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幾次淚流滿面,在吉塔和爸爸關係疏遠的時候,在爸爸被鎖在賽場外的時候。
確實很感人,阿米爾汗的演技也依然出色,難怪成為印度歷史上最高票房的電影,近7萬人的豆瓣評分為9.2分。
影片的爭議性
人們對影片最主要的讚揚,是它是印度歷史上第二部女權電影。它改編於真實故事。阿米爾汗飾演的前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希望生個兒子完成自己世界金牌的夢想,結果卻連生四個女兒。當他意識到女兒的天賦,便開始著手培養。他認為女孩和男孩兒是一樣的,不顧周圍人的嘲笑和質疑。最終,兩個女兒都先後獲得了大英國協運動會的金牌。
一些人對影片最主要的質疑,是認為影片反映的是對父權的崇拜。認為父親為了完成自己的心願,強迫女兒,把女兒當成工具。這種強權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 開始女兒並不想練摔跤,父親強迫女兒每天五點起床,進行極其辛苦的訓練;
- 為了方便訓練,父親強迫女兒把長髮剪成板寸,穿上短褲,讓女兒遭到周圍人的恥笑;
- 父親做決定時,不會考慮女兒們的意見和感受,也不會和女兒詳細的講道理,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強迫女兒接受。
對於這種質疑,大多數回應的文章認為:我們要看到印度社會的現實,印度男女不平等極其嚴重,尤其在農村地區,女童早婚、輟學的現象很普遍。女性被困在家庭中,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強勢的父權是不得已的,否則無法和整個社會的偏見對抗。
是什麼導致女兒們的成功?
女權還是父權?要回應這個問題,可以回到一個更根本的問題,這兩個姑娘為什麼會成功?如果以獲得國際大賽金牌為衡量成功標準的話。
從種種讚揚來看,很多人認為這種成功是基於父親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堅持,是相信女孩也能像男孩兒一樣從事競技運動。
但只有這個信念,就能帶來成功嗎?未必。在這個影片中,我認為還有幾個因素對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因素是父親在摔跤方面的能力。在影片中,這種能力似乎有點被神話了,尤其是後期和國家隊教練形成的對比。教練和父親對大女兒吉塔的訓練方式和戰術指導完全是相反的:教練給大家更大的自由,可以留長髮,可以去玩樂,指導吉塔採用防守的策略,認為得不到冠軍也沒關係;而父親更嚴苛,認為吉塔的優勢在於進攻,有國際大賽冠軍的實力,一定要努力奪冠。吉塔到國家隊接受訓練後,認為父親的方法過時了,運用教練的方式,在大賽中卻屢屢失利。直到重新找回對父親的信任,按照父親的戰術,屢次獲勝,並且在父親缺席決賽的情況下,獲得了金牌。
一個因素是兩個女兒在摔跤方面的天賦。父親開始訓練女兒摔跤,緣起於兩個女兒有一次把幾個男孩兒打得鼻青臉腫。開始訓練後一段時間,吉塔就已經打遍本邦無敵手。父親以前就是國家級別的摔跤冠軍,基因的遺傳對兩個女兒也很關鍵。而陪練的侄子,最初就被發現沒有這樣的天賦。
還有一個因素是兩個女兒都產生了對摔跤的熱愛。影片中這種轉變,由一個被迫嫁人的同村女孩引發。女孩告訴她們:我註定14歲就要嫁人,一輩子和家務為伍,至少你們的父親讓你們自己的未來和人生有選擇。從那天起,兩個姑娘不再抱怨訓練辛苦。之後吉塔參加比賽,感受到競技中的樂趣,隨著比賽中不斷的獲勝,感受到更多的成就感。從那時開始,兩個女兒是帶著積極的心態訓練和比賽,可以說是愛上了摔跤。
能力、天賦、興趣,是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兩個女兒在摔跤方面的成功。當然,父親覺得女孩也能像男孩兒一樣參加競技運動,這樣的信念給了女性機會,也至關重要。
父親的強權是成功的必須嗎?
有人認為,在印度這樣的地方,尤其是對於競技體育運動,只有強硬的態度和手段,才能與整個環境對抗。
真的是這樣嗎?
一方面,如果沒有能力、天賦、興趣作為基礎,只有一個強勢的父親,逼迫女兒像男孩兒一樣奮鬥,追求成功和更多的選擇,真的會帶來好的效果嗎?
強權,可能帶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抗,關係的緊張,給孩子帶來他/她無法承受的壓力。有的孩子因此厭棄學習(包括從事某項體育運動),有的甚至用自殺的方式對抗。
像電影中孩子被剪短頭髮被嘲笑,這樣的心理陰影,在現實生活的很多案例中會伴隨孩子終身。
另一方面,同樣是希望女性獲得更多的選擇,實現自己的價值,除了運用強權,真的沒有別的更好的手段嗎?
