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11 20:27:03
看完星際異攻隊2之後,本來就以為沒有想看的電影了,匆匆看了一眼排片,卻有一個9以上的分數咋呼咋呼地嚇住了我,名字還有點奇怪《摔跤吧,爸爸》,而且再一看,是印度電影啊,不了解,再加上一張看起來非常樸素的海報,我在心裡默默地給它打上了一個叉。
然而兩天之後,當我再次打開淘寶的拍片表,這個平台上的分數非但沒有降,反而更加飆升到了一個高度;我還是將信將疑,打開豆瓣,居然也是9以上。我不敢看太多評論,害怕劇透,但從字裡行間還是嗅到了一絲爭議的意味。怎麼了,電影裡有有什麼爭議話題了嗎?於此同時,好奇心一點點升上去,決定去看了。
看的過程中,幾度哽咽,也深深為其中熱血的體育競技場景所感染。
1. 真實、平實然而主動
這部電影,是一部娓娓道來,真正在講故事的電影;但同時它不是什麼小清新,溫情片,在某一個層面上,正是因為它的質樸平時,才更顯得真實直接。
它不用藉助什麼拐彎抹角的方式,不用什麼隱喻折射黑色幽默,你們這群體育官員,印度的體育就是葬送在你們手中的。這種直面現實社會問題的勇氣,中國當紅的電影如今寥寥無幾。
當我們都在感嘆中國的電影技術日益發展,日趨國際水平之時,一部技術過硬的x城加上知名的導演國際化演員陣容,還是沒能征服世界。然而這樣一部技術性,藝術性都不夠強,趨於紀實題材的電影,卻獲得了世界各地觀眾的好評。
真實,平實同樣有力量,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它甚至更有力量,更加廣泛。可能有人不太知道歷史文化,不怎麼能欣賞來藝術,但很少有人人不知道生活,沒有與家人、朋友、孩子的互動。
我可能在看一部小眾的藝術片時如獲至寶覺得就自己一個人欣賞來就行了,但這部片子,我就想把它推薦給其他人看。
看到一些優秀的電影,我會讚嘆於導演的聰明才智,就算智商被碾壓;而這部優秀的電影,當我看完,我對導演最強烈的感情是感恩。它沒有用悲劇和諷刺來自我批判,雖然讓人感到社會的不完善,但隨之是去思考突破與解決方案,而不是僅憑藉此去博得眼球。
2. 父權
我以前也曾覺得我的父母是藉助自己實現一部份未實現的理想。後來才知道父母是用自己曾經的教訓來換自己的一部份自主和自由。
一開始,我對電影中父親的動機也是抱有懷疑的。父親是否是將其自己的夢想強加之於兩個女兒。
但看到後來,我覺得不是。第一個問題,父親不是一下子就異想天開要女兒去摔跤的,而是看到了女兒身上的潛能。他也沒有異想天開,時間期限是一年,由於他是專業摔跤手出身,飲食和訓練方式都趨於合理。但最為重要的是他的信念,他不是信女兒一定能成冠軍,而是信女孩子可以學摔跤,摔跤可以作為一種生存方式,這種信念讓他能戰勝女摔跤手經驗的無,甘願放棄生活的平靜,直面世俗的偏見。進而,這種信念在現實中轉化為對世界冠軍的終極期望。
這個問題放在中國,不錯,中國如今有義務教育,民眾對女孩受教育的問題的認知也有所進步。但問題逐漸走向女性的社會職能問題,性別符號在社會分工中依舊醒目而刺眼。而如果把這個問題擴大到整個教育層面,則涉及到人生職業選擇的問題,單一的評判體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應一個人的能力,但卻限制了他的獨立思維和自由選擇的能力。而社會的一元化評價體制更是導致部份人趨同。在這個層面,究竟是社會環境下的一種自願和實事求是,還是一種不自由和不甘開放呢?
3. 愛國,理想與自我實現
我也在關注電影中父親的另一個方面,父親所說的為國爭光,是真的一份情懷,還是只是一個功利的外殼,實則包裹著自己的虛榮呢?
第二個問題,其實我寫下這個問題,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拷問,但同時我也覺得悲哀,因為換了曾經我不會懷疑。我和老一代人在一起生活了很久,爺爺是軍人出身,他和他們的一代人雖然物質頻乏,但精神並不荒蕪,由於有家國的危機感,更有一份社會責任感。我常常覺得自己在影響下有些情結,但又覺得說出來太蠢太空。我也不讚同那些國籍地域捆綁,我覺得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餘力,他總能為國家出一份,不管他在哪裡。一個不出力還坑納稅人的中國人整天嘴上嚷嚷著愛國和一個能切實為國出力的非中國人做實事,我贊同後者;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達不到還達不到那個層面,這也不妨礙我們有一份心氣,也更不應該質疑。其實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和平年代的愛國,個人榮譽本就與社會對其的評價和認可密不可分。從電影來看,顯然諸如教練一類的人,才是真正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打著國家的名義實則滿腦子都是私慾,甚至為了一句讓自己不舒服的話,使用下作的手段。
相類似的還有理想主義,有一些人整天叫囂著熱愛,理想,實則真正做實事的時候只想著利益。自己把理想給踹了,到最後承認現實也就罷了,非得還要罵一句理想,還要帶上別人的。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沒有改變自己的價值觀的同時獲得了普世價值觀中的成功。
4. 偏見
坦誠來講,溯源我一開始拒絕看它的原因,那可能是非好萊塢大片,無明星大腕,對印度的刻板印象(負面)。然而,這次觀影經歷卻讓我改觀,這部電影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方面折射出印度社會的偏見和不完善,另一方面還有我自身的偏見。
事實上,我們有時無法避免在評價一個事物之前給它貼上各種標籤,比如,一些類型,好萊塢大片的標籤,意味著特效,高科和腎上腺素。一些導演,王家衛的標籤意味著文藝,色彩,愛與孤獨。這些表情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了解事物,以免在紛繁的選擇之中浪費太多的時間,但卻也可能造成刻板印象。
比如說印度寶萊塢就是動不動就尬舞這種言論。實則不太恰當的標籤很多還是因為見識的淺薄,好如果看過《大地之子》《流浪者》,就會知道這片土地同樣孕育著多麼磅礴大氣的藝術和生命。
而從電影的偏見,我們回歸到偏見本身,對女性的偏見,對男性的偏見,對職業的偏見,對國家的偏見,對選擇的偏見。
其實破除眾多偏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懷著一種平等的眼光去認知。而當自身處於偏見的中心,則用實事來證明。
我就覺得,這次看這部電影是一個契機,讓我有很大的慾望與感情去探索另外的文化領域。
說都很容易,做了什麼就只有自己心裡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