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摔跤吧!爸爸》是男權嘔吐物,你是有多玻璃心!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印度一哥阿米爾·汗又帶來了一部良心之作。
《摔跤吧!爸爸》火遍了全球,這次內地電影市場也決定引進這部印度電影,超激勵志加出色的影片製作質量,讓這部150分鐘的電影獲得了高得令人吃驚的9.2分。
胖哥不得不說,《摔跤吧!爸爸》比有不少理解壁壘的《星際異攻隊2》更容易打動人,而且更具有娛樂性,是一場不錯的心靈按摩之旅。
要能完全GET到《星際異攻隊2》中的點,你必須對漫威歷史,美國娛樂文化有一定認知。
但《摔跤吧!爸爸》的核心你一看就懂,在主控思想閉合上,其做到了簡單直接,配合體育類影片,熱血澎湃的比賽場景,很容易調動觀眾情緒,完成最後的主題傳達。
女性勵志題材+運動傳記,本來沒有多大問題,但這部出自印度的影片,卻迎來了大風波。
因為,它扯上了女權主義。
對此,有部份影迷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部影片的三觀極為噁心。完全是男權洗腦女性的一次冠冕堂皇。
對此,胖哥先談談影片外的現實。
《摔跤吧!爸爸》改變自印度體壇的真實事件。一個父親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把自己的女兒訓練成了摔跤手,在經歷種種波折後,他如願以償,兩個女兒成為了世界冠軍,印度的驕傲。
性別歧視在印度是非常刺眼的話題,女性在印度的地位低下到讓很多人難以理解,女性遭受男性欺辱的事件層出不窮。
旅行機構把印度評為最不適合單身女性旅行的地方。
女性出生在印度,似乎就選擇了一種人生經歷的地獄模式。
女性要在這個國家「升級打怪」,做自己,獲得更大的自由選擇的權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摔跤吧!爸爸》以性別刺激衝突,其實算不上新穎,奧斯卡最佳影片之一的《百萬美元寶貝》就描述了一位社會底層中年女性,靠著毅力和努力成為一名拳擊手,從而希望擺脫自我貧苦命運的勵志經歷。
片中,女主角的遭受著來自社會、家庭、賽場內外的各種歧視,她的教練是一位固執但落魄的男性。
兩人通過相互救贖,完成了親情和夢想的主題閉合。這部影片沒有遭受來自女性歧視話題的非議。
而且還成為了美國夢,體育夢,家庭夢的代表作。
可題材同類,只是將角色關係變成了親生父親——女兒,只是將故事背景放在了女性話題異常敏感的印度,突然一下子,這個主題就被披上了反女權主義的外衣,就被說成為男權主義洗地。
這首先是對印度國情的認識不夠全面,《摔跤吧!爸爸》以折衷的方式,以流暢熱血的敘事,以淺顯的劇情建構,非常成功的完成了一場靠運動完成自我階層突破的勵志主題傳達。
《摔跤吧!爸爸》有兩點做的非常成功,以夢想凸顯了女性價值。
夢想需要努力,
為了證明女性也可以獲得尊重,就必須實現夢想。
這個夢想是像徵男女平等的,在體育賽場上贏得榮譽,獲得冠軍。
這個夢想沒有任何問題,《摔跤吧!爸爸》以輕鬆的敘事成功的建立了觀眾與影片在情感上的聯繫,把人物的經歷與觀眾在生活中的感受聯繫了起來,讓影片在親情和夢想的召喚下,具有了普遍性的吸引力。
一個父親為了生活,放棄了摔跤夢想。
他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完全他的夢,在印度的特殊語境下,他希望兒子來繼承他的衣缽,結果他連續生了四個女兒。
年齡漸長,夢想遙遠。直到他發現他的女兒在摔跤上頗具天賦,於是他走上了面對社會惡意的艱難之路,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摔跤手。
這個決定,讓他和自己的家庭成為了當地的笑話和異類。
這裡有個非常關鍵的背景,這位父親和他的女兒們來自印度的一個不知名小村,一個閉塞的地方,女性在這裡更加沒有地位。
《摔跤吧!爸爸》面對的非議,來自這位父親的訓練方式。首先是他剝奪了女兒的童年,讓她們提早見識了社會的殘酷。
第二是他絕對父權式的訓練和教育方式,他把自己的女兒當做男性來培養,剪掉她們的頭髮,讓她們逐漸擺脫女性氣質,成為別人口中的「男性」。
這裡有兩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什麼是女性氣質?女性就需要長頭髮嗎?
