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要你為自己驕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毀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
——《老人與海》
當Geeta選擇了四個男孩中最強壯的那一個作為自己首戰的對手時,她已經贏了。
正如電影中的父親所講:「比賽中最重要的事,首先便是克服恐懼。至少,我的女兒做到了。」
父親不會騙人。
作為一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傳記式電影,劇情無疑不是賣點——影片一定會以女主的最終奪冠作為高潮而落幕,我們心知肚明。因此,觀眾也實在無需發表「看了開頭就能猜到結尾」這類的評論。正如許許多多的編劇大師告誡我們的那樣:陽光底下無新事,講什麼不重要,怎麼講才見功夫。
影片中父親的扮演者自不必多說,阿米爾·汗,印度國寶級演員,當年轟動影壇的探討教育制度的《三傻大鬧寶萊塢》以及稍後反映印度宗教問題的《我的個神啊!》兩部電影是其近幾年的代表作。阿米爾大叔一次只拍一部電影,並且堅持為求電影效果的最優而拼盡全力,正如在《摔跤吧!爸爸》中,為了演出中老年退役摔跤運動員肥胖笨重的真實感而堅持把自己吃成一個近200斤的胖子,又在拍攝完中老年戲份後花費整整五個月的時間瘦回到9%體脂的完美肉體以拍攝青年戲份。在這個演戲不背台詞而是念「1、2、3、4、5……」或是除了特寫鏡頭全部用替身甚至是摳圖等特效來完成拍攝的娛樂圈,阿米爾大叔的敬業與認真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時代週刊曾用「印度的良心」來評價他,並且為其專訪配上醒目的標題:一個演員能否改變一個國家?
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電影的主人公並不是阿米爾大叔,而是他的大女兒Geeta和二女兒Babita,米叔甘願做一捧厚重的大綠葉,不斷地輸給兩個女兒極強的生命力與鬥志,也燃起了戲裡戲外觀眾的勇氣與激情。尤其在印度這個體育獎牌數量少到與其龐大的人口基數不符的國家,《摔跤吧!爸爸》這部燃情的體育電影,應運而生,生逢其時,激起了國家當局的反思與民眾對於運動尤其是女子運動項目的熱情,正如他的每一部電影一樣,「貢獻了許多除了電影以外其他能夠引起社會思考的東西」,比如女性問題。
觀影歸來,習慣性地隨手翻了翻影評,沒想到竟然有那麼多人對片子產生了極深的誤解。其中最有意思的,便是認為阿米爾大叔飾演的老爸兼教練是一個剝奪女兒童年與自由來完成自己夢想的「暴君」,犧牲掉了女兒本該有的美好青春。這還不夠,觀眾們還聰明地把這件事上升到「女權主義」上,認為這是一個偽女權甚至是直男癌的「令人噁心的作品」,打著關愛女性的旗號卻始終用「父權」來統治著一切,操控著女兒的命運,甚至在影片的最後大女兒Geeta贏得大英國協冠軍時,依然只為博得父親的一句「我真為你驕傲!」
人們對於女權主義者或是女性主義者總是有著很深的誤解與偏見,一如人們對於「女強人」、「女老闆」、「女博士」等的狹隘認知一樣。他們總是以為,女性主義者一定是穿褲子、留短髮、不婚主義、動輒高呼「男女平等」口號或是「視男人如糞土」的人群,在外表上看不出絲毫女性特質,為人處事中也總是流露著一種神神叨叨的不正常樣子。
而我以為,他們見到的,一定是假的女性主義者。
真正的男女平等,或是女性主義,並不是迴避或是仇視自己的性別,而是坦然且欣然接受,接受女性性別中的天然劣勢,也看到自己性別中的優勢,不因自己的性別而自卑自憐,也不仗著自己的女性優勢而作天作地。
真正的男女平等也應該是「有性無別」的——每個人都可以去做他擅長的事情,並且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不因性別而被限制,也不因性別而失去選擇。那是一種超越了性別禁錮的自由。而自由是什麼?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化妝打扮也好,結婚生子也好,選擇事業也好,回歸家庭也好——我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卻不必因為我是女人而非做不可,或是因為我是女人便做不得。
不平等才呼籲平等,不公平才爭取公平,解放女性也是解放男性,提倡女性主義從來也不僅僅是女性的事情,正如這部以女摔跤手為題材的勵志片子的誕生與內容本身。
