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摔跤吧 爸爸》我有話說
故事雖然老套,但誠意十足,沒有看到過份的商業化,至於別人所說的男權主義我更是我覺得不是什麼大問題,有些人總喜歡抓住人家的小問題不放,當初之所以不想訓練只是因為太辛苦,難道我們因為上學太累就不去上學嗎?一樣的道理。至於剪短頭髮,對於女孩子來說可能一時難以接受,但這是必需要過的一關,就好比抗日戰爭時期人肉炸藥包一樣,想要收穫必須先去付出,而且電影到後來,吉塔也想通了,自己動手剪掉了長髮。
還有一個反對的說法是:女兒不願意學習摔跤,爸爸強迫他們去訓練。
對於影片,不同的人看過有不同的解釋,在我看來,我寧願把它解釋為:其實在爸爸從小的耳濡目染之下,兩個小女孩已經喜歡上了摔跤,從哪裡能看出呢,在鄰居上門討要說法之後,爸爸問兩個女孩怎麼打的人家孩子,於是兩個小女孩就各種比劃,如果不是受到他爸爸的影響,又怎麼會知道那些格鬥技巧,所以說,爸爸逼迫他們摔跤,很有可能不是真正的逼迫,而是在她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的基礎上推了一把,從電影的後面我們也能看出這一點,兩個女兒在摔跤上的不俗表現證明了她們確實有這樣的天賦,反過來說,有的人苦練一生都不一定能拿一個全國冠軍,如果她們不是打心底里真正的喜歡,又怎麼會在後來拿下那麼多獎牌。
另外,拋開這不電影,從電影整體來說,技術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忘記了拍攝電影的初衷,再好的技術拍攝出來的也只是流水線上的冰冷產品,毫無溫度可言,我覺得當今中國就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經濟迅速膨脹,不斷加緊市場投資,收購外國影視產業,這樣的現象不能說不好,但是卻因此忘記了最重要的東西,人,只有真正想拍電影的人在,才會出現象《摔跤吧 爸爸》這樣有溫度的片子,上世界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還沒有騰飛,但是卻出現了《霸王別姬》《重慶森林》這樣高水準的電影,為什麼,因為那時候有一群真正喜歡電影的人,他們渴望將日思夜想的東西呈現在大螢幕上,而現在,還有多少導演是抱著初衷去拍電影的,大概每一個人腦袋裡想的都是怎麼多賺點錢吧!
看完《摔跤吧 爸爸》,我跟我的朋友說,國內十年內至少是拍不出這樣的電影的,原因是什麼,還是上文講的唯票房是瞻的想法,如果仔細想一想,多少導演和演員在這樣的思想洗晚節不保,劉德華、周潤發、墨鏡王、金城武、張藝謀,哪一個不是在資本的力量下失去自我,在近十年內,很難從這些人的電影中找到代表作,是能力退步了嗎,為什麼阿米爾汗不會,如果把看《澳門風雲》時的無比尷尬和看《摔跤吧 爸爸》時的激動人心相比,就會發現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