所謂的男性或者女性,都是強勢社會話語的一種建構,一種現在,它以符號性的方式,給我們灌輸了一種有關女性或者男性的形象,還有行為準則。
這些都是一種事先規定好的東西,他們絕對不是女性的,或者男性的,只是一種文化權力帶來的規訓結果。
其次,摔跤本來就是一種彰顯力量的運動,女性同樣有展現自己身體力量,而不是成為男性情色符號的權利。
她們控制著自己的身體,她們同樣可以用強壯賦予自我身體的動感之美。
所以,這種變得強壯,變得看上去像個男人的訓練方式不過是所有運動員都會經歷的正常變化。
真正的平等,是女性對於自己的身體和精神有著選擇權。
片中,當兩位被剪掉頭髮的女孩,偷懶訓練,參加了一位當地女孩的婚禮時,主題思想第一次扣響。
兩位苦於訓練的小女孩痛斥父親。
而結婚的女孩卻羨慕她們有這樣的父親。這位父親幫他們抵擋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惡意,讓她們不必成為註定會失去自我的女性,成為廚房的機器,成為生育的機器,成為男性的俘虜。
這位父親不過是提早把家庭變成了另一所學校,變成了另一個社會。
很多印度女性在20歲時可能就死去了,只是等待80歲才被埋葬。
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帶有古典教育的冷酷,他知道兩個女兒一旦成年後,就必須面對社會的各種挑戰,那個時候,他無法在保護他們。
所以,他提早把家庭變成了社會,讓她們經歷各種磨難,訓練,讓她們通過實現夢想的方式,改變別人對於她們的認識。
當小女孩第一次去和男生比賽摔跤的場景中,傳達出一個殘酷但真實的資訊:女人所追求的認可不可能來自她的家庭,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戰鬥而得到認可。
而且是到男人的戰場上去,所以成功的女性大多有點男子氣。
父親和兩位女孩為了實現夢想,阻力不光是賽場上的對手,而首先是賽場外的偏見。
比賽前的蔑視,只能通過勝負來還擊。
最後,女孩一步步成為合格出色的摔跤手後,所有的男性都拜於她腳下,視她為偶像。
當女主角第一次獲得全國冠軍,榮歸故里時,她享受著來自男性的膜拜,來自當地年輕女孩的仰望。
《摔跤吧!爸爸》對於性別歧視的詮釋並沒有覆蓋全片,核心還是以自我努力帶來階層流動的勵志類影片。
只不過在印度社會語境中,這個階層流動包含有更多的性別色彩而已。
薩特在存在之真中說過,行動,奮鬥,進而變成行動的結果。要行動,而不僅僅是存在。
在充滿運動感的摔跤比賽中,在女孩們的自我奮鬥,振奮人心的結果中,還有什麼更好的證明白我存在的方式嗎?
不是作為印度語境下的女性而存在,不是作為一個命中注定的平凡人的存在,而是作為自己而存在。
《摔跤吧!爸爸》的主題思想的淺顯易懂的。
影片幾乎牢牢的抓住了大部份觀眾的心,在劇情高潮,觀眾幾乎一片倒的成為兩位女孩的支持者,這已經說明了影片在敘事上的成功。
最後,談下影片中父親角色。
他真的是以男權的方式完全了女性敘事嗎?
的確,一開始,這位父親的目的是抱有私心的,為了實現他自己的夢想,隨著故事發展,他發現原來女兒的成功還能改善她們自己的地位。
他雖然冷酷,但其實依舊完成了父親的使命。
在影片中,胖哥最怕片面化的角色,高大全的形像是難以打動人心的。
人物的選擇帶來劇情張力,推動著劇情,豐富著人物。
但真正具有震懾力的選擇,永遠是兩難的,天平的兩端無法調和,無法平衡。
這是劇本和人物張力的活水源泉。
父親的選擇帶有點私心,這是他自我認知的侷限性。
他在女兒遭受被開除危險時,道出了內心的愧疚,他知道他殘忍的剝奪了女兒們的童年,他看到了她們的付出,他珍惜她們的夢想,他尊重她們的選擇。
到影片後期,成為一個出色的摔跤手已經不是父親個人的夢想,而已經成為兩個女兒的夢想。
但唯一令胖哥不滿的是,《摔跤吧!爸爸》為了暗諷印度體育制度,過於犧牲了男性教練的形象,而完全突出了父親的技藝權威,這讓父親從頭到尾都是正確的。
這種描繪的確有點「造神」化,如果這時,父親選擇了跟多的放手,讓女兒們自己去完成使命,會使得主題凸顯更加自然。
影片高潮,父親沒有到現場,女兒獨自完成了冠軍夢,最後以親情拉回了人物關係,刺激著淚腺,同時完成主題閉合。
這個場景讓女孩完成了心靈上的獨立,徹底擺脫了父親的保護,如果這個切題來的更早一點,相信會帶來更好的效果,減少非議。
幸好,印度的特殊語境,緩解了這種非議。
這位父親,不過是用他最為熟悉的技藝,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同時幫助他的女兒們擺脫了自我的命運。
看似嚴酷,實則溫暖。
需要讓一個來自印度小村的女孩完成這場難度頗高的救贖,就需要這種看上去不近人情的方法。
所以,不要看見女性在成為自我的道路上接受了來自男性的幫助就說這是男權的嘔吐物,這種說法顯得太玻璃心。
越是激動,越說明在意啊。
要獲得認可,本來就需要去戰鬥,這種戰鬥方式也不應該有男女之分才對。
不要太被觀念左右,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這場酣暢淋漓的夢想搏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