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好爸爸勝過好教練
《摔跤吧,爸爸》是我今年在電影院看的第二部電影,上一部是《乘風破浪》。無獨有偶,兩部都是關於血脈,親情的故事。
在進影院之前,我在豆瓣上已經看了幾篇影評,討論的話題大多圍繞著「男權」「父權」以及關於印度婦女的地位的種種。顯然大家把焦點放到了摔跤上,而我今天想說的,是我,一個兩個孩子的父親從爸爸的角度去看這部關於爸爸的電影。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去電影院的。週五下班,我終於喝光了上班時倒下的那杯水。在等電梯的時間,打開手機豆瓣,幾部新片看起來評分都不錯,尤其米叔獨佔鰲頭。
從幼稚園接上五週歲的老大,馬不停蹄回家做飯然後與妻子輪替著照顧未滿六個月的老二。做手工、練琴、督促老大洗漱完畢上床講故事入睡後,已經快11點了。
躺在床上,心心念的仍是米叔那雙招風耳。於是和妻子提出,明天想去看這部電影。因為老二實在太小我倆不能同去,妻子一邊給老二餵奶,一邊評估了一下覺得自己可以一個人撐過這兩個小時,勉強同意了。
週六一早,妻子照顧兩個孩子,我不但做了早餐,而且連午餐的食材也一併準備好。將上週的髒衣服扔進洗衣機,趕緊送老大去上輔導班,沒想到輔導班居然還拖堂,下課後急急忙忙將老大送回家中,一路飛奔到電影院,連可樂爆米花都沒顧上買直接鑽進了放映廳。
擦了擦額頭的汗,終於,我坐到了大螢幕前。
感謝你能耐心看完上面囉哩囉嗦這麼一大堆。這就是一個普通爸爸為了看一場電影所要付出的額外努力。正因為這樣,我才對影片中的父親更加感同身受。
也許你會說,這部電影發生的地點在印度,阿米爾汗所扮演的父親根本不用接觸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對,不過,世界上沒有哪個父親能逃得過生活的瑣碎,尤其這位來自印度的爸爸。他所承受的,遠不止村民們的非議、女兒們的不解以及生活的窘迫。
身手矯健,頭腦清晰的全國摔跤冠軍,居然無法養家餬口。連產四女,成為村里笑柄,這位爸爸那幾年活的的確憋屈。以致於在他發現兩個女兒的血脈中流淌著摔跤的血液時兩眼放光,連帶脖子都不自覺的伸長。
印度人天生隱忍,練習摔跤如此辛苦,影片只用傳統的印度式歡歌幾筆帶過。重墨幾乎都潑在了主人公與世俗眼光對抗上面。短褲、短髮,爸爸逼著女兒們從女性傳統規則中破框而出。
爸爸帶著兩個女兒去訓練場被拒絕後,以一己之力修建了一個茅草棚供姐妹倆練習。夕陽的餘暉中,爸爸一個人坐在樑上鋪草頂,畫面看上去很唯美。其中辛酸估計只有體驗過的爸爸才能知道。
我家老大生性靦腆。於是他理所當然地在很多集體活動中當了觀眾,或者在表演的時候成為了一棵樹,或是一片雲。每年快過節日的時候,我和她媽總會到處找劇本,在家請了親戚好友來觀看他主演的舞台劇。我們購置了服裝、道具,在外人看來很是溫馨。但我和她媽眼中寫滿了焦慮和期待,我們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登上更大的舞台。
人們總是說父愛如山。女兒們幼小的時候,感覺父親如大山般壓著自己,如魔鬼般逼著她們訓練。直到參加朋友的婚禮才明白,父親這座山不但為她們遮風避雨,而且還要扛著她們越過命運的藩籬。
越過山丘,長大成人,迷了路,摔了跤。回頭看看,父親還在,山還在。也許這就是父愛,時遠時近,不刻意彰顯,卻無處不在。
看這部片子的時候,我一直努力繞開大家所熱烈討論的「父權」印度文化以及社會現狀。僅僅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去看這部影片。事實上,做到這一點並不難,不論我們的文化、社會有多大的差異,女兒們口口聲聲地叫著「papa」,這個嬰兒最容易發的音節,就足以讓我沉入到這個劇中。
不論《摔跤吧,爸爸》還是《如父如子》,此類以爸爸為主題的電影,媽媽的戲份一般都不多。所以爸爸們總是以獨裁者的形像在大螢幕上出現。
現實生活中,的確父親做主的時候居多。以前我家孩子想要多吃一塊蛋糕,他媽總會說,去問問你爸同意不同意。我都會嚴厲的告訴他不可以。現在當我家孩子再來問我,我一般會說:「來,咱倆偷偷地把這個蛋糕分著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