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08 17:54:30
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去看摔跤比賽,還要在電影院裡看得熱淚盈眶。其實故事大概都猜得出,講了一個永遠都在想為祖國爭奪榮譽的摔跤手父親,本來想要生個兒子來繼承他的摔跤事業,然而。。他妻子卻連生了4個女孩。就在他心灰意冷要放棄自己的夢想時,發現了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後(其實是和兩個男孩打架),「狠心」訓練她們成為女子摔跤手,最後兩人都進入了國家隊,克服了許多困難後,大姐還拿到了印度運動史上第一塊摔跤金牌。故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據說現實生活中的父親更厲害!
套路大家都知道,但還是肯看下去。就說明了這設計得很巧妙而且很可愛(多虧了演員們的表演,表揚下總是受苦的「故事敘述者」和自私卻老被「打臉」的國家教練,他們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笑點」)。影片在劇作上設置了非常多的「挫折(外部的:社會的偏見,印度體育局的「不走心」;內部的:父親的「執念」等),環環相扣,使得影片雖然長140分鐘,但一點也不拖沓。而且還多用「平行剪輯」,擴大了劇情的資訊量,懸念、對比等效果都達到了。至於氣氛上的渲染,可能是文花上的差異,我覺得印度歌旋律都挺歡快明亮的?儘管歌詞告訴了我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我還是感受不到更多這方面的情緒。如果是在看國產片,那種「煽情」的BGM一起前奏,我就會哭得稀里嘩啦的,可能我並不是為了劇情發展哭的,也許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哭。
關於故事核心之一的「父愛」,在看電影前無意中於「知乎」上圍觀了一場「唇舌大戰」。有人會對影片中的父親對孩子童年「獨裁」提出質疑,覺得這種行為是匹披著「父愛」羊皮的狼,最後再用各種「毒雞湯」呼籲孩子們應自由個性地成長。其實在觀看影片的某個瞬間,我也會懷疑兩個女兒是父親夢想的犧牲品,還是她們自己也喜歡摔跤,也想為國爭光。或許導演也知道我們有疑惑吧,安排了這麼幾段劇情,一段是兩個女兒剁掉訓練去參加一個 14歲女孩的婚禮,結果父親找到她們並搞砸了婚禮。然後就有一段女孩間的對話,兩個女兒說出了存在觀眾心中的爭議,可是14歲的小新娘卻說「希望自己能有這樣的父親」。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忽視了印度的社會環境——典型的父權社會,女子地位低,簡直就是男子的附屬品,「一輩子要和鍋碗瓢盆為伴」。父親希望能讓女兒們擺脫這種命運,才這麼絕情,逼她們學摔跤。還有一段大女兒第一次去參加摔跤比賽,輸給了一個強壯的男孩,夜晚她來到父親身後,對父親說「什麼時候我能再打一場?」。看到這裡,我沒有理由去懷疑她們個人自發的對摔跤的喜愛。當然沒有理由讓所有看完這部影片的人都抱有同樣的想法(畢竟國情不同,社會環境不同,個人知識水平不同,我在想如果美國人來看這部影片會有什麼想法),但如果要因為某種私心——祭奠你個人曾被父母「支配」的不愉快的童年,而要用詆毀的方式拉這部影片去陪葬。來人,把豆瓣評分「9.3」甩給他。評分高沒什麼,卻說明了一個事實,大家對這部影片還挺滿意的。至少,這是近年來我在影院裡看到的為數不多能阻止我腦子裡裝了個b站的電影了。
看完電影后,我給我爸發了條微信語音,感謝他曾經「為我好」的強硬固執、不講道理,也感謝更多時候他最後理解支持我做出的妥協。我愛你,我的爸爸。
父愛,就是確保你在生活最糟糕狀態下一個人也能活下去的最實用最沉默最「彆扭」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