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7,392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phxfed

2017-05-12 00:29:36

主流而成熟的電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女權主義
有一些「女權主義者」會認為電影中表現出了過多的性別歧視觀念而對電影作出批評,我不完全反對他們的觀點,但每個觀影人都應該意識到的是,電影在一定程度上是現實世界的反映,如果現實世界就是如此,電影中卻為了政治正確故意避諱,豈不是自欺欺人?正如在《三個傻瓜》裡,因為沒有按時製作到飛機模型被勒令退學而在壓力之下選擇自盡的喬伊,正是僵化教育制度的受害者——而正是有這個受害者的存在,觀眾才能體會到社會問題的「惡」之所在。如果一味地粉飾太平,將一個在上世紀90年代生活在印度農村地區的父親刻畫成大義凜然的女權主義者,才是嚴重地違背了現實並且不尊重印度文化的行為。如果問題不被正視,就永遠不會受到重視。
事實上,電影已經在相當程度上美化了現實。影片中阿米爾·汗飾演的前全國摔跤冠軍馬哈維亞一直渴望妻子為自己生下男孩以繼承他的衣缽去完成那未竟的世界冠軍夢,而在第一個女兒出生後同村人紛紛為其出謀劃策,儘管方式都是求助於超自然力量的庇護:早上用混有黑糖的麵餅餵水牛、祈求術士的經文、只在星期天行房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求子技巧自然不是「一方有難」之下臨時想出的,在農業社會中對勞動力的需求導致重男輕女有著深厚歷史積澱的「傳統」,因此對於同樣生活在農業文明中的我們,對於這些重男輕女的伎倆自然頗有既視感——我們也未敢說已經完全擺脫了那段歲月。
而殘酷的是,現代印度的性別歧視甚至比起解放前的中國都稱得上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囿於傳統文化和宗教的桎梏,印度迄今在兩性平權運動的漫長道路上只是開了個頭,情況不容樂觀:5歲以下的印度女孩死亡率比男孩高75%、44.5%的女性在18歲之前就被迫結婚、女性就業率僅有33%、全國每22分鐘就發生一起強姦案……印度女性地位之低出乎大多數人的想像,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用自己國家的觀念來衡量印度的兩性地位,對她們而言,能夠活著並不遭受暴力便是一種幸運,在如此前提下顯得過於開明顯然與現實世界的陰暗相悖。因此,馬哈維亞在連續得到4個女兒的情況下都沒有下毒手,還說出那句「我同樣愛她們,但是只有男孩能完成我的夢想」在印度的文化背景下就簡直堪稱煜煜生輝的自由之光女權燈塔了。
印度女性的低下地位也成為了電影中促使女兒們改變觀念主動參加摔跤訓練以及「洗白」父親行為的依據:女兒在參加婚禮時鏡頭著重突出了新娘在他人載歌載舞的狂歡氛圍中以淚洗面,並在後面女兒向新娘抱怨父親的過份行為時道出原因:大多數的印度女性都早早被包辦婚姻所控制,自此一生在鍋碗瓢盆中度過,而父親的魔鬼訓練本意也是想讓女兒們擁有獨立的未來……
但電影在這裡犯下了一個錯誤:沒有完成足夠的鋪墊。一方面裡面的村民對於女孩殘餘摔跤的「歧視」簡直是和風細雨不痛不癢,在一定程度的美化之下週圍人的閒言閒語甚至還不如相對開明的中國社會中的學校欺凌來得嚴重,甚至還安排了愛護妹妹的堂兄與被馬哈維亞用「我的女兒日後出名了你就可以以她們的名義為自己打廣告」的簡單理由輕鬆洗腦而低價為主角一家子提供雞肉的商販等善良的角色,這個美好如烏托邦的社會掩蓋了殘酷的現實,以致於難以讓觀眾對後面突然安排進來的新娘的淚水產生共情,也讓隨後姐妹倆聽完新娘一席話後對摔跤的態度就由強烈抗拒變為積極參加的180°轉變來得過於突兀。另一方面新娘的話也顯得缺乏說服力:前面的劇情中絲毫感覺不到對女兒的愛,而將其塑造為一個不近人情的獨裁者,對女兒的訓練似乎只是沒有男丁的無奈之下為實現自己未竟夢想的一意孤行。雖然跟妻子說過「給我一年時間,如果不行的話我就徹底放棄自己的夢想」這樣看似通情達理的話語,但在後面對女兒的嚴厲訓斥中完全看不出通情達理的影子,而只是一個蠻橫無理將夢想強加於女兒之上的父親,如此一來就容易讓觀眾產生牴觸情緒,對本片的批評也多源於此。
並且新娘對姐妹倆那番「你們父親把你們當女兒才會訓練你們」在邏輯上也缺乏通達性,因為馬哈維亞本身就是一個對女兒的態度相對開明的父親,不管有沒有對她們進行摔跤訓練也是如此,比如說某一幕中他就在耐心地教沒有參與到訓練的小女兒英語單詞。所以「對女兒好」和「送女兒去摔跤」之間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就算不給女兒訓練摔跤,他也不像是會把女兒在14歲就嫁與他人的傳統父親。就電影所提供的資訊而言,馬哈維亞的訓練並不如新娘所說是要改變女兒的命運,不過是為了自己的私心額外添加的任務而已。如此紕漏的存在也讓我認為豆瓣上的超高評分實際上是稍微過譽了。

