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14 04:38:21
《摔跤吧,爸爸》:看完電影我忽然想起了上個月在北京的時候,晚上去逛街,在一個挺大的商場裡,整整一層二樓全部都是為孩子準備的圍棋班,樂器班,跆拳道班,西洋棋班,舞蹈班等等等等。我跟同去的同事開玩笑說,這不是商場,這是焦慮的中產階級家長集散地,而我們的目標則是將來有資格變成「焦慮的中產階級家長」,畢竟那個商場周邊的房價已經是6位數了。阿米爾汗也是個焦慮的家長,可他能給予孩子的只有摔跤,但這跟普通家長所給予的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本質都一致:都是希望孩子可以有一個好的未來,實現階層的上升。我想這一點坐在我鄰座的那個陌生的母親肯定比我體會更深刻,帶著八九歲兒子來的她,一場電影下來,偷偷抹了好幾次眼淚。可是階層洗牌只會出現在一個動盪的社會裡,在穩定壓倒一切的現在,再一代人吃成個馬雲,真的太難了。能實現一兩個階層的上升,便已經是勝利。有評論說,阿米爾汗剝奪了兩個孩子的童年,可誠如陳寅恪所說,在理解人物時要有「理解之同情」。在歧視女性,14歲就要出嫁,缺乏上升渠道的印度底層,除了拼自己,還有什麼可以拼?如果我站在阿米爾汗的位置,仔細地想了一下,我所能給予下一代的最好的恐怕也只有摔跤了。快樂的童年和成年的出路,我只能給她們一樣。生在大城市裡,喝著星巴克吃著必勝客穿著耐克長大的孩子們有父母給予的退路,而生在小村莊的吉塔和巴比塔後面只有萬丈深淵,萬劫不復。一個人只能活一次,如何去度過這一生實在是一件非常個人的事情,未必只有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這一生才算過得值。生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的我們事實上是只能選擇高考的中國吉塔,家長拼命地去買一個學區房,我們拼命地考一個好的初中,一個好的高中,一所好的大學,在大學裡拼命地考證,投簡歷,找一個好工作。不是我們喜歡走這一條路,而是這條路已經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最好的一條路。我們努力,也是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一條退路可以選,而不是再一次去重複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十八年前,留級的韓寒出版了《三重門》,十五年前,輟學的十五歲丁俊暉拿到了亞洲錦標賽冠軍和世界青年斯諾克錦標賽冠軍,引發了一場關於人才和偏才的大討論。後來,大學裡有了自主招生,再後來,關於人才的定義越來越寬泛,希望再後來,我們的孩子不必再在興趣快樂和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之間做一個單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