或許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很難想像,父親這樣一個硬漢的形象,會柔和的和女兒溝通:如果不練習摔跤,你們可能14歲就要嫁人,但我覺得你們有天賦,我也有能力幫助你們,你們能有更多的成就,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以一年為期,過程中可能會很辛苦,但我希望你們能堅持試試看,也希望你們能去體會摔跤的樂趣。
但硬漢形象和平和的講道理本就不矛盾。況且,影片中,是14歲的鄰家女孩的話,真正打動了姐妹倆。但現實生活中,不一定存在這樣的鄰家女孩。如果不和孩子講道理,她們或許永遠不會明白,或許會一直用對抗的心態看待父親和摔跤。
也有人認為,強制在體育和類似技能訓練中必不可少。確實,練鋼琴、競技體育運動,訓練都很辛苦和枯燥,很多孩子並不喜歡。問題在於,怎樣在適當干預孩子的行為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之間取得平衡?或許你我都見過被父母逼著練琴,考到鋼琴10級就再也不願碰鋼琴的孩子。影片中的父親,和母親約定一年為期。約定期限,是一種不錯的嘗試。但孩子並不知曉,沒有參與任何的討論,沒有任何話語權。
還有人認為,父權的威嚴在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確實如此,但威嚴並不等同於強權,不一定要體現為強制的形式。威嚴依然可以注重方式方法,可以是基於愛、信任、自我為榜樣,可以以講道理為基礎。當然,這部影片中的父女之間,有很強的愛和信任,在摔跤方面,父親也是很好的榜樣。或許對個體來說,強制的方式並沒有影響父女關係,沒有阻礙女兒們的成功。但對更多人來說,強權往往容易破壞父女之間的關係,造成衝突和矛盾,也很可能阻礙孩子的發展。
電影中的父權,有沒有發生過改變?
這部電影在倡導男女平權的同時,有沒有對強勢的父權進行反思?或許後半段有一些,但並不足夠。
電影中的父親,前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嗎?
女兒們幼時的第一次反抗,因為14歲鄰家女孩的話,被順利的化解了。從厭惡摔跤,轉變成喜愛摔跤。
第二次反抗,是大女兒吉塔在感受到自由之後,慢慢疏遠了父親,不再信任父親的訓練方式。但當她在國際大賽屢屢失利,又重新信任父親的訓練和策略。
第三次,是結尾決賽時,父親被鎖在賽場外,吉塔看不到父親,從惶恐不安,最終獨立贏得了比賽。
或許導演,希望以此體現,父權最終需要退場。
但上面的三次挫折,每一次,都是因為外界的因素,要嘛化解了女兒對父親的反叛,要嘛不得不暫時退場。
父權,從沒有主動退場過。主動退場,意味著即使女兒不喜愛摔跤了,不願意爭奪冠軍了,沒有順著父親希望的方式發展,這時,父親會怎麼做?
不少人,包括我都在擔心,看了這個電影之後,更多人會在虎爸虎媽的路上越走越遠,會誤以為強權是不得不採取的手段,是有效的手段,誤以為給孩子自由必然導致失敗。我會擔心更多家長忽略了孩子興趣、感受的重要性,忽略能力和方法的重要性,忽略導致吉塔和她的妹妹們成功的其它重要因素。
在印度農村這樣的地區,強調男女平等確實是至關重要的,但忽略了上面的因素依然會帶來很大的問題。它會讓我們只看到成功了的吉塔,而忽略千千萬萬即使希望女兒實現自我價值,卻因為用錯了方式而帶來失敗結果的父親們。它可能讓我們忽略幫助女性成功的其他一些重要資源,這包括讓女性、包括女童參與到討論和對話之中,包括提供她們成長所需的物質或培訓資源。
我們不能奢望電影的主角,一個印度農村的父親,懂得更好的教育方式,成為一個完美的父親。但作為一個會被上億人觀看的電影,其中的很多情節,確實可能被誤讀,帶來不好的影響。電影對父權的反思,本可以和對男女平權的反思一樣多。
或許我們可以放下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勢,不完全肯定一部電影,也不完全否定一部電影,而是混合著感性和理性,更複雜的去思考這部電影。
在黑白之間的灰色區域,這部電影,和我們的初衷本都是一致的:女孩和男孩兒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但怎麼讓人們,包括女孩們自己理解這一點?還有比父權的強制更好的方式。
※ 本文為C計劃原創,作者:郭兆凡。轉載請聯繫小C(微信ID:Plan-C2016),註明作者,在文首標明文章轉載自C計劃,文末保留C計劃簡介和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