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12 08:55:27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你想要一個怎樣的父親?你要做怎樣的父親?
儘管關於《摔跤吧,爸爸》的女權討論甚囂塵上,但性別大概是進入這部影片最差的角度。
這是一部成熟的商業片,鏡頭語言中規中矩,人物塑造也相當漫畫式,效率低下的官僚,唱衰的看客,現實中不會有教練幼稚到在國際賽事上還執著於選手要聽自己的話,而把最有用的軍師騙到小黑屋,也不會有世界冠軍在開賽之前說出在印度人民面前和印度選手比賽,然後beat her這樣中二的話,影片中不乏二元對立的價值觀,但從某種程度上這種簡化也強化了主題。
影片對於性別的討論也貫徹了這種簡單化和模式化的傾向——吉塔從眾人嗤笑飛快開掛進入眾望所歸的階段,跨過了「贏」這道坎,性別就幾乎沒再對她造成什麼困擾,而影片並沒有多少對性別偏見的細節描述,也沒有涉及性別認同的心理掙扎。
在影片中的大多數時候,阿米爾不是一個「女兒」的父親,吉塔換成男性角色並不會削弱影片的力度,甚至父子關係自帶的張力也許會讓親子關係這一主題更深刻;他也不是一個希望孩子替自己圓夢的父親,為印度爭光這一線索並沒有貫穿影片始終,而幾乎只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出現。
重要的不是你是女性所以你要努力鼓舞千萬女性同胞——儘管影片最後確實喊口號一樣說了這句話,也不是你要為印度爭光所以你要努力,而是你有能力你能做到所以你要努力。
女權和國家這兩大宏大主題更像是影片的旗幟,而影片討論的主體其實是父女關係或者說父子關係,做什麼樣的父親,什麼樣的家長?
朗誦比賽上讓人流淚的散文《目送》排第二就沒有第一、這一意象抓住了親子關係最核心的一幕——父母養育就是為了親子分離,甚至某種程度上越遠越好,遠走高飛證明了孩子的能力也證明了父母教育的成功。
阿米爾被吉塔打敗壓在地上打敗的時候,我坐在電影院裡嘩嘩地哭,想著我也是這樣踩在父母肩上成長,然後高傲地想你們都過時了,我的孩子也會這樣踩在我肩上然後向我揮手告別,成長然後拋棄。
我們一定會走出家庭走向社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然後發現那些我們曾經奉為圭臬的法則並不通行,發現父母遠不是優秀的天花板,發現他們的教育過時無用甚至拖後腿,都商業社會了還諄諄教誨你要謹守溫良恭儉讓。
父親真正衰老的時刻就是他權威不再的時候,在真正的大千世介面前,家庭不再是宇宙中心,父親偉岸的形象和芸芸眾生一樣渺小,他的光芒黯淡下去,他的經驗和知識都不再能構成他的權威。
成長是不是一定伴隨著精神弒父?影片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不,這是一個童話式的答案,因為阿米爾是一個萬能的父親,勝利和父親站在一起,吉塔只要選擇堅持父親的方法,她就能獲勝。這一邏輯在影片中如此之強以致於吉塔是否會贏,轉折點在什麼時候,幾乎不構成懸念——她一定會贏因為她相信父親,而父親出場一定是轉折發生的時候,肉體或精神。當吉塔留起長髮,放棄父親的教導,她儘管贏了父親卻在大賽上屢戰屢敗。而當她重新接受父親的指導,她又重啟了開掛的征途。
影片沒有讓阿米爾面臨權威被挑戰的問題,巴比塔的擁護和吉塔的失敗證明了父親權威屹立不倒,但是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常常必須面臨父母教育的過時和失效,經歷痛苦的精神「弒父」,再建立新的信仰,父母逐漸變成櫃子裡的全家福,承載著情感和回憶,而接下來的路必須一個人走。
儘管弗洛伊德強調童年經歷的精神分析把心理學搞得像玄學,充滿命定論的色彩,這仍然是心理學最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理論。而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童年或者說開端所積累的一切都會成為日後的本源,所以西方言必稱希臘,中國的所有思想都要追溯春秋戰國,雅斯貝爾斯把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而 「人類一直靠軸心時期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飛躍都回顧這一時期,並被它重燃火焰,……軸心期潛力的甦醒和對軸心期潛力的回歸,或者說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的動力。」
童年之於人正如軸心時代之於人類文明,童年經歷的一切最後都會意象化,短頭髮,五點鐘的訓練,天台上的訓練墊……就像我們追求懷舊零食一樣,吉塔通過物質模仿回到過去,這些要素也成為吉塔的狀態從低落走向巔峰的關鍵。
阿米爾真的很像我們的父親,中年發福,大腹便便,不苟言笑,望女成鳳,指責你就只會哭嗎,哭有什麼用,一邊聽見你哭又臉色都變了,急得不行。
阿米爾對教練說吉塔一路走來真的很不容易,找到適合她的方法,她可以拿冠軍,而教練表示誰管你。阿米爾對吉塔說冠軍你一定行,教練說不是誰都能當冠軍。
只有父母永遠給你無條件關注,在別人眼裡你就是流水線產品,行就行不行拉倒,在父母眼裡你就是天上地下獨一個,連不吃香菜都是獨特的,一對一為你DIY成長計劃。
吉塔看不起阿米爾過時的技巧並把自己的父親摔倒在地之後,阿米爾落寞地翻吉塔的榮譽記錄;向委員會力爭吉塔參賽的資格的時候,為了說明吉塔有多優秀他又拿了出來,從她贏得50盧布到贏金牌,鉅細無靡,說她們唯一的錯誤就是有一個瘋狂的父親。
這不是因為她是女生,也不因為她要為國爭光,而是因為她是他的孩子。
家是不應該有太多價值觀的地方,男權女權平權都是文明的產物,親子和血緣卻比文明古老得多,不管社會文化對男女有怎樣的高下評判,父母都應該首先超越文化的偏見——我對你的愛是無關性別的,本能的,無差別的,愛應該走在觀念前邊。
阿米爾是個好父親,因為他看到了孩子們的潛能並沒有讓偏見阻止她們充分發展自我,他做好了一切後勤工作:衣食住行,技術指導,精神支撐,永遠說你能行,只要吉塔需要他的幫忙,他永遠都在,且建議永遠有效。
不管你是男孩女孩,是摔跤還是打球,有這樣的父親大概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