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0,475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溫水煮青蛙

2017-05-12 21:15:51

《摔跤吧爸爸》的爭議,與印度任重道遠的女權解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很多影評的邏輯在於「印度是如此貧窮、女性生存環境如此殘酷,因而父親帶領女兒苦練獲得世界冠軍是非常勵志,非常感人,反映了女權的抗爭與勝利」。
       是呀,如此燃的影片,很感人也很振奮。包括節奏把握度好、笑料充足(集中在堂哥的角色)、淚點把握很好等等,也都是本片很明顯的優點。但如果非得說本片「反映了女權的抗爭與勝利」,實在太過牽強。
       就電影作品本身而言,除了畫面和故事情節,最重要的是「敘事的視角」,即:你以誰的角度來講這個故事,這直接決定了觀眾觀影時所代入的角色。「視角」常常反映了主創投射的價值觀和夾帶的「私貨」。
       記得本科一門電影賞析課,老師講過一個導演「夾帶私貨」的例子:一個罪犯殘暴殺人後拋屍,想直接把屍體扔進河裡,但發現沉不下去,而周圍隨時可能有人經過,於是他趕緊將屍體綁上石頭再扔進河,躲在樹叢里,看著屍體一點點往下沉卻又突然隨水流往上浮了下,心裡一緊、著急著剛要出樹叢,然後屍體又繼續下沉,直至被淹沒。
      在這個片段的觀影里,觀眾跟著殺人犯的視角感覺到他的緊張、害怕、事情一波三折的不容易,最後屍體被淹沒、拋屍成功時,觀眾竟然也有一絲欣慰的感覺。在沒有講述任何罪犯背景的情況下,一個殘暴殺人拋屍的過程居然引起觀眾如此「三觀不正」的觀影感受,這是導演對觀眾的調戲,也是導演通過「敘事視角」所夾帶的私貨。
       這說明,同一個故事、同一個社會環境,如果採用不同的視角來演繹,很可能造成觀眾完全不同的觀感。
       回到本片,其實邏輯很簡單,不管在什麼樣的「國情」和多麼殘酷的「社會環境」下,只要有女性存在,只要你想要反映「女權」的話題,你都可以從該「女性的視角」出發來敘事。極端貧瘠的非洲《沙漠之花》,正常發達社會的《末路狂花》,都是很好的榜樣。
      影片選題誠意十足,所引發觀眾的「女權狂歡」也一度令人激動。但影片偏偏父權視角進行敘事,著重刻畫父親的偉岸形象(主體)和女兒的乖巧聽話(客體),女性主體的缺位是本片作為「女權電影」的硬傷。
   

 (以下為原文)
       為什麼會有爭議?因為這本來就是一部值得爭議的影片(科科,廢話)。不像別的豆瓣評分超9.0的影片,好的很明顯、壞得很細微,可以瑕不掩瑜。本片只能說是好壞參半吧,並且「好」「壞」都非常明顯。
       下面三句話,如果只關注了每句話的前半句,那麼就是毫無疑問的「好」。如果只關注了後半句,則為無可爭辯的「壞」。
(1)值得關注的主題,自負的視角。
(2)正確的結局,錯誤的過程。
(3)一流的抒情,不合邏輯的故事。

