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09,640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麻繩

2017-05-08 16:32:29

為什麼中國拍不出《摔跤吧!爸爸》


(本文首發於個人微信公眾號:麻繩在這裡)

《摔跤吧爸爸》是國內上映的第三部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前兩部是《三個傻瓜》和《PK》,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當然很多人可能更喜歡《三傻》,但我覺得那部電影更多的是立意上的取巧,而《摔跤》則是靠實打實的類型片套路取勝,所有的情節人物設置都沒有超乎想像,但最後卻超乎想像地好看,我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商業片導演的功力。

這裡的阿米爾汗的人物形像是離他本人最遠的,他完成得很出色,除了增肥練塊兒這樣的身體改造方面的硬功,還有表演的分寸拿捏,沒有用力過猛,即使是該發力的時候也會沉著演,但帶給觀眾的震撼卻毫不減分,人物的表情變化並不多,但還是能從中感受到嚴父與慈父之間層次感,一直到最後的父女三人擁抱在一起,這是最真情流露的一瞬間,並賦予一個平常的動作極大的情感爆發力。記得這也是影片中父女之間唯一一次親昵的舉動,這個代表著父親對女兒最高肯定的擁抱觀眾確實等了很久了。除此以外,扮演女兒吉塔的演員也很出色,我真的懷疑是專業的摔跤運動員,看完電影就查了資料,才知道是個新人演員,為了這部電影接受了一年的摔跤訓練,令人佩服。

印度電影最近幾年確實進步很快,但幾部佳作也談不上整體上的脫胎換骨,本片中也有著印度電影普遍存在狗血套路問題,如女兒們對魔鬼訓練態度的轉變,以及國家隊教練的醜惡嘴臉,都處理得不夠好。不過體育電影基本上就是套路電影,像《勇士》那樣的反套路體育電影屬於少數,而要在套路內講故事來感動觀眾需要更精準的情感敘事節奏的把握和細節打磨,以達到最佳的煽情效果,在這一點上,《摔跤吧爸爸》的敘事和表達方法是比歐美同類型電影更容易被中國觀眾接受的,特別值得學習。

體育電影在中國的電影製作中一直是一個弱項,除了文革前以《女籃五號》為代表的那一批以宣揚集體主義精神為主旨的體育電影之外,能提得起來的也就是林超賢導演的《激戰》和《破風》了。如果拿這兩部電影與《摔跤吧爸爸》對比一下,可以看出林超賢導演在競技場面拍攝上做的已經很出色了,演員也很努力,特別是《激戰》中的張家輝,而且《破風》在場景設計和競速環節上,比印度電影做的豪華多了,差距主要是在類型提純不夠和敘事環節薄弱上。

《激戰》和《破風》中摻雜了與主旨脫節的情感糾葛,極大地分散了觀眾的注意力,而且敘事陳舊,情感邏輯很弱,《激戰》中的香港黑幫片套路,《破風》中的台灣偶像劇套路,都讓人厭倦,我看的時候都恨不得略過這些情節直接快進到比賽場面。《摔跤吧爸爸》在這一點上卻很單純,沒有無聊的感情線,前半段就是怎麼練,後半段是怎麼贏,所有的情節和人物鋪陳都為這緊緊圍繞這兩點,只要過程做到生動有趣、打動人心就可以了。我覺得只有在乾貨不夠的情況下,才會填充那些喧賓奪主的水貨來拖延時間。體育電影中真正表現體育比賽的篇幅其實並不多,總時長算下來也就20%左右,而大量的文戲起著塑造人物、情感累積的作用,這方面做到位了,才能人賽場上的情感爆發達到最大效果,要不然比賽場面拍得再激烈觀眾也燃不起來。

不過上面說的這些都是技術環節的差距,是可以通過精心創作彌補的,但下面要說的這個問題才是最致命的,那就是體制上的差別。這裡說的體制不是電影體制,而是體育體制。中國的體育是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舉國體育機制,運動員都是從小被選拔進入相應的集訓隊,從市隊到省隊到國家隊,一個由國家包養按部就班勤學苦練的體制內運動員,其成長過程中的個人奮鬥色彩被極大地弱化了,在觀眾心目中也就缺少了傳奇性。看奧運會直播奏國歌升國旗的時候可以很燃,但要拿運動員當故事來講,就沒什麼意思了。也許這也是林超賢的兩部體育電影分別把故事發生背景放到了香港和台灣的原因吧,確實很多故事如果放在體制內是沒法講的,連反派都沒法設計,於是這裡面也沒有了國家利益,只好用無聊的感情線來填滿時間了。難道林超賢導演不知道調動民族情緒是體育電影製造燃點最有效的方法嗎?只是在中國在類型片套路里實現這個很難。《摔跤吧爸爸》中父親在儲藏室聽到印度國歌響起的那個場面,應該連很多中國觀眾都能看到落淚吧? 《摔跤吧爸爸》是取材於真實人物的體育傳記片,而在中國,只有一個人物是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來拍電影的,那就是走出體制並獲得成功的李娜。這個項目也確實發佈過,有很著名的導演和編劇在進行創作,但在中國這個創作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不知道要做多少權衡和妥協,但不管怎麼說,希望能早日問世吧,這條路儘管艱難,總需要有人去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