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7,392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脈望

2017-05-12 15:08:50

楊仁旺 | 父權的退場與父愛的昇華,一部印度電影給中國家庭的啟示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是我有生以來唯一一次在影院的大螢幕上看到別國國旗升起,聽到別國國歌奏響時,卻禁不住留下熱淚,而帶來如此觸動人心的觀影體驗的電影就是最近熱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人故事改編而成,對印度社會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逼真的刻畫,現實感極強。故事主線的設計非常精妙,起承轉合,張力十足。在情感調動方面,此片更顯功力,很多動人的情節,都能夠引起觀眾極大的情感共鳴,高潮部份,更是讓大批觀眾不禁淚奔。下面先從影片的敘事結構來一窺該片的匠心獨運之妙。

一、父權的威嚴

父親曾是全國摔跤冠軍,因為有志難伸,他強烈渴望著在兒子身上實現自己未竟的世界冠軍夢,然而事與願違,他妻子一連四胎全是女兒。正當他的夢想火花就要熄滅時,他意外發現了兩個女兒身上潛藏的摔跤天賦,於是他果絕地衝破家庭的羈絆和世俗的偏見,義無反顧地帶領女兒走上了職業摔跤之路。

他給女兒制定了極為嚴苛的訓練計劃,枯燥單調的訓練讓兩個女兒感到苦不堪言,當女兒以頭髮髒為由畏難偷懶時,他全然不顧女兒含淚的哀求,決絕地剪掉了她們的長髮,給女兒招致無數的白眼和嘲諷……影片為了凸顯父權的蠻橫和粗暴,甚至在歌舞中配上了「爸爸就是個暴君」這樣的歌詞。

二、父權的反叛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父親的強權雖然把兩個女兒領上了通往摔跤冠軍的快車道,一場場勝利和一座座獎盃給女兒帶來的成就感也逐漸洗刷了曾經遭人嘲諷的屈辱。但是隨著女兒羽翼漸豐,反叛的種子也在萌芽。

離開父親,來到國家隊集訓後,大女兒被花花世界所迷惑,被新教練投機取巧的摔跤技法吸引,逐漸背離了父親的教誨。

反叛的種子可能在女兒從小忍受屈辱時就埋下了,而正式的反叛非常儀式化,以一場父女之間的摔跤對決來呈現,反叛的力量如火山一般噴發,女兒長期積壓的不滿情緒得以肆無忌憚地宣洩。

這次反叛,以女兒的勝利,宣告了父權的退場。

三、父權到父愛

當女兒自鳴得意,沾沾自喜的時候,國際比賽的連連失利給了她當頭一棒,此時她才體會到最了解自己,能夠給予自己最大支持的還是父親。當電話裡傳來一聲帶著哭腔和悔意的「爸爸」時,父女冰釋前嫌,如山的父愛,帶給女兒最強大的精神力量。

父親不僅從技戰術上對女兒進行無微不至的指導,幫助她分析每個對手的特點,每場比賽的得失,而且當國家隊以不服從教導和管理為由要開除兩個女兒時,父親主動擔下了全部責任,哀求領導再給女兒一次機會,一個偉岸的父親形象完全替代了當初的「暴君」。

四、父親的退場

在女兒最關鍵的爭冠之戰,對手是兩度戰勝自己的世界冠軍,當女兒心裡沒底,詢問父親應戰的技戰術時,父親並沒有從技戰術層面對女兒做任何指導,而是用崇高使命的力量去激勵女兒,她的奪冠能夠給印度千千萬萬飽受歧視的女孩樹立榜樣,帶來希望,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激勵更有力量呢?

