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常江

2017-05-10 02:19:50

這隻熊貓刺激了誰的神經?


從好萊塢舶來的動畫片《功夫熊貓2》我看了兩遍:一次和友人,從觀眾的視角,娛樂為主;一次獨自一人,從學者的視角,研究為主。後來,我又看了看各大媒體的評論和網友發言,似乎除趙半荻這樣匪夷所思的人物,絕大多數人對阿寶這隻怎麼看怎麼像ABC的胖熊貓持毫無保留的歡迎態度。而從事影視傳播研究的同仁們,則異口同聲地哀嘆:我們啥時候能造出這麼個風靡全球的東西啊!

這場景,太眼熟了,是不是?三年前,當這部卡通電影的前作登陸中國時,曾經掀起過幾乎一模一樣的浪潮。三年過去了,星星還是那個星星,熊貓依然是那隻熊貓,我們依然是我們,什麼都沒變。可事實是,在這短短的三年里,中國舉辦了奧運會、世博會和亞運會,GDP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並以一種耐人尋味的高調姿態向全世界的每個角落派駐記者。可惜的是,這些努力和成就,並沒有轉化成文花上的影響力,也再次印證了那個很多人都想不明白的真理:花錢買不來喜愛和尊敬。

其實從純粹的商業電影生產和傳播原理上看,《功夫熊貓》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它的厲害之處,恰恰體現在這種「無招勝有招」的境界上。從中國的熊貓到巴西的鸚鵡,從日本藝伎到泰國國王,只要上了好萊塢的流水線,最終都能「脫胎換骨」,變成風靡全球的文化產品。原因何在?是因為美國有錢嗎?當然不是。我們中國現在也不差錢了啊,能辦一場「無與倫比」的奧運會,就拍不出一部讓老美也心悅誠服的電影嗎?說不通啊!

遺憾的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就我們成功舉辦了奧運會的2008年來說,中國總共拍了406部電影,美國是520部。從產量上看,差距不大。但是,這一年,在中國最受歡迎(票房最高)的影片中,有一大半來自好萊塢;可反過來,只有零星幾部中國影片通過DVD終端或電影節,「僥倖」入了美國佬的「法眼」。經濟第一大國同時是文化第一大國,可經濟第二大國的文化,又魂歸何處呢?

當然,電影拍得好,並不意味著美國文化很牛。但能把軟性的文化轉變成硬性影響力,為國家和本國人民帶來好處,無論如何都是件很划算的事。所以這筆帳,我們不能不算。而現實的困境就是: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將文化視為經濟利益或政治權力的小妾,總是覺得只要有錢了,便皆大歡喜,便天下太平。豈不知,由物質上由窮變富容易,精神上由貧乏到豐裕卻艱難無比。直到最近四五年,人們才漸漸意識到我們的文化影響力已經簡約到只能向世界兜售漢語、道德經和風水的程度。

也許有人會說,美國文化風靡全球無所謂啊,我們保護好自己的文化就可以了,不必管人家說三道四。這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文化不只是自娛自樂的把戲,而是關乎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解釋權。胖熊貓阿寶的走紅讓很多人不安,正是因為它的出現讓我們意識到,我們對自己民族文化元素的解釋力,已經遠遠不及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換句話說,現在是人家來教導你應該如何理解你的文化。這是真正可惜和可悲的事。如果說文化的存在令我們擁有理解自身、理解世界、理解人情世故的能力,那麼這種能力在過去三十年里GDP中心主義的強大影響力下,正在漸漸消亡。

所以,我常常認為,好萊塢其實是第三世界的人反觀自身的一面鏡子,而《功夫熊貓》這樣的影片,則是專門為中國人打造的。我們儘可不必在意它取得了多少票房、贏得了多少觀眾,也不必將其視為美帝國主義的洪水猛獸,但一定要對其背後的邏輯有理性的認識。文化是一項需要我們心平氣和來經營的事業。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這項工作始於對自身文化傳統解釋力的重建。一隻人見人愛的好萊塢胖熊貓並不能一竿子打死中國的文化傳播現狀,卻可以為我們提供足夠的自省空間。在阿寶身上,我們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深切地了解到其實我們對自己一無所知。

至於應當如何實現「自知」,恐怕是人人皆知的常識,我也就不再討嫌地喋喋不休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