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10 19:45:57
文/江欲行
目前我看到的所有關於《摔跤吧!爸爸》(《Dangal》)這部電影的相關推送與影評,要嘛在說主演阿米爾汗多麼敬業,為了演戲先吃成大胖子再瘦成肌肉帥哥,要嘛打著「女權」這個大大的標籤,高調地搬出《真相訪談》。 先說一堆印度針對女性的社會問題:殺女嬰、兒童性侵、童婚、家庭暴力等等。最後把這部女主角從一名鄉下小妞成長為世界冠軍的影片扯上「女權」的名頭,可謂瞞天過海。 這一套宣傳手段行雲流水,觀眾很容易被誤導。
但實際上,那些出現在《真相訪談》中的社會問題,電影裡壓根就沒影。稍微沾點邊的「童婚」,也只是起到讓女主角認真訓練的作用。訓練總比洗衣服做飯生孩子要強。 總體而言,《摔跤吧!爸爸》和《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套路大致雷同,思路比較直線,正如「嚴肅八卦」所說的:「本片劇情沒有太大懸念,知道些劇情也不影響觀影。」搭配著幽默、輕快、燃和煽情的歌曲,讓所謂的跌宕起伏完全按照觀眾的預期進行,於是就產生了一種大快人心的強烈共鳴,賺足了眾多女性觀眾的眼淚。 可實際上電影將印度的性別問題進行了十足的弱化,弱到叫人以為一塊國際賽事的金牌、一個成功的個案就可以推翻根深蒂固的歧視與迫害。別忘了吉塔獲得的是2010年大英國協運動會金牌,可都2017年了,原本有的問題都還有呢。 不信? 你去搜一下《摔跤吧!爸爸》的百科,角色介紹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分別是:馬哈維亞的妻子、馬哈維亞的女兒、馬哈維亞的女兒。
[img=4:C](360百科) [/img] 我並非想全盤否認這部片子,阿米爾汗作為我個人很喜歡的一名演員,他對印度社會做出的貢獻讓我感到敬佩。《摔跤吧!爸爸》在製作各方面都很有誠意,可算作一部質量上乘的勵志片。
電影廣告商為了票房極力鼓吹「女權主義」的噱頭,一些網站上的影評人為了博得眼球則大肆宣揚「剝奪童年」的論調,鼓吹也好,抨擊也罷,每一方都出於各自獲利的角度,擺出某種刻意的姿態。坦白講,最初我也是因為影片中女性地位的原因才對它感興趣的。但除開這些外部因素,我單純從觀影體驗出發,看到更多的其實是父親對女兒的愛與期待。
吉塔在雪梨一次次被首輪淘汰而失利時,爸爸馬哈維亞的眼神,讓我想起了媽媽說過的一段往事。 在外公去世許多年後,媽媽才提起她們姐妹二人小的時候,外公一直對身為長女的她抱有很大的期待,認為這個女兒足夠聰明,能夠考上大學,成為他們家的第一個大學生。可到了考試的時候,年少無知的媽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機會是多麼寶貴,還迷迷糊糊地在考場裡睡了一覺。後來,外公沒有罵她,更沒有打她,只是很複雜地看了她一眼。這個眼神,叫她愧疚了一輩子。 眼神裡沒有「你真沒用」的指責,也沒有「誰讓你不聽我話」的埋怨,只是叫人看了便知道,這人曾經對你有過期待,只不過,現在落空了。 所謂「重男輕女」,我認為應該是:只因性別原因便去輕視女性,貶低與否認她們的能力。 馬哈維亞身處於印度的小村莊,當地人還處於「女兒=賠錢貨」的思想狀態中。雖然誰也無法說清楚,為什麼女孩生來就該去做家務,要在很小的年紀出嫁,但周圍都是這個樣子的,女孩子除了嫁人生孩子之外無路可走了。 馬哈維亞自然不會將期待放在已經被社會判斷為「無路可走」的人身上,直到在他以為與夢想之間已經隔了一道無可逾越的天塹時,現實卻告訴他,跨越鴻溝的橋樑早就出現在他身邊了,只不過先前被偏見阻礙,沒能早早發現。