與其傳記體裁有關,《摔跤吧!爸爸》在劇情上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笑點、淚點恰到好處,煽情、勵志水到渠成,不像我國一些主旋律電影一樣讓人恨不得閉上眼睛以逃避那些偉岸到令人臉紅汗顏的橋段與情節。同為主旋律與歌頌,有無誠意,付出多少,一見便知,高下立判。
影片在中國內地上映的是米叔剪輯過的138分鐘版,比印度版少了20分鐘左右,其中刪減的主要是一些印度少男半裸著身體在沙坑裡練習摔跤、受傷的鏡頭,劇中14歲印度小新娘不想嫁人悲傷哭泣的鏡頭,父親心疼女兒半夜為她們按摩酸痛的肌肉的鏡頭,母親擔心女兒練習摔跤將來嫁不出去父親則驕傲地說「等我們的女兒變得更強,她們就可以去挑選男人,而不是等著男人來挑選!」的鏡頭,父親為了幫助女兒奪冠而辭去辦公室工作靠種地養家專心陪護訓練的鏡頭,以及面對母親的責怪父親解釋:「當我作為一個教練時,父親的角色不得不退到一邊」的鏡頭。這些鏡頭的缺失,讓一部份人更難理會劇中其他體現父愛的橋段以及埋在父親心中更深沉、久遠的愛,偏激地指責起父親「父權」與「男權」的不可抗。而我以為,這些指責實在毫無道理可言。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如果說父親剛開始一心盼兒子來繼承自己的事業還帶著一點「自私」的成份,那麼,當兩個女兒通過打架暴露出來的摔跤天分展現在父親面前時,父親的驚喜與決定,恰恰證明了父親並不是一個重男輕女的人。真正的重男輕女是明知道你有能力也不培養你,只因為你是個女孩,而父親沒有,他不僅抵住全村人的嘲笑與奚落,還要抵住尚不懂事的女兒的「懷恨在心」,在嚴重重男輕女的印度(並且是二十年前),義無反顧地決心將女兒培養成才。
所以,是女兒先有天賦,父親發現了,繼而全心全力地開始栽培。並且,我們都不能忽略,面對母親的擔憂和質疑,父親說:「給我一年的時間。」此時,父親作為一個從事摔跤項目一輩子有著豐富經驗的運動員,並沒有因為自己未完成的夢想而決定不顧一切地逼迫女兒去完成,他只是看到了女兒身上的天賦,不想女兒在繁重瑣屑的家務活中虛度一生,而是為她們打開另一種可能的大門。
這是自私嗎?不。從電影中村民對父親的態度中,我們可以看出,摔跤為父親贏得了榮譽與他人的尊重。也就是說,父親知道,如果女兒成功了,她們同樣能夠為自己贏得地位和尊嚴。尤其是在印度這個童婚率近一半,婦女地位低下,家暴普遍,平均每22分鐘就會發生一起強姦案的國家。而劇中那個14歲就要嫁給從未見過面的男人的小新娘,正是印度千千萬萬少女最真實常見的命運的縮影。因此,兩個女兒在小新娘欲哭無淚的言語中,第一次明白,她們的父親,沒有因為自己是女孩而放棄對她們的栽培,努力使她們發揮出繼承來的強大摔跤基因,實現自己的價值,走向外面的世界,主宰自己的命運,她們是多麼的幸運。也正是從那一天起,兩個小女孩從被動訓練變成了主動訓練,進步神速,開啟了她們傳奇般的運動生涯。
整部電影是被一次又一次訓練和一場又一場比賽串聯起來的,而給我以深刻印象的,是其中三場。
第一場,無疑,是大女兒Geeta經過父親魔鬼般的訓練後,首次上場比賽。在全場看客懷疑、諷刺、挖苦、嘲笑的目光和聲音中,女孩勇敢而堅定地選擇了四個男孩中最強壯的那一個,並用盡了全部力氣過招。電影院的觀眾與電影中的觀眾一起,逐漸從吃爆米花(我確實在吃著爆米花)的看熱鬧心態變成了屏氣凝神的擔憂和關注,並為Geeta的每一次成功閃躲和出擊而叫好。
女孩雖然在經驗上輸掉了這場比賽,卻在精神上找到了自己。她並不覺得自己輸給男孩是正常的,而是在半夜爬起來主動詢問父親:「我什麼時候能再比一場?」
賽場上對於最強者的選擇和輸賽後的越挫越勇,也正是父親在日後對於大女兒是一個「進攻型選手」之判斷的最重要依據。有著這樣的求勝欲與不服輸的精神,也讓Geeta註定遇強則強。
而第二場重要的比賽,也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Geeta獲得全國冠軍進入體校後與父親的比賽。當二女兒Babita在父親的指導下日復一日地堅持訓練時,大女兒Geeta卻在體校看似更自由開放的訓練氛圍中逐漸鬆懈,不僅打破了父親在訓練首日為她們定下的「不能吃油膩辛辣食物」的規則,更是蓄起了長髮塗上了指甲油日夜與隊友看電影、逛街,沉迷在訓練以外的事情上。
Geeta第一次從學校回家時,父女二人的矛盾爆發了。
