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最近都被阿米爾·汗的新作《摔跤吧,爸爸》刷了屏。
印度16年12月就上映的電影,在中國,上映的時間改了又改,一直推到現在。
好幾個月前,我就一直關注著這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影片。光看預告就知道它很燃、很熱血,料想它會像《三傻》一樣在中國火一把。
豆瓣的評分也是相當給力,甚至從之前的9.0分升到了9.2。
在9.0分的基礎上不降反升,相當罕見。
我們想先跳過這個故事,結合另外兩部紀錄片,《印度的女兒》和《妓女的榮耀》,來談談南亞影視劇里展現出的女性權益變革。
或許在我們這樣聊完後,再回頭看《摔跤吧,爸爸》,就不會再對馬哈維亞·辛格這位父親吹毛求疵了。
我們都知道,印度女性地位很低,童婚、一夫多妻,都見怪不怪。時不時都曝出印度又有女子被強姦的新聞,這些受害人中甚至還有在印度旅遊的白人女子。
根據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2014年的數據統計,在印度,平均每天有93名女性被強姦。
可以說,在印度,絕大多數女性的地位真的是低到了塵埃里。雖然這個國家一直在標榜自己的民主與自由,但卻不能說明它有多開化。
BBC在2015年圍繞著德里公交車輪姦案,拍出了一部震驚世界的紀錄片《印度的女兒》。
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名醫大女學生晚上看完電影和男性好友回家時,在公車上被四名男性強姦致死的事件。她尖叫、求救,然而沒有人能救她。他們用鐵棍捅她,甚至拉出她的內臟…
這個事件被曝光後,大批女性和富有正義感的人走上街頭,要求嚴懲惡徒。
面對警察的高壓水槍,他們也沒有退縮。
2012年12月17日,強姦案發生後
政府最後迫於壓力,給這些示威遊行的人一個交代,才將4名犯罪分子統統抓捕歸案。
整個片子最令人感到恐怖、噁心的場景來了。
犯罪人面對鏡頭,說出了一系列冰冷、毫無悔改之心的話,他把所有的錯誤都推給了那個被他們謀害的女孩。
一個巴掌拍不響,對於強姦來說,女人比男人的責任更大。她在被強姦的過程中不能反抗,應該安安靜靜的接受,這樣我們之後就會放她走,毆打那個男的。
四名犯罪人之一Mukesh Singh
而他的辯護律師,受過良好的教育,西裝革履、道貌岸然,竟然也可以毫無羞恥地對著鏡頭說:
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是朋友?對不起,在我們的社會裡,完全沒有這樣的概念。一個女人在男人眼裡就是性。
在我們的文化里沒有位置留給女人
來,讓我們再來看看與印度接壤,同樣男尊女卑的孟加拉國。
2011年,繼紀錄片《大都會浮生錄 》、《工人煉獄》之後,奧地利導演米歇爾·格拉沃格拍攝了「全球化紀錄片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妓女的榮耀》。
其中一段講述了兩個孟加拉女孩被父母遺棄、販賣成雛妓的故事。
在鏡頭面前她們最開始是羞澀的,隨著慢慢敞開心扉,才說出了心裡話。
她們聊到了一天要接多少客;要如何與客人討價還價;如何討客人歡心,讓他下次不去到其他女孩的房間;如何面對客人們無理的要求。
其中一個小女孩一直很輕鬆地在談論她的「工作」,一直在笑。而另一個小女孩對她說:「笑不會帶來好運」,第一個小女孩略作停頓回道:「不笑,難道要哭一輩子嗎?」
生活硬生生地把兩個13、14歲的姑娘逼成了哲學家。
那個說「笑不會帶來好運」的女孩最後痛苦地說到「我們為什麼要如此痛苦地活著?」每天不停接客的生活讓她開始懷疑人生。
從她父母把她賣給了這裡的媽媽桑時,她就失去了人身自由。
她沒有文化、沒有一技之長、她只有自己的身體。
她要離開這個魔窟就得掙足夠多的錢自己贖身。
沒有辦法,沒有任何其它辦法。
什麼叫身不由己?這就叫身不由己。
更令人絕望的是,這樣身不由己的女孩在印度、孟加拉貧困落後的地區太常見了。
我們為什麼要如此痛苦地活著?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看《摔跤吧,爸爸》裡的父親馬哈維亞·辛格,頓時會覺得他的身上閃著金光。
他質問著,「你認為我們的女兒不如男孩?」
你認為我們的女兒不如男孩?
