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勵志故事——《摔跤吧,爸爸》觀後感
《三傻大鬧寶萊塢》至今仍居豆瓣高分榜,自己高考失利後看到這部電影,一直以蘭徹自居,我需要這樣知道這樣的人物,在混沌中閃光,天海佑希,阿米爾汗,是我對自己未來的期許。
別人也需要。
多少人在疲憊生活的唯一安慰,就是影像傳遞著的他們。
————————
關於電影拍攝
去年看的電影,傳遞的情緒多是「喪」的。我覺得「喪」是弱者的自我保護,我們是日漸流行的話語的主體,超越了歷史中的抱團取暖,社交網路的資訊組織起來以往小群體的的悲劇;就是組織起來更多的能量,我們稱為流行主體的一份子,可以給人一點安慰。
去年看的電影,影像敘事更多的超越了我習慣的講故事。我被這些放大的細節傳感染了,觀察和體驗豐富了許多。
《爸爸》的敘事,就是講故事,層層遞進的講,按時間先後順序講,一目瞭然的講。好久沒看到這樣講故事的電影了。我發現它和《三傻》有很多一樣的地方,比如都有故事的配角做旁白。我想像了一下,沒有這個旁白,電影的敘事也很流暢,也能讓人看懂。加了旁白,拉近了觀眾與螢幕的距離,就像聽坐在對面的人聊天一樣。比如,他們的故事都很豐富,兩個多小時的影像敘事,內容含量非常大,沒有一個橋段是無意義的,沒有一個橋段是無鋪墊的,沒有一個橋段是無呼應的。比如,他們的故事是層層遞進的,是腎上腺素越來越濃的雞湯,它有一個小小的戲劇衝突,也許有印度這個古老文明充滿歌舞和深信因果輪迴的原因,電影中的高潮,情緒上對我的衝擊都不是致命的,這一點太好了,real life裡的患得患失不由自主已經讓現代文明的心臟承受很多了。還有比較可愛的地方,它們都有見縫插針,點到即止的幽默。
————————
最重要的,幸福婚姻的共通點是?大概是我眼下曾經最焦慮的問題,現在我停止了焦慮因為焦慮對現實沒有作用。所以,對電影中的這個展現格外敏感。
妻子對丈夫人格的崇拜as important as 丈夫對妻子獨立人格的尊重
他們在農村過著很貧苦的生活,妻子非常勞碌,又要背負沒有生出兒子這種傳統的壓迫,為什麼她還是洋溢著幸福的神采,沒有選擇離開呢?據我有限的了解,印度婚姻也是苦難重重,種姓/宗教/繁殖的性別偏好/男尊女卑。在這一切荒謬的圍獵之中,讓片中的妻子幸福的是,對丈夫人格的崇拜,對其能力的深信不疑。啊,先生,我不緊又開始渴望你,我不想了解你的學歷,身高,職業,財富,如果這一切不能讓我更貼近你的心靈,我想了解的是你在人群中無人知曉得寒夜,想給予你的是黃昏開始點燃的燈光。
宗教信仰,妻子不允許在她的廚房中做葷食。丈夫尊重她的信仰,另起爐灶。
我看到的是我想看到的。
————————
教練想開除吉塔,在像是董事會的地方告狀,父親,就像是被告,在法官面前也有一個申訴的機會。董事會,請求它們離開,自己研究做決定。這是一個關乎民主的細節。教練,直接接觸吉塔的人,並不能直接開除她,他需要一個公平的裁決統一才行,而需要做這個公平裁決的人,並不是一個人,是三個人,三個人可以避免一個人故意或者不經意 的不公平;而吉塔作為被告,被允許參與它們之間的討論和審判。相較而論,我朝,一,習慣了名義一套,暗自一套;二,是沒有設置一個制度的,而一人當權權力不受約束的做決定,即使是身體力行,不得不公平的體育界,也出過問題(去年爆出來的李永波和馬家軍)。
唯一的一次,你談到新頒的《電影促進法》,你說怎麼看放鬆的和收緊的。人民需要腎上腺素。理想主義,鋼鐵意志,愛與溫柔,是超越空間和時間,引領人類生存的。人民也不需要太多,與來自另外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勵志故事相比,透徹了解這片土地上的悲劇(天津爆炸,東方號,常州毒地,各地的強拆,汶川地震的豆腐渣工程,歷歷在目的政治運動,,,,,,)並不能使他們感到更幸福。所以,也許這個影片的上映,人們會更相信個人奮鬥,推崇主流價值的成功,然後依仗著這些外來的腎上腺素,充滿希望地奔向建設雄安新區。
