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末代皇帝溥仪(港)

7.7 / 111,670人    163分鐘

導演: 柏納多貝托魯奇
編劇: 柏納多貝托魯奇
演員: 尊龍 陳沖 彼得奧圖 黃自強 坂本龍一 鄔君梅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北冥有魚

2017-05-12 18:41:50

最後一個皇帝


故事從1950年冬天開始講述起: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廁所企圖割腕自殺。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髮現情況有異,急敲廁所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衛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準備接位。在香菸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嚥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溥儀從回憶中驚醒過來。他也被管理所長救起,從此開始了接受審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我覺得溥儀這個人,很難簡單地用好壞來定論。他自小便是皇帝,自以為擁有一切。但是民國政府和日本人用洋槍大炮向他示威。在五千年歷史上,他是個罕見的「三起三落」皇帝,曾經三次稱帝:滿清的末代皇帝,張勳復辟時稱帝,「滿洲國」稱帝;又三次投降:向民國投降,向日本人投降,又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投降。總體來說,他對中國犯下了滔天大罪,但造成中國後來的悲劇也不能完完全全扣在他的頭上,只能說他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 還是回到影片中來,在這部影片中,我對一些細節印象深刻。 在日軍侵入紫禁城,溥儀跑上臺階後,鏡頭轉向莊先生,他將手中的相機收起。剛看到這我有些疑惑,莊先生為什麼會拿出相機呢?之後,在莊先生回國,溥儀與他別離時,二人的反應完全不相配:溥儀傷感得快落淚,而莊先生的面部始終是平靜的;溥儀甚至請來樂隊在為莊演奏《友誼地久天長》來送行,而莊甚至不屑於駐足回望哪怕一眼,便大步流星的登船。此處或許可以看出些許端倪:二人的關係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簡單。解放後溥儀在戰犯改造處,那位主任拿出一本《故宮的日暮》,作者竟然是莊先生,而書中不乏溥儀的照片,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莊先生最初來故宮執教的目的便是完成他的著作,而他與溥儀的友情在觀眾心中頓時幪上一層虛偽。之後主任將書給溥儀看,從溥儀短暫的複雜表情中,我們可以讀出許多。短暫的掙扎後,溥儀的思緒回到了為自己開脫這件事,喊出了那句"He's a liar"。 ~ 1 / 2 ~ 還有,當溥儀離開紫禁城,坐在車裡時,汽車開動時兩個女人都將頭轉了180度回望,只有坐在中間,戴著墨鏡的溥儀紋絲不動。為什麼要戴墨鏡?因為此時心情複雜的溥儀的眼神或許沒有人可以演繹的完美,暫且戴墨鏡吧!在溥儀第二次被關在門中(日本領事館)的鏡頭,導演將其與溥儀第一次被關在紫禁城門中拍的高度相似。同樣是追逐被劫持的自己所愛的人,同樣是如紅色的大門。不同之處是與兒時溥儀一直大喊"Open the door",這次溥儀只呢喃了一次"Open the door"便屈服的返回,其微微抽動的面部真的令人心情複雜…… 的確,影片中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數不勝數。 此外,我非常欣賞導演對於光影的運用。影片幾乎全部採用自然光,大量運用廣角拍攝,運用光線表達人物的心情,光象徵著開放、歡樂,而影像徵著封閉、憂鬱。在紫禁城,溥儀從未獲得過陽光的直照,他總是處在陰影中。在這段生活中,他在思想上始終同外界隔絕,稍後,當他從老師莊斯敦那兒學到的東西愈多,我們就愈來愈多地感到陽光照著他了。光與影的搏鬥也就逐漸展開了,就像意識和無意識在你身上展開了搏鬥一樣。在滿洲國那部份故事中,當他被日本人充當傀儡皇帝,而他自己也夢想著重返自己的帝國時,陰影子乎又籠罩了整個畫面,就像又回到了他童年時代一樣,後來,在監獄中,他回想自己的一生。愈是他懂得許多事情時,光和影也愈來愈趨向平衡。最終,他在光和影完美無缺的平衡中,在平穩的色調中了結了一生。 總之,導演以全新的視角,在兩個多小時中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在電影中,溥儀不再是我們一直理解的那個罪人,而是一個無知、本性中還有一絲善良的庸人。歷史狂潮將他捲來捲去,他也無能為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