比賽開始在即,父親卻被心術不正的國家隊教練算計,被關進了小黑屋。沒有父親在賽場坐鎮,女兒彷彿失去了主心骨,在開局非常有利的情況下被對手逆轉,比賽進入讀秒倒計時,女兒依然落後四分,獲勝的希望極為渺茫。此時,父親把女兒扔入水中讓她自救的畫面浮現,女兒冷靜地回想父親教過的技戰術,用一個聲東擊西的假動作騙過對手,上演了摔跤比賽中最具震撼力的一幕——過肩摔。

得五分的過肩摔讓女兒驚險地逆轉比分,奪得印度歷史上第一枚女子摔跤國際金牌,現場觀眾壓抑已久的情緒瞬間點燃,全場一片沸騰。

被關在小黑屋裡的父親用盡各種辦法都沒能打開房門,他只好默默地為女兒祈禱。當他聽到印度國歌響起,得知女兒奪冠時,幸福的淚水奔湧而出。此時,螢幕外的我,擦了擦眼角的淚水,用餘光掃了一下四週,儘是紛紛拭淚的動情觀眾。

頒獎儀式結束後,父親來到現場,摸著女兒的頭,用一句「你是我的驕傲」,完成了父親在女兒成長之路上的退場,剩下的路,該由女兒自己去走了。

正如龍應台在《目送》中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些路,只能孩子一個人走;有些坎,只能孩子一個人過;有些苦,只能孩子一個人受。而父母該做的,可能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悄然退場。

五、一點質疑與反思

不得不說這是一部極其優秀的電影作品,非常值得拿到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分享和探討。我在播放了宣傳片並向學生介紹了劇情之後,提出了一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父母可不可以把自己的夢想或者價值觀強加給子女?

認為可以的同學主要有以下理由:父母的發心一定是為子女好;父母更了解子女的潛質,能夠為子女做出更好的規劃;父母的經驗能夠幫助子女規避成長中可能會遇到的風險等等。

認為不可以的同學也做出了相應的反駁:主觀發心雖好,客觀效果未必好;最了解子女潛質的是孩子自己,父母規划得再好也不如孩子自主規劃的好;在父母的幫助下能夠規避一些成長的風險,但也可能會讓子女失去鍛鍊和成長的機會。

對於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上並沒有表態,在這裡,我想談一點點個人的看法。

這個問題首先要放回到影片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中去探討,在女性歧視極為嚴重的印度,童婚、性侵害、家庭暴力廣泛存在,女性的社會地位普遍低下。如果不是父親頂著巨大的壓力,「逼迫」女兒練摔跤,而是女兒自己喜歡摔跤,想打破世俗偏見,走上自立自強之路,那女兒將面對多麼兇險的輿論環境,有多少譏笑、嘲諷、謾罵會如潮般湧來?如果這一切要由她們從小就獨自去承受,有幾個女孩能夠經得起這樣的考驗?父親衝在最前面,對身後的女兒,可能是一種有力的保護。

但是,即便如此,我個人認為父親也可以嘗試通過溝通的方式,與女兒達成目標的一致,未必需要將個人意志強加給子女,並以極為粗暴的方式對子女的行為進行干預。電影之所以在開頭有意強化父親的「暴君」形象,我個人的觀點認為,這既是對印度社會普遍存在的霸道父權的批判,又是為後面女兒的反叛埋下種子,更是為父親的形象轉變做好鋪墊。

這部電影的原名叫《Dangal》,是印地語,中文譯名為《摔跤吧!爸爸》,我在剛看完電影時覺得這個譯名很不到位,分明應該是《摔跤吧!女兒》,因為整部電影講的是就父親「逼迫」女兒摔跤,幫助女兒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後來,我仔細一想,譯成《摔跤吧!爸爸》是一個質的提升,因為主語換成了女兒。

從父親把個人的夢想強加給女兒,逼迫女兒練習摔跤,到女兒生命意識的覺醒,內驅力被點燃,自覺自願地投身摔跤運動,其中的兩個轉變,是整部電影的精華所在。一個轉變是父親從強權專制到默默陪伴;另一個轉變是女兒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追求,追求個人價值的綻放。

影片中還有一點值得商榷的是,以所謂的「國家榮譽」去激勵個人,鼓吹「榜樣的力量」是否恰當?曾幾何時,我們的話語體系中也充斥著這樣的大詞,多少人為此熱血沸騰,奮不顧身,現在想來,卻細思恐極。