主流電影
電影的進程由始至終都圍繞著「衝突與對抗」展開,不論是父親的嚴厲管教與女兒爭取自由的衝突、大女兒吉塔與父親關於摔跤技法上的衝突還是賽場上的對抗都緊密圍繞著這個主題,並通過接連不斷的人物衝突與矛盾消除推進故事並讓人物關係得到成長,這也是大多數電影劇本必備的主線敘事方式。
但就像在球場上故意找犯規的行為會引來觀眾的不滿一樣,電影中也要儘量避免有著明顯人為安排痕跡的衝突,而本片在這方面顯然是有著一定瑕疵的。在觀影之前我看見140分鐘的長度心裡就已經咯噔一下,而事實也證明影片在後期的處理上顯得有些拖沓。在額頭上寫著「老子就是大反派」的國家隊教練在提升電影時長中貢獻不少,直到在吉塔聽從國家隊教練的訓導放棄過往從父親身上學習到的技法並因此與父親產生衝突這一段為止故事的發展都還算正常,畢竟那麼固執的教練在現實中確實存在。但越到後面,民間高手在技術上勝過國家隊教練、教練心胸狹窄如芝麻開始進行陷害、女兒在發佈會上當著教練的面將勝利歸功於父親而加劇衝突等劇情就有著明顯的人為痕跡。
事實上《摔跤吧!爸爸》在任何方面都是一部主流的電影,尤其是在體育傳記類電影中由於結果已經定下,想要拍出什麼不落窠臼清新脫俗的劇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這方面本片採用了體育類題材電影中相當成熟的「著重刻畫比賽場面」的方式。由於大家都知道主角在最後總會獲得最後的勝利,而且影片的伏筆也相當淺顯(比如說摔跤的最高得分方式),難以為劇情帶來懸念,那麼能夠讓觀眾保持專注的最佳方式無疑就是讓大家都投入到比賽過程中,畢竟體育比賽本來的緊張和衝突就可以讓觀眾們腎上腺素激增。真正看過摔跤比賽的都知道,現實中的摔跤可沒有電影中那麼帥氣:瘋狂的短兵相接、快速頻繁的攻守轉換,再配上緊湊的鼓聲、加強過的音效和近距離鏡頭特寫,想要不嗨都難。但在現實中出於技術和體能上的考慮,不會有那麼多攻防轉換,往往是一招半式就結束得分,很難達到這麼刺激的效果。
感官上的刺激也就意味著可以將觀眾的關注吸引到體育比賽中,並因此調動情緒,既可以減輕對劇情的雕琢,又往往能在比賽結束後輕易地賺取觀眾的眼淚。因此,這部電影在各方面都是使用了最成熟最主流的方式,並通過同樣成熟而主流的技術將這些元素整合在一起,糅合出一部出彩的電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