他看到了兩個女兒身上有著與他當年不遑多讓的摔跤天賦,那條橫亘在心頭多年,未竟的夢想之路,終於看到了延續的希望,有人能替他讓印度的國歌奏響在異國的賽場之上,讓印度的國旗升到賽場最高的地方受人瞻仰。 「期待」當然不是愛的唯一方式。二女兒巴比塔出生後,馬哈維亞說,不是女兒不好,他也很愛吉塔和巴比塔,只是女兒沒法實現他的夢想。 所以沒有期待的時候,馬哈維亞會送女兒們去上學,會把甜點分給女兒們吃,會希望她們平安順利地長大,到了適婚年齡之後努力去為女兒們湊夠一份體面的嫁妝,但不會再有更多了。馬哈維亞的愛是不甘心讓女兒的天賦淪為平庸,他以強硬的姿態,將她們拉上了一條沒有人走過的充滿艱辛與坎坷的路。 正如吉塔和巴比塔厭惡父親的獨裁,我也對媽媽「無理取鬧」的教育方式深惡痛絕。她半點也沒有承襲外公溫良寬厚的性子,反而相當的潑辣與蠻橫。如今一身霸道無處施展,便將滿腹習氣轉化對我的嚴厲。倘若當年外公有我媽一半的「獨裁」,他這任性貪玩的女兒,或許能在懂事之前更有出息一點。 父母在童年時期的管教,如同將一輛滿世界撒野的小火車拖曳到軌道上,防止這輛小火車開進海里沉沒,防止它開進沼澤地中陷沒,防止一頭撞進流沙後難以逃脫,也防止衝出懸崖自毀前程。躲過了種種艱險,終於駛入正軌,向著更遠的地方出發。 誰也不是誰的附屬品,沒有道理為了別人而賠上自己的人生。父母的意志終將有限,在我們產生足夠強烈的自我意識之後,屬於自己的夢想便出現了,火車將換上新的燃料,繼續行駛,在那之前,則需要由父母毫無保留的信任與期待來推行。 也許有人指責,太多的束縛會扼殺天性,不利於兒童成長。可我認為,期待是很溫柔的愛,與自私的束縛屬於兩碼事。 之前火過一陣的日本勵志雞湯大片《墊底辣妹》也講述了女孩子成功的經歷,可「辣妹」女主原先並沒有被給予過期待,父親一心將夢想寄託在弟弟身上,沒有期待的小孩只需要吃喝玩樂一路直升便可以了。
逃課、染髮、喝酒、考零分,怎麼高興怎麼來,夠爽了吧? 可是某天,有一個人對她有了期待,告訴她去考慶應大學(相當於中國的復旦大學),這份期待猶如一顆火星,燃起了她混沌而又漫無目的的人生。家中的第一個孩子,無論男女,都對父母有著獨特的意義吧。前往夢想的路程,誰也不比誰的短,如果要實現它,之前荒廢掉的,遲早都要補回來。 年幼的吉塔和巴比塔以為早上的晨跑訓練是對她們打人的懲罰,所以誰也不會想到,被她們背後痛斥為暴君的父親用著多麼驕傲的口吻對妻子說:「誰說我們的女兒比男孩差?」 他也始終深信自己的女兒擁有足夠的天賦,只要輔以正確的指導,必定能將那條未竟之路走下去。吉塔在家人和村民的支持下,逐漸從全國冠軍成為世界冠軍,從毆打鄰居的鄉村女霸王,成為印度人民的驕傲。
很多時候,父母的期待與信任真的很不講道理,在我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時候,他們的信心就來了。既像動力,又像壓力。 以前看到過一句關於夢想的話:要嘛去實現它,要嘛讓它永遠作為一個夢。那麼對於期待,則往往是:要嘛讓期待的人為你驕傲,要嘛你會為此愧疚。 在夢想面前感到無能為力,實在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對於背負一生的愧疚卻無可挽回的痛苦,則更加漫長。
《摔跤吧!爸爸》有女權色彩嗎?有的。個人的夢想上升到了為國家爭得榮譽,個人的勝利為全國女性樹立了榜樣。那條無人走過的充滿艱辛與坎坷的路,踏上了後來者追隨的腳步。 有「扼殺童年」嗎?也有。在女孩最愛美的年紀,剪掉一頭烏黑的長髮,脫下美麗的沙麗。但她們剩餘的人生將擁有更長久的美麗與自由。 對女兒的期待,是父親最溫柔的愛。這份期待打破了固有的偏見,給了父親抵抗世俗輿論的壓力,盡己所能地清掃阻攔女兒們前進的阻礙。當年他迫於生計不得不放棄夢想偏安一隅,如今他的女兒可以毫無顧忌地去追逐夢想,而非早早披上嫁衣,被送到陌生男性面前為他生兒育女。 「爸爸不可能每次都來救你,吉塔,你必須自己救自己。」 我想不出比這更溫柔的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