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記憶大師 --Battle of Memories

记忆大师/记忆战/催眠大师2

6.5 / 1,233人    119分鐘

導演: 陳正道
編劇: 任鵬
演員: 黃渤 徐靜蕾 段奕宏 楊子姍 許瑋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爛片

2017-05-13 04:52:16

《記憶大師》犯了一部偵探電影最大的忌諱!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作為一部有著「本格推理」傾向的懸疑片,這部電影很明顯的犯了一個巨大的忌諱——

原文戳此→ 《記憶大師》犯了一部偵探電影最大的忌諱!

1928年,天主教蒙席、資深編輯兼作家隆納德·諾克斯,定下了「推理小說十誡」。這十條規定在當時的本格推理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迄今為止這「十誡」也有其參考價值——

1. 罪犯必須是故事開始時出現過的人,但不得是讀者可以追蹤其思想的人;

2. 偵探不能用超自然的或怪異的偵探方法;

3. 犯罪現場不能有超過一個秘密房間或通道;

4. 作案時候,不能使用尚未發明的毒藥,或需要進行深奧的科學解釋的裝置;

5. 不准有中國人出現在故事裡(其本意為,不可以出現武術、法術、咒術等超自然力量的干預……那個年代洋人心中咱們是「神秘」的,所以才會定了這麼個奇葩的規矩);

6. 偵探不得用偶然事件或不負責任的直覺來偵破案件;

7. 偵探不得成為罪犯;

8. 偵探不得根據小說中未向讀者提示過的線索破案;

9. 偵探的笨蛋朋友,比如華生,必須將其判斷毫無保留地告訴讀者,此人的智力須輕微低於讀者的平均水平;

10. 小說中如果有雙胞胎或雙重身份的人時,必須提前告訴人們。

在本格推理盛行的時代,推理小說家們對這十條「原則」,即使不至於「奉為圭臬」,也絕對會去拿他作為參考。倒不是因為害怕制定者的權威,本質上還是為了保護讀者的「解謎樂趣」。(想想阿加莎的東方快車,那麼不同尋常的結局居然也都遵循這十條規則……)

而回到今天的主題——《記憶大師》。作為一部有著「本格推理」傾向的懸疑片,這部電影很明顯的犯了一個巨大的忌諱——

偵探不得成為罪犯。

為了防止劇透,我特意在《記憶大師》上映兩週後,才發佈這篇影評。在《記憶大師》中,導演和編劇呈現了一個「反轉再反轉」的雙懸念故事。

黃渤和兇手交換了部份的記憶,而這份記憶之中則有兇手殺人的過程。段奕宏飾演的警長在抽絲剝繭中,發現證據指向以為年輕的女法醫;而黃渤最後卻發現,真正的兇手其實就是段奕宏飾演的警長他自己,之前的證據指向僅僅是段奕宏的煙霧彈……

老實說,這樣的結局是讓我崩潰的。

《記憶大師》不論從各個層面來講都是五一檔四部國產影片中最為出色的,我也給了其8分的評價。但懸疑電影也好,推理小說也好,結局「解謎」的過程是決定整部作品質量的重中之重。

然而《記憶大師》「偵探即是兇手」的設定,實在是太損害觀眾的「解謎樂趣」了。

當我在劇情發展到一半的時候,看到這個兇手實際上是個女性(楊子珊飾演的女法醫),我是震驚的。不是UC的假震驚,是拍案叫絕的那種震驚!

是呀,因為是同性的愛人,所以受害者在第一時間受到傷害,才會向其求救;因為是同性愛情,所以才無法被受害者接受,甚至被罵為「噁心」……一切順理成章,絲絲入扣。

而導演偏偏再一次反轉,告訴大家,剛剛是偵探自己偷偷換掉了證物,是誤導,是巧合,那種偷天換日恍然大悟的Feel徹底破滅,回歸了大Boss暗地裡製造愚蠢巧合的狗血程序。

之前我就在《星際異攻隊2》的影評里寫過,編劇刻意安排的越多,「巧合」的越多,人們的觀影質量就會越低。這條原則放在《記憶大師》等所有「劇情片」里,都適用。(想看的人,搜索自媒體【爛片】,並回復關鍵詞「星際異攻隊2」,即可看到)

本格推理之所以「爽」,就是那一秒解謎的快感。而陳正道親手掐滅了這個快感。

當然,這部影片仍然是今年裡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沒有之一。他的優勢實在是太明顯,以致於在他的劇作上出現這麼大的漏洞,我也必須給他8分的高分——

一,演員的交鋒是近兩年內之最。

這麼激烈而恰到好處的演員交鋒,在我的印象里,近兩年只有《七月與安生》能與之一戰。

黃渤不愧是戲精,段奕宏不愧是戲瘋子,兩個人在本片中互換了記憶,性格也造成了一定的偏差(因為記憶不同,自然整個人狀態也不一樣),黃渤從文弱善良到殺意滿滿;段奕宏從冷酷果斷到優柔遲疑,這種演技的互飆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當然,作為女演員的徐靜蕾和新生代接片質量最高的楊子珊,她們倆的戲也絕對不輸黃、段兩位影帝。即使是作為配角的梁傑理(小徒弟)、許瑋甯,也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可以說,這部《記憶大師》是可以拿來當做表演專業的教科書的。

二,場景設計非常有味道。

我從未想過在國內的螢幕上還能看到這樣一套舞台美工,有點蒸汽朋克,又有點概念建築,古今交錯的形成了一個深度很足的「架空世界」。

架空場景的優異與否並不在於你的想像有多麼天馬行空,而是在於你的細節有多麼精準細緻,能否給人一種「詭異的真實」。

三角形玻璃監獄、記憶大師的場景、半人高的花房、破舊的浴室、用燒瓶和標籤裝著的藥片……你會發現這部電影中的每一個鏡頭裡都有非常多的資訊,都有美工落下的小心思。

三、氣氛營造異常成功。

氣氛的問題全靠導演的功力和靈氣。懸疑而不靈異,驚悚而不可怕,《記憶大師》讓電影院裡的觀眾背後冷汗直冒,卻又欲罷不能。

四、導演的野心很大,我能感受到——他真的想拍好一部電影。

《記憶大師》的資訊量真的太豐富了。陳正道想討論的命題太多了。這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在演員交鋒層面和《七月與安生》一檔,但整體成色卻能高出《七月》一截的原因。

記憶交換是否代表性格交換——這本質上是在討論人的性格是由什麼組成?如果你經歷了我所經歷的一切,是否會和我有同樣的性格——乃至人格?這個哲學問題有很多人探討過,記憶大師的呈現方式和東野圭吾的《變身》如出一轍。

家庭暴力的成因和反饋——這又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問題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家庭暴力對小孩的影響……這個主題又讓《記憶大師》有了一定社會學上的意義。

總之,儘管記憶大師犯了一部推理影片不可以犯的最大的忌諱,這仍然是我在今年內看到過最優秀的影片——沒有之一。

歡迎大家到各大平台關注【零軟文的電影自媒體——爛片】,爛片娘娘等你呦~

!老娘寫的這麼走心,不轉一發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