我不是,現實密不透風,我的日常是相對真相的刪帖,毫無邏輯可言也沒有美感的交談。別人的故事是別人的,天海佑希的故事是天海佑希的,我需要的是寫作自己的故事。
——————————
獨生子女do not have siblings。吉塔的妹妹一番鼓勵,「在我眼中你始終是那個和男孩摔跤的女孩」。妹妹,作為beautiful enemy,增強了姐姐的resiliece。
賣雞肉的大爺,買了大叔的帳,是對大叔能力和人品的信任,這樣的事,我朝。
——————————
關於父權和女權
至今還沒系統了解女權理論,不過,已經是一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我沒去看其他評論,知道一定會有人可以用學術訓練的頭腦分析其中的父權和女權話題。
我只能記錄我的感受。
父親,一開始是發現女兒們的天賦,然後強迫女兒訓練。會被批評,抹殺個性,沒有尊重孩子的意願。我覺得,小孩子是很難知道自己做什麼的。如果沒有嚴格訓練,很容易走向下坡路。我小的時候常常聽到一種說法,「年輕無憂無慮」,「長大後煩惱就多了」。往往是不清楚做一個成年人需要擔負的責任。他們成年的標誌基本上是依靠「結婚生娃」這個標誌,就像「小升初」一樣。缺少獨立人格,也缺少應對成人世界的能力,然後生出比許多必然的煩惱更多的煩惱,基於他們的無知。再把這種思維繁殖到下一代。
突破階層是需要螺旋向上 up spiral 的。故事是父親為了讓女兒實現自己的夢想。潛在的故事是,父親把自己唯一,而且最擅長的事情傳授給孩子,這樣他們能有一個機會為自己做決定,擺脫可怖的傳統命運,成為一個有資本去做選擇的人。
片尾,講述了真實的故事,對千萬個女孩子,對比千萬女孩子更多的人對女孩子的刻板印象,對印度的體育事業的影響。
這是一個人多麼巨大的能量。另外一個有能量的人,阿米爾汗,把他拍成電影,傳遞到更多地方,更多人心裡。
世界的運轉依靠的就是人心的能量傳遞。
我喜歡這樣的傳記片。它的真實性很強,更感染人。
我想到一個並不十分相似的對比,《金陵十三釵》,小說就不是很真,電影拍的很花花,浪漫化戰爭,會讓人對戰爭的殘酷有誤解。《鋼琴家》還原傳記事實,並不影響它的藝術性。
————————
建築。
我看bbc的紀錄片,講印度的,他們也進入了快速城市化。大片的農田建起高樓。
「三等建築不能培養出一等公民」建築時時刻刻對居於此,居於此間的人們產生著影響。
電影裡,村莊的建築以土為主,不易打掃,環境不整潔,印度的建築是什麼樣的呢?我只知到泰姬陵。想到西方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水利和公共浴室與其思想,商業的繁榮;漫長中世紀的黑暗城堡,而文藝復興出現了很多新的建築技術,建造教堂,花園,人的精神得到更深的探索。很多人類文明的進步,與建造技術的進步緊密相連。我們的未來建築是什麼樣的?我猜是,環境友好,靈活變化,ai計算最有益人對身體和心理的吧。
————————
最近喜歡的文藝作品是
細節,瞬間的,情感爆發。
其實這些是人類情感的真實狀態,我們之所以喜歡敘事,可能是習慣了理性敘事而不是理性分析。
我說了一堆哲學和電影,遠遠超過我的能力。我並不想去研究哲學和電影,這是你的專業和目前的價值追求,我不想刻意與你找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