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聖墟

2017-05-12 05:30:18

情懷與熱望與音樂交織


一部關於詩歌的電影,自然少不了表現詩給人的精神力量和鼓舞。
       影片最生動的一個場景就是「死亡詩社」的社員們第一次前往山洞的那個夜晚。鏡頭迷幻而空靈,學生們穿著黑色風衣,穿行於迷霧森林中,像是一群遊蕩於夜色中的精靈,又像一群奔向自由的天使。在山洞中,他們講故事,演奏音樂,朗誦詩歌……一張張手電光里晃動的面孔,呈現出一種詩境的純真和無邪。
       濃烈的生命質感和靈魂光華,讓《死亡詩社》在上映的當年榮獲了奧斯卡、金球、英國學院、法國凱撒等多項大獎。作為一部以劇情取勝的電影,《死亡詩社》對電影音樂的運用可以說是恰到好處又言簡意賅。曾為《阿拉伯的勞倫斯》、《日瓦格醫生》奉獻過經典樂章的配樂大師莫里斯•雅爾譜寫的配樂充分顯示出他出色的創作才華。時而恬靜憂鬱、時而激越奔放、時而清澈悠揚的旋律和流動的畫面情景交融地演繹出青春的飛揚與激情,理想的美好與迷茫……
       影片最為動人的一段旋律是貫穿劇情發展始終的主題曲,它大多出現於托德的段落,並追隨著他的情緒變化。當托德終於勇敢地跳上講台,朗讀自己的詩歌時,音樂中融入了《歡樂頌》的旋律,而當托德得知尼爾的死訊,一個人在雪地上哭泣奔跑時,音樂又重新陷入低回,淒涼而無力。影片結尾,當基廷帶著行李準備離開時,主旋律又最後一次響起,先是一隻鍵盤靜靜地敲擊,托德在遲疑,而當他終於鼓起勇氣跳上桌子的那一刻,管風琴與絃樂突然鼓擊出明亮有力的節奏,高亢而激越,似乎內心深入壓抑已久的所有情感與希望都在這一瞬間噴薄而出。一雙雙匯聚了敬意與感激的目光,所有瞭然於心的情懷與熱望,在這一刻與音樂交織在了一起,不斷升騰,不斷沉澱,彷彿眩目而跳躍的火焰,在每一個人的心底傳承,深沉而熾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