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印度電影《摔跤》中的女性啟蒙與女性賦權
影片中,作為國家摔跤冠軍的父親,一生最大的願望是希望子承父業,完成自己為國家奪取金牌的夢想,父親的動力足夠強大,但天不遂人願,在連續生了四個女兒後他徹底絕望了。女兒和男孩打架的事件成為他覺醒和挑戰習俗的契機,父親瞬間猶如神助,為什麼我非要一個兒子才能完成心願,女兒也一樣可以不是嗎?!兒子能做到的,女兒為什麼不能?!抱著這樣強大動力,他開始了對女兒的魔鬼訓練,也選擇了對抗堅固強大的男尊女卑的習俗。影片開始可以看到,父女兩人處處遭受嘲笑,但很快他們的節節勝利讓男性神話節節潰敗,讓人處處驚詫不已,人們開始對吉達和女人摔跤刮目相看。
女兒一開始是牴觸的,因為訓練太艱辛了,她們對目標的盲目加重了這種艱辛,這是父親的願望,不是她們的,她們的訓練長進不大。畢竟內心的強大動力才能賦予艱苦的訓練以意義,從而獲得足夠的支撐和動力。她們的確和享受童年生活的同齡人不一樣,上學之外,還要進行大量體能訓練。
我們必須看到,在這場父女的對抗中,女兒和母親都相當程度上充當了男權文化習俗的載體,她們也根本無法理解叛逆的父親,把他看作一個暴君。的確,男權文化是語言、體制和習俗,它無所不在,這種文化的載體不僅是男人,更有女人。可以說,正是因為女性的集體無意識才使得男尊女卑的男權文化被視為天然,得以穩固和長久。生活於小村莊的她們害怕被嘲笑,被剪了頭髮穿短褲的她們覺得自己變得奇怪,她們一開始並不具備對抗男權文化和習俗的自主意識和勇氣。
無論是印度的小村莊還是在今天中國的都市,男權文化一如魯迅筆下的」無物之陣「,它無處不在,又無處可尋,卻能吃人於無形。女性被賦權不是坐等來的,也不是偷懶來的,是通過艱苦奮鬥得來的,這是影片深刻之處。換句話說,男權文化不僅可以使女性成為其載體,更培養了女性的逆來順受、自卑、依賴和惰性。如女孩就應該是什麼樣的。。。留長髮,戴首飾,染指甲,穿長裙,沉溺於情感生活,依賴父親,把丈夫看作天,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做飯洗衣等等。女人有和男人一樣的夢想和舉動本來是人的本能和權利,但男權文化規訓了女性,讓他們成為符合」慣例「」習俗「的」女人「,所謂」女人「應該什麼樣,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被男權文化所造就的。
中國自近代以來就打破了習俗的魔咒,而最早進行女性啟蒙和解放倡導的是近代的」男性女權者「,近代和五四的新文化先驅將家庭革命和女性解放看作人的解放的先聲。面對舊的習俗和道德,尤其是儒家的生殖中心文化,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喊出了」從來如此,便對嗎?「這一世紀之問。在女性作為社會的弱勢人群、大部份女性還無法受教育獲得智識的時代,中國近代開始的女性啟蒙和女性平權是由握有話語權的男性倡導的,因此男性啟蒙者賦權給女性是必要的,這是女性意識得以成長的契機。這也是影片中借那個小新娘之口,對父親的這一舉動表示理解和贊同,讓女兒真正覺醒,獲得女性自我意識,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逃離對女性的奴役。
但強大的習俗,誘惑,依賴,惰性都足以讓一個有勇氣、智慧和力量的女性重新墮入黑暗,在無知無覺中被習俗重新規訓。剛到國家訓練基地生活的女兒面對繁華都市,開始分心:交友、留長髮、塗脂抹粉、頻繁約會。。。因一點小成績沾沾自喜,她的意志在一點點被消磨。直到失敗的慘痛和父親的點醒,女兒開始重新認識自己,並真正走出強大習俗的侵蝕。的確,那千年來的喋喋不休,那如影隨形難以逃脫的女性原罪的魔咒,稍有不慎就會重新吞噬你,吞噬你的所有夢想、希望,摧毀你的意志。
女權意識是後天習得的,女性首先應被賦權,但這不是全部。女兒最後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靠自己的實力贏得比賽實有深意:這不僅是競技的勝利,更是女兒徹底擺脫自卑和依賴心理,獲得精神獨立和自由的開始。而只有此時,女性才真正成長,成為頂天立地的大寫「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