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無疑是2017年的又一良心力作,無論拍攝過程中米叔的敬業增肥快速減肥,還是影片中Geeta的成長成才和男女平權思想的覺醒蓬勃,都讓觀眾們又燃又嗨,收穫好評無數。
電影所傳達的「誰說女子不如男」「與其努力不輸得太難看,不如盡力拿冠軍」等核心價值觀,必然將極大地影響衝擊印度乃至世界的男權主義、體育制度、宗教理念和官僚制度。
而關於影片「直男癌」、「父權主義」、「直女癌」等極端衝突的評價爭議也無處不在,其實,一如影片的評價,影片自身也充滿了無處不在的前後矛盾。
1.父親本是一心求子,認為只有兒子才能完成夢想的男權角色,卻在發現女兒的天賦有可能幫助實現自己無法完成的夢想後,化身為了替女兒未來著想,鼓勵女性崛起的平權「代言人」。
2.父親一邊在對於母親的質疑、建議及哀求完全否決,且對家中事宜及孩子教育擁有絕對控制權,卻一邊又被塑造成與全村、全邦抗爭的反男權主義者。
3.父親本是一心想要為自己的遺憾圓夢而強迫女兒練習摔跤的獨裁權威角色,卻伴隨著女兒的成長與成功化身為鼓勵女兒追求自由人生,自主思想,反對權威(教練角色)的形象代表。
也許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的侷限,也許是源於印度國情的限制,但父親將未實行的夢想加諸於女兒身上的做法和父親偉岸形象的強行塑造依然是欠妥的。
在《三傻》 中,Franhan因為父親意願而不得不勉力去成為一個工程師,類似的情況落在《摔跤吧》中,難道只因性別的差異或者說有了男女平權外衣的包裹就變得合理了嗎?而不斷被昇華和美化的父親形象和教育理念,難道就不會導致另一種極端現像嗎?誰又能保證在電影和這種價值觀的不斷影響和衝擊下,女孩們不會前赴後繼地被迫成為另一個Franhan呢?
「直男癌」、「父權主義」、「直女癌」的指責爭論固然過於片面,但盲目地將影片奉上神壇同樣不可取,影片中侷限矛盾不該成為抹殺一切的毒藥,恰恰應該是引發思考,促使進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