如此堅定的眼神,讓每個女孩都會感動得想哭。
這樣的思想,在印度這樣一個男權社會裡是多麼珍貴。
因為在電影裡,即使是女孩們的媽媽,都依舊困於守舊的思想。理所應當地認為洋娃娃是女孩玩的,小汽車是男孩玩的。
自然,摔跤是為男孩準備的。
「摔跤是為男孩準備的」
而當我們看到電影的最後,女孩真的通過摔跤改變自己命運的時,我們當然會發自內心地認為這個故事,這個真實的故事,原來那麼光明、暖心。
可能依然會有人說,這個父親是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才逼迫女兒們刻苦訓練。
但看看電影裡那個14歲就被父母嫁出家門的姑娘說了什麼:
我倒是希望能有這樣的父親,能為我的未來著想,而不是從小就只讓我做家務、燒飯。
我一滿14歲,就被匆匆嫁給從未見過面的男人。彷彿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接下來我就要過一輩子與掃帚、爐灶相依為命的生活。
這個女孩的父母和賽門娜·波伏娃在《第二性》裡描寫的那些父母有著如出一轍的觀點:
父母撫養女兒是為了讓她們結婚,他們並不想鼓勵她的個人發展。
直到現在,很多中國父母也依然保有這樣的觀點。
女孩子,別那麼累。你最終還是要相夫教子、回歸家庭。如果你是博士或者業界菁英,反而會成天擔心你找不到對象。
如此教育子女會怎樣呢?
波伏娃接著說了,「會使得她往往不如她的兄弟們受到那麼多的專業訓練,她也不會那麼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職業中。」
與這些父母相對比,馬哈維亞,在決賽前夕卻女兒這樣說:
贏得金牌,就能告訴那些想要改變自己命運的女孩們:「我(們)」也可以!
印度裔的Reshma Saujani女士曾在TED上做過一次名為Teach Girls Bravery,Not Perfection(《教女孩勇敢,而非完美》)的演講。其中她提到:
當我說我要參加國會議員選舉,所有人都認為我瘋了。
而33歲,當她真正實現願望,成為首位踏入美國國會的印度裔女議員後,她也踐行了電影裡父親對女兒說的話:站出來,用自身的經歷鼓勵更多的女孩,「我們可以!」。
所以,姑娘們,你們也應該勇敢地去嘗試,去拚搏!這並不丟人。
「為什麼女人要承受這些?難道就我們就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如果,孟加拉這個未成年的小姑娘也有個拳擊選手父親,訓練她通過拳擊來改變命運,我想她一定也會拼了命地勤加練習。因為她別無選擇。
為什麼女人要承受這些?難道就我們就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在印度,一個把女性視為低一等生物的國家,一個父親能夠通過摔跤來幫助女兒改變命運,這就是他最偉大父愛的表現!
我們有最優越的文化,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女人的位置。
作為家中養著女兒的人,坦白說,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也為此焦慮。
當然不是因為我更喜歡男孩,純粹是因為擔心女兒,怕她受苦。
如果是一個姑娘,我會更擔心她的人身安全。擔心她碰到壞人卻手無縛雞之力;擔心她會被壞男孩欺負;擔心她因為女性的身份在職場無法和男性一樣有平等的晉陞機會;擔心她懷孕時不能工作會被婆家嫌棄;擔心她生育時會有意外發生......
在當今的中國,大部份男性顯然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擁有更高的地位。
在這樣一個依舊存在男尊女卑現象的國家,一個可怕的事實是,如果用起跑線來比喻,男孩的起跑線已經超越了女孩一大截。
在女兒出生後,我無時不刻都被她的軟萌給融化,但又不得不擔心她未來如何在這個男女不太平等的社會生存。
為了讓她有一定的防衛能力,我寧願她把時間花在學習跆拳道,也不要花在芭蕾上。
雖然我知道芭蕾優雅有氣質,但我更希望我的女兒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和勇氣。
她不用成為冠軍,但必需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堅韌的性格。
並且還要學會在面對挑戰時,深呼吸,並對自己說,要勇敢!
就像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