爬行能力。母親會花更多時間去安撫和擁抱女嬰,而畫更多時間看著男嬰自己玩耍,似乎我們本能地相信,女孩比男孩更需要幫助。」

整個社會,對男性和對女性的期待是不一樣的。

作為女性從小接受到的資訊幾乎一層不變是「貌美如花,賢良淑德」。

所以當我們去回顧自己成長經歷中所接收到的所有的資訊 -- 媒體雜誌,小說,電影電視劇,歷史故事,女性題材的大多都是宮鬥,愛情與輔助,少見為自身的拚搏與自由。

而這樣的結果是,即便於我們自己而言,我們也會無意識地以此作為自身價值的判斷標準,而後本能地按這些既定的可能性為自己做選擇,為自己的子女做選擇 -- 輕鬆一點,安穩一點。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放棄工作,放棄事業上發展的可能,更多地關注生育子女支持家庭。

當然,這些都可以理解。

楊瀾曾在為《向前一步》的序言裡寫過:

「在中國,幾千年來女人都是通過妻子與母親的角色而獲得自己的社會價值:無論是舉案齊眉,還是岳母刺字,女人幾乎沒有獨立的社會價值。他們的價值往往通過他們的男人來實現。社會價值對人的異化並不分男女:一方面,女人被捆綁在「女性」的 角色上,而另一方面,男人也被捆綁在「男性」的角色里,他們需要進去,拚搏,變得有權,有錢有地位。而這些是對男女同樣的束縛。」

當女子們被束縛在既定的空間裡時,男性又何嘗不是同樣被束縛?

而我們尋求更多可能性的理由並不是因為當下的男女分工絕對的不好,而是如果我們都能有多一份選擇的可能性,我們便多了一點空間的自由意志。

這種多樣性以及包容,則是不斷前進的時代給我們的基本權利。

正如楊瀾在同一篇序言裡寫的:

「無論男女,都值得擁有獨立而完整的人格和自我實現,這是生理的,心理的,事業的,情感的,物質的,精神的累積過程,需要慢慢地成長。」

無論男女,都應該也值得獲得更多的可能性。被束縛的人生,很難有幸福感,很難成為真實的自己。

而掙脫內在壓抑與造成這種壓抑的外在籓籬,是一條漫長且看不到盡頭的道路,需要許多許多的榜樣與夥伴-- 像Geeta一樣打破記錄的榜樣以及每一位為自己心中所嚮往的可能性持續努力的平凡的夥伴。

願你我能成為這樣的夥伴,或許有一天,成為這樣的榜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