       下面來進行詳細闡述,僅針對影片作為藝術作品的本身展開。
    (1)值得關注的主題,自負的視角
       這一點毋庸置疑,女性權益,尤其是印度的女性生存狀況,近年來很受關注。電影直面這個主題,加深社會關注、引起反思與探討,是很值得稱讚的(或者說米叔作為寶萊塢電影產業中的核心人物,把握住這種有潛力的熱點話題,選題眼光是不錯的)。
       但是,在反映女權主題的過程中,本片真的是用「女性友好」的視角來講這個故事嗎?當然不是。「女性友好」,首先是把女性當做一個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片中,父親「為了女兒的前途」強迫女兒訓練時,女兒各種不願意和抱怨,直到小新娘說羨慕她們可以有不一樣的生活,她倆才「幡然悔悟」練摔跤可以改變命運,於是主動加強訓練。
       從「不想吃苦訓練」的兒童本能到「為了改變命運而刻苦訓練」的成年理性,這是女兒的成長,這應該是非常關鍵的部份,但影片對此的刻畫非常吝嗇,篇幅極小,幾秒鐘就完事兒;講訓練,影片的絕大篇幅仍然是父親如何狠下心苦練女兒,重點描繪的仍然是父親力排重難的偉岸形象。
       被閹割掉的女兒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引起了觀眾理解故事的偏差,以致於那麼多人在爭執「究竟父親是不是在強迫女兒」。米叔接受採訪時也解釋說「你可以強迫一個人練摔跤,但你不能強迫一個人拿世界冠軍」這就說明女兒其實是想靠摔跤證明白己、改變命運的。但是哎餵??你在電影裡充分展現出了女兒的決心和努力了嗎??為什麼這麼關鍵的內容,要靠主創在事後進行解釋,要靠觀眾進行腦補而不是在影片裡重點表現啊??
       同樣的故事,如果採用「非父權」的視角,有一萬種女性友好的表現方式。比如,為了故事張力,必須製造矛盾點,那完全可以從「父女的對抗」,過渡到女兒覺醒成長後、父女一起為了「印度女性的地位」和「印度的金牌夢」而與社會傳統文化(村民們的排擠非議)和社會制度(官僚腐敗、歧視女性)的對抗。
       然而,畢竟沒有這樣的「如果」。我們看到的只是,女兒進入體育學院,見到了新的世界,有了新的生活方式(朋友聚會、留長髮、看電影)、摔跤技巧(來源於另一個強勢的男性教練),又回來與父親形成了「父女對抗」的矛盾。而一旦與父親對立,女兒就連連慘敗、贏不了哪怕一場比賽,最終還得哭著求父親原諒。
       那怎麼辦?當然是原諒她啊。米叔又開始上陣訓練、完全無視現有的強勢男性教練。最終,「父女對抗」又變為了「父權與父權的對抗」。直到最後,女兒拿到了世界冠軍,卻第一時間把金牌交給了父親,和小時候得到第一場比賽獎金時把錢交給父親的場景簡直如出一轍。這一刻,根本不是一個成年女性靠努力改變命運的象徵,也根本不是為印度女性地位發聲和抗爭的體現,而是一個聽父親話的乖女兒,忠誠地實踐了父親的要求,最終實現了父親目標的時刻。這一刻,從根本上來講是父權的勝利。
       你可以說本片很勵志,很感人,這個父親很偉大,但是,你絕不能說這個影片是女權主義的,因為全片閹割了女性的主觀能動性。不是故事的錯,故事本身可以講得更女性友好,但是一個自負的父權視角,反倒為本片貼上了「女權之恥」的標籤。