我個人並不反對運動員個體以「國家榮譽」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我反對的是某些人以「國家榮譽」為名要求運動員個人做出違背體育精神和職業道德的事情,例如服用興奮劑、打假球等等,而這些在中國的競技體育發展史上屢見不鮮,屢禁不絕。

至於宣傳和提倡所謂的「榜樣」,則更應當謹慎。影片中的女兒奪得了金牌,成為了印度女孩的榜樣,不知有多少印度女孩會效仿她走上職業競技的道路,不論她們是否有此天賦;又有多少父親會效仿片中父親的做法,強逼著女兒走上一條她未必喜歡的路。而這一系列的效仿者中,能夠走上巔峰,站上最高領獎台的註定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可能都做了別人的分母,甚至是被迫做了分母。

從真實的故事中樹立「榜樣」尚且要謹慎,而以宣傳為目的人造「榜樣」就更加值得警惕了……

六、對中國家庭的借鑑意義

這部電影雖然根植於印度社會,但反映的問題同樣值得中國父母思考和借鑑。如果要從這部電影中提取兩個關鍵詞,我會選擇「平等」和「尊重」,男性與女性的平等,父母對子女的尊重,正因為印度社會存在「平等與尊重」的缺失,這部電影才具有了深厚的社會基礎,才能夠引起廣泛的情感共鳴。

返觀中國社會,類似的問題同樣存在,男女平權的問題雖然在近一個世紀以來有了極為顯著的改變,女性從「在家從父,即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從屬地位中解脫出來,逐漸獲得了與男性相對平等的地位。但是在某些地區,重男輕女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在就業市場上,性別歧視的現象依然存在;在家庭關係中,丈夫對妻子使用暴力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相比於性別平等的顯著進步,父母對子女的尊重意識則還沒有得到普遍的提升。幾千年的孝文化浸淫之下,子女應當順從父母,依然是很多人的共識,《弟子規》依然大行其道,大有市場。

而在西方已開發國家,父母應當尊重子女的權利,這早已成為常識,內化到了普通公民的思維習慣之中,就連一些移民已久的華僑,也對此習以為常。

我在微信上結識了一位美籍華裔——雯君姐,她對未成年人的尊重意識令我非常感動和欽佩。雯君姐不僅對自己的子女非常尊重,更為難得的是她對陌生孩子的尊重。

一次雯君姐提出想結識「《人民的名義》裡,人民只是個名義」一文的作者(一位高三學生),我說可以把微信名片私信給她,雯君姐則強調說一定要先徵得作者的同意才行。另一次雯君姐在一個微信群中看到有人轉發了一個視訊,裡面是兩個赤裸的小男孩在愉快地玩耍,她當即指出這涉嫌侵犯了孩子的隱私權,不宜在群里傳播。從這兩個事例都不難看出雯君姐時刻表現出的尊重意識和深厚涵養。

受雯君姐的啟發,我也反思了自己的言行是否不夠尊重孩子,是否侵犯了孩子的權利。我想到我經常在微信朋友圈發佈兒子踢球的照片和視訊,但並未徵得兒子的同意。雖然在法律上說未成年人的肖像權可以由監護人代理,但要想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父母首先要尊重孩子。於是我有一次接兒子放學後主動詢問他可不可以授權給我發佈他踢球的帥照和精彩的進球視訊,兒子非常爽快地答應了,而且那一刻,他可驕傲了。

蔡朝陽老師說「育兒是一次自我療愈的旅程」,我個人深以為然,而且第一療程尚未結束,就開啟了第二療程。每天工作之餘,我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開心的事情,就是陪伴兩個兒子,和兒子一起成長,是我的莫大福分。

我不敢說我對孩子的陪伴是在給他們啟蒙,因為所有的啟蒙歸根結底都是自我啟蒙,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無限的尊重和默默的陪伴,然後,等到時機成熟,父母就要悄悄地退場,不用有意留下背影去給孩子寄託思念,也不用望著孩子離去的背影戀戀不捨。

正如電影《失孤》中的禪師所言:「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

父母與子女不過是暫時同路修行,而且終將走上岐路,那就且行且珍惜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