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摔一場。
摔跤,是角力,是近身赤搏,是肉與肉的較量。
正如摔跤一樣,電影中也充滿著對比與對抗。
對比
影視手法上的對比,讓摔跤這件事時時扣動心弦,為之一緊。
1.電視報導摔跤角力賽,全國冠軍與城邦冠軍的平地對抗
2.妹妹用爸爸的土法摔跤頻頻得勝,姐姐在迷失中愈挫愈敗
3.冠軍決勝賽場上的廝殺和小黑屋內的沉默
對抗
-爸爸線
爸爸與村民的對抗
爸爸與權威的對抗
爸爸和青春期愛美女兒的對抗
爸爸與三流教練的對抗
爸爸與時間對抗
-吉塔
姐妹和爸爸的對抗
吉塔和男孩的摔跤對抗
吉塔和女孩對手的摔跤對抗
吉塔放棄對抗 轉攻為守 隨波逐流
吉塔和爸爸赤搏
吉塔和爸爸一起對三流教練的權威、迷信與不作為的對抗
吉塔和軍師爸爸與高等級對手的對抗
吉塔一個人的對抗
-父女線
爸爸與女兒角力-爸爸勝
合力-勝男孩
合力-勝女性選手
女兒遠赴他鄉-走入新世界 在新事物的衝撞與「正確」方法的指導下忘記了曾經樸素而又實打實的對抗
女兒歸鄉-用所謂「先進而正確」的方法與爸爸角力-女兒勝 但其實雙方皆敗
自我迷失的狀態下回歸爸爸的鼓勵與指導
又一次合力-重新站立
這股合力在權威下受到挫敗卻又永遠不受挫敗
合力最終又幻化為一 被永遠銘記
-女性線
在男權為主導的社會,渴望將「兒子」培養成冠軍的爸爸卻連生四個女孩,彷彿受到命運的詛咒。雖用寶萊塢歌舞方式處理,卻難掩重男輕女的社會現實。帶著女兒用行動與村民進行著無聲對抗,其本意並非執意讓女性與男性來個正面廝殺,拚個你死我活。前期交雜著更多的是個人成長的那一股衝勁和力量,成長不能被長裙披肩所約束,不能被女孩都留的長髮所約束,不能被周圍人的眼光和意見所約束,更不能被所謂的性別差異所約束。並且告訴我們,強者自強,建立在一定的天賦和刻苦的訓練之上。若是放在自由民主的美國,這部片子只能充其量為一部普通的青春勵志劇。正因在印度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展開,小鎮女孩的成長,才被賦予了如此多的意義與能量。直至片末,爸爸引出那句,「不僅是一個人的勝利,還是那些看著你的印度女性們的勝利。不僅是與對手的角逐,還是與那些性別不平等者的較量。」女性意義的賦予被巧妙得和自我的實現交織在一起,安排在印度這樣的大背景下,合情合理且處理得相當好。
-樸素力量與新潮的對抗
這也是全片略有些滑稽,卻又很有意思的線索之一。爸爸代表的最樸素的、最原始的力量與三流教練代表的先進、新潮的力量的對比和對抗。引申到社會,便是土方法和科學方法的較量,是不可逆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與鄉村的對決。有的時候不得不佩服「鄉下人」急中生智、彷彿從泥土中生長出的粗糙好方法!爸爸拿堂兄的衣服來改動改動給兩個女兒穿、用茅草建頂泥土壘砌成為訓練場、用被子縫合成為摔跤墊、預支女兒未來的商業價值和賣雞小販討價還價、用行動的力量改變女兒練習無果的現狀、受挫敗後又想方設法創造新對策。在對女兒的愛中迸發著農村人的樸素智慧。故事在小鎮這一背景下展開也是相當有智慧的,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相反,城市中更好的訓練條件、生活條件讓我們不需要時常動腦、覺得生活舒適安逸,它會給你一個虛幻的想像敵、讓你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強大。在賽場上,教練與爸爸的戰術廝殺十分滑稽又讓人焦灼不已。樸素力量勝了。其實也不是說一定是土方法比較厲害之類,而是往往越是樸素的方法就越抓住事物的本質。「所以,我們要敬畏這片土地。」敬畏那些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事物、敬畏質樸而又簡單的道理。腳踏實地、也要時常想想自己生長起來的那片土地。樸素而真實。
這是一部關於性別、關於成長、關於親子關係、關於迷失與自我實現、關於與權威鬥爭、關於個人與民族、關於某種樸素力量、關於宗教、關於時間、關於競技、關於孤獨……
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有意思卻又深刻的電影。你總能在某個片段映射到自己。很多選用搏擊為主題的電影都很出彩,因為搏擊搏鬥是某種更深層次意義鬥爭的外化,是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抗衡,其中的矛盾必有故事可講。近身肉搏的畫面感又能夠讓你血脈噴張大呼過癮。現實是,我們無時不刻不在與自己、與外界做搏鬥,而同時我們也需要無時不刻得去搏鬥。
最後的最後,外界的作用力會退出你的身體,意識中的你潛入水底,看到最初的信念與模樣,在搏鬥合而為一……
於是,來摔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