      (2)正確的結局,錯誤的過程
        一個關鍵的爭議是,為了子女的前途,真的可以強迫他做拒絕的事嗎?
       比如:子女不好好學習,真的可以違背他的意願送他去楊永信那接受電擊治療嗎?畢竟是為了他的前途(家裡沒權沒勢,他不學習就只能混社會),讓他受點皮肉之苦,他不願意只是因為他小不懂事,以後長大了就會感激家長當年的「狠心」了。這樣的強盜邏輯,你真的認可嗎?
        如果說印度女性沒有其它選擇,米叔是為有摔跤天賦的女兒選擇一條擺脫命運的「正確」道路。那為什麼父親只徵求了母親的意見,而從未試圖讓女兒理解這件事情,激發女兒的認同呢?既然自己認為是「正確」,那為什麼都不嘗試一下和女兒溝通呢?
        如果早點讓女兒明白「印度女性的必然命運」,女兒或許能早日覺醒自發訓練(別以女幾年齡小不懂為藉口,逆境中的孩子改變命運的決心是不容小覷的。那些中國山村的小孩,為了改變命運早晚翻幾公里山路去求學,難道不是年幼而早熟的典型嗎?)。而如果米叔真的愛女兒,那女兒哪怕最終決定接受命運14歲嫁人,那他也可以給她們選個好人家,不讓她們過得太慘。米叔對他老婆不就挺好嗎?老婆不讓雞肉進廚房,他就在院子裡搭灶台。找到這樣的人嫁,「前途」也不至於太差。
        但米叔不在乎女兒的想法,只要有天賦,就必須去摔跤且拿世界冠軍。這是他認為的"正確道路"。但真的正確嗎?要知道,他當年拿了全國冠軍都無法養活自己和家庭,迫於生計而放棄了摔跤,那女兒哪怕得了摔跤冠軍,又怎麼養活自己,怎麼改變命運,不也得靠嫁人來解決生存問題嗎?況且,女兒能否得世界冠軍有很大不確定性。他是否和女兒討論過,如果這條路失敗,她們是否能承擔後果?
       當然,最終的結局當然是happy ending。就這個故事本身而言,結果的偉光正,能掩蓋過程的荒謬嗎?

     (3)一流的抒情,不合邏輯的故事
        從三傻到我滴個神到這部片,米叔的電影在氛圍營造和抒情敘事上,一直很不錯,笑點淚點都把握得很好,最後的煽情也不會太尷尬。這是國產電影比不上的(能逗笑觀眾的國產電影有一些,但一般一到煽情就尷尬至極)。
       但是本片為了襯托米叔的牛逼而設置的反派體育教練,實在太不合情理。如果是為了諷刺當局庸人爛人太多,那也要增加些情節或台詞把這個邏輯說圓了才行啊。
       另外,我想提醒注意的是,不是只有米叔的女兒摔跤拿了冠軍才能作為「印度底層女性抗爭命運的第一位傑出代表」。
       本片一直想印證的邏輯是,「你要刻苦訓練,證明女的也能得摔跤冠軍」。但印度全國有那麼多的女性摔跤選手,在米叔家女兒長大前,每年都有一名全國冠軍,為什麼她們就不能作為底層印度女性抗爭的象徵呢?(她們肯定不都是富家千金。富人或中產的女兒,正常也會求學/經商/聯姻,不會傻到來練體育吃這份苦)當然,你可以說這講的不是她們的故事,不用描繪她們。但影片中體育學院裡的女同學(人家也是全國比賽的佼佼者),為什麼就非得是每天惦記逛街撩漢扮美、帶壞米叔女兒的膚淺形象呢?難道她們走到這一步很容易嗎,難道她們就不想獲得世界冠軍嗎?也許實力和天賦有懸殊,但人家為了改變命運而奮鬥的決心可是與你一樣的好吧。
       米叔接受採訪說:「本片不是講父親是否該強迫子女練摔跤,而是想證明女性也可以做到」(類似意思)。但其實,本片所表現的邏輯更接近於,「女性當然不比男性差,女性也能創造奇蹟甚至超越男性……但全印度只有我的女兒可以做到,因為我最牛逼」。這,其實本質上是一種「基因決定論」的自負姿態。事實上,村里其他窮苦小女孩,沒有遺傳天分、沒有好的身體素質,「受激勵」跟風練摔跤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最後總結一下。任何一個世界冠軍的誕生絕對是非常艱辛的,尤其是印度女性。所以真實事件中的幾位印度女性運動員真的非常不容易,非常勵志。
       但只有自負的父權視角的出品人和導演,才會選擇以「家長強權」的方式和「基因決定論」的邏輯來演繹和表現這個故事。——而他們,本身已經是印度社會中思想更為開化和進步的那一群商人和文藝工作者了。更別提那些腐朽不堪的傳統主流思想了。
       由此想來,印度的女權運動要想有實質性突破,還真真是任重而道遠了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