父親早先便看出體校教練的訓練方法並非完全值得信賴,也並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卻因為不想讓Geeta難堪而選擇默默離開。Geeta不懂,完全沉浸在逃出父親地獄般訓練進入新環境的興奮與自滿中。在與父親的摔跤比賽中,父親對女兒鬆懈態度的不滿與女兒對父親過於古板嚴苛的訓練方法的厭倦像兩隻伏擊在彼此心中許久的豹子,一觸即發,瞬間燃爆。
拳怕少壯,女兒佔著年輕靈活的優勢,最終摔倒了托著肥胖而笨重身軀的父親。
在這場讓觀眾看得提心弔膽、五味雜陳的比賽里,女兒獲得了假性勝利,後負氣離開。父親不發一言,在陽台上定定地望著女兒與自己漸行漸遠。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猜得到了,Geeta開始輸掉每一場比賽,最後甚至開始在每一場國際比賽的初賽選拔上便慘遭淘汰。Geeta一面假裝著自己不在乎輸贏,一面強忍著內心的疼痛,在覺得「為時已晚」和「悔不當初」中苦苦自責,而妹妹Babita的勸慰和鼓勵終於讓Geeta放下自尊給遠在家鄉的父親撥打了電話。
父女二人通話的片段,導演處理得非常到位,沒有過多的言語,也沒有過於煽情的畫面。電話接通,母親拿著電話望著父親,父親強忍了幾秒鐘,拿起電話,看似勉強地從嗓子眼兒里擠出一個「嗯」字,女兒在電話那頭聽到父親熟悉的聲音,瞬間淚崩,大哭道:「爸爸,我錯了。」
只這一句,父親在電話這頭也哭的淚流滿面,父女二人多時的隔閡在這一哼一答間,煙消雲散。父愛在這一瞬間體現得淋漓盡致——父親永遠不會真的對孩子生氣,永遠對她充滿信心,隨時準備著為她提供幫助,且毫無條件。
Geeta重新剪短了頭髮,重新用起了父親從小教她的適合她的戰術,也重新找回了喪失已久的勇氣和信心。歷經了又一次每日五點起床大吃特吃雞肉等的特訓後,迷途知返的Geeta終於獲得了代表印度參加國際女子55KG摔跤比賽的資格,一路披荊斬棘,打進了決賽。
在這一場決定命運的最終場比賽中,之前一直坐在場邊給Geeta戰術指導的父親因為體校教練的陰暗心理而被迫缺席。也正是在這場比賽中,Geeta完成了自己人生中又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性比賽——歷經三百四十幾秒的苦戰後,在全場觀眾都認為勝負已定毫無懸念的時候,在定心丸父親不在場的情況下,Geeta想起了父親早前對自己的訓誡。她保持著鎮定,冷靜沉著地尋找著對手的破綻,等待著進攻的最佳時機,不放棄每一秒鐘的希望,最終拼盡全力贏得了決定勝負的5分,扭轉了局勢,成功地讓印度國歌第一次響徹在國際摔跤場上,也傳進了被鎖在房間裡的父親耳中。而Geeta贏得比賽後俯身親吻大地的舉動也將父親從小教給她們的對土地的敬畏表現得感人且真實——摔跤比賽也好,其它任何事情也好,最初拼的也許是戰術或實力,而最終,能夠讓一個人走長久的,卻永遠是一個人內心的堅韌、強大、熱情與永不放棄的勇氣與信心。
起於女性問題,卻不止於女性問題,女權的上面是人權,女性之外是人性。生而為人,不論男女,能夠勇敢面對自己、實現自我,才是影片最想表達的。
Geeta最終明白了這個道理,得到了成長,世界看到了,父親也看到了。因此,我相信,當父親望著女兒說出:「我真為你驕傲!」這句話時,他想表達的,並不僅僅是自己的驕傲,更重要的,他終於讓女兒明白,也親眼看到女兒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如何贏得了作為一個運動員的地位與榮譽。能不能讓我為你驕傲不要緊,讓女兒能夠為自己驕傲,才是每一位父親最大的心願與成就。
影片到這裡就要結束了,而Geeta一家對印度女性的影響卻遠遠沒有結束。在現實生活中,Geeta和Babita的三妹和堂妹都先後成為了世界冠軍,印度許許多多的女孩也因為Geeta的事蹟開始了摔跤練習,並最終通過摔跤改變了自己被童婚的命運,獲得了人生的掌控權。而這些,也因為《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的上映而獲得了更多更廣的積極反饋和良性影響,在刺激了女子運動項目的同時,讓印度本國及外國的許許多多人更多地關注起印度萬千女性方方面面的問題。而這些,雖不能都說是一部電影帶來的,卻真真實實地因為這部電影而引發了一些積極效應與良性循環。
開始的晚不要緊,走的慢不要緊,最重要,我們終於行進在路上。
正如《Becoming Jane》中簡·奧斯汀的預言:
「她們最終都會心想事成,不過要經歷些磨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