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摔跤吧!爸爸》中讀懂父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週末閒來無事,和妻子一同去看了近期熱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聽說主演是印度國寶級的演員阿米爾·汗,而且豆瓣評分高達9.2分,能夠得到挑剔的豆瓣用戶如此高的評分,看之前我對這部電影充滿了期待。
看過之後稍微有一些失望。摔跤的動作戲的確非常好看,整個故事敘述也非常流暢,在幾乎沒有什麼反面角色設定的情況下甚至做到了讓人熱淚盈眶的一個結局,能看得出是一部用心製作的好電影。唯獨讓我覺得減分的地方是整部影片傳達出來的濃濃的男權主義思想,父親從來也沒有問過兩個女兒是否喜歡摔跤,甚至多餘的話都懶得說,除了訓練就是更加嚴格的訓練。雖然吉塔最後獲得世界冠軍(嚴格說是大英國協國家的冠軍)的時候父女相擁而泣,但是你很難去界定那到底是誰的夢想。所以如果讓我打分的話,我可能會給8分。
但是總覺得脫離社會背景去評價一部作品會失去評價的客觀性,因為畢竟中國和印度的社會環境是不一樣的。於是簡單了解了一下印度這個國家到底對女性有著怎樣的態度,了解完之後,我給打9.5分。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因為我低估了印度對於女性的歧視水平,我低估了馬哈維亞(片中的爸爸)決定讓女兒練習摔跤的時候所面對的壓力,我也低估了街坊鄰居那一張張嘲笑的臉龐後面的無知和愚昧。
我簡單列一些事實。
1,印度1-4歲年齡組的兒童死亡率是:女孩:42‰,男孩:29.4‰(90年代的數據),女孩的死亡率要比男孩的死亡率高不少。
2,影片故事發生在印度北部的哈里亞納邦,在這個地區不少孕婦都會被夫家強迫進行性別檢查,如果是女嬰就會被強迫流產,導致的結果是北方地區的男女比例達到了1.2以上。
3,在印度這個識字率才剛過70%的國度,女性的教育水平更是在泥沼之中。女性識字率65.46%,男性82.14%。①
4,印度的性侵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在號稱「強姦之都」的新德里,平均每18個小時發生一起強姦案。
5,印度的婚姻傳統中,女方要陪送豐厚的嫁妝來博取夫家的歡心,即便這樣,嫁入夫家之後也要言聽計從、深處閨中,還有那一輩子做不完的家務勞動。某些地方甚至還存在著一夫多妻的現象。
如果知道了這些事實,再來看這部電影,如何評價爸爸的勇敢都不為過。雖然事實上爸爸是用男權思想來抵制男權思想,這在傳統的價值觀裡可能顯得不那麼名正言順,但在那個男性權利至高無上的國家裡,這是在他能力範圍之內能做到的最好的結果。我們不能否認他自己的私心,但是也同樣不能否認他對女兒的愛,尤其是最後當他滿含淚水說出那句「你是我的驕傲」時。
在這樣一個歧視女性的社會裡,我們無法用所謂的普世價值觀去衡量他的所作所為,否則就會像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糜」一樣暴露我們的無知。最後那個父女相擁落淚的時刻,父親有著怎樣的私心,或者這是誰的夢想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摔跤,女兒的命運已經徹底發生了改變。
在那個女兒普遍被父親冷落的社會裡,這是我能理解的最好的父愛。
即將為人父的我也常常會思考真正的父愛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從這部電影中,我或許得到了一些答案。我們現在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不要過多干預孩子的成長。但問題是對孩子來說,他並不知道什麼東西是好的。過度的自由和過度的約束一樣,對於孩子的成長並無益處。作為成人的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去給孩子一些正確的教育。
就像片中的馬哈維亞一樣,他看到了女兒身上的摔跤天賦,他也有能力通過自己的培養體系將女兒訓練成全國冠軍,在這個前提下,他在女兒小時候近乎無情的約束就有了合理性。而且,爸爸對於女兒的教育不光侷限於摔跤上,還包括了挫折教育,而這樣的挫折教育不僅塑造了女兒的人格,更是直接導致最後的決賽場上那個經典的一擊制勝。從這個角度看,馬哈維亞不僅是個好爸爸,更是一個優秀的爸爸。因為挫折教育是目前中國家長們普遍稀缺的一種教育,他們只知道讓孩子拼命地往前跑,但是既沒有能力告訴孩子跑步的技巧,也不知道在孩子跌倒的時候告訴孩子該怎樣度過難關。其實比孩子更需要教育的,是父母。
雖然我們可能沒有馬哈維亞那樣的天賦和洞察力,但是在教育孩子上,我們至少應該有一個自我成長的態度。所以我認為,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首先要做到的是對自己不設限,只有不設限,才有成長的可能性。很多人一畢業就喪失了學習的能力,一套定型的價值觀愣是硬撐著活到老,對於任何違背這套價值觀的東西本能地拒絕和排斥,與孩子的溝通也常常是處於盲目自信和居高臨下的狀態。
兩代人之間之所以會有代溝,通常不是因為孩子成長得太快,而是父母成長得太慢。如果我們對自己不設限,總是抱著一個謙卑的心態去向這個世界學習,那我們就會有能力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最有價值的幫助,這樣的幫助,可能是最好的愛。
①數據來自知乎問題「印度女性的生存現狀如何?」何贇的答案,轉載已獲作者授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斜槓奶爸」,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