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7,392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Aislinn

2017-05-14 16:56:50

《摔跤吧!爸爸》為什麼好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好看的電影有兩種。 一種更偏向於體驗,比如懸疑片、喜劇,漫威系列。 另一種更注重內在價值,引起思考和感悟,給生活帶來啟迪。比如Before sunrise系列。 初看海報和片名,我以為《摔跤吧!爸爸》會像《暴力街區》那種競技酷炫的電影,屬於第一種-體驗型的,但觀後的想法是,它二者兼備。 如何二者兼備?先說說其價值及引起的思考和討論。 價值探討一:影片是不是在宣揚父權? 豆瓣里有少部份人提到父權、女權,提到「影片是不是在宣揚父權」。但只要認真理解了這部電影,都會很肯定的答「不是」,相反,這是女權的最好體現。 片中辛格因生活所迫放棄了夢想—以摔跤為印度贏得第一枚世界級金牌,本是希望生個兒子可以延續,但一連生的四個都是女兒。 後來發現女兒天賦後,強行讓女兒穿短褲、剪短髮、早起進行地獄般式訓練摔跤、和男孩子打鬥,她們小小年紀就受到了很多嘲笑。要知道,這發生在印度這個女性還遠遠沒有解放的國度。 那真的是辛格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強迫兩個女兒走他規定的人生嗎?

說實話,開頭辛格說想讓孩子延續自己的夢想,我輕輕搖了搖頭,有點反感,孩子不該成為父母意志的延續,長大後,他有自己的選擇、自己的人生。 但隨著劇情發展,慢慢釋然了。辛格是看到吉塔、巴比塔天賦後,才和妻子商量讓她們進行為期一年的嘗試,如果女兒仍然強烈反對,他就永遠放棄。 而結果是,經歷了第一次公開和男孩子的較量後,吉塔問辛格什麼時候可以帶她進行下場決賽,她的眼神是充滿期待的,繼續摔跤已經是她們自己的選擇了,不再是爸爸的強迫了。後面可以看到兩個女孩,因為摔跤變得自信、也從心底為摔跤而快樂。

此前還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吉塔和巴比塔參加朋友的婚禮,縱情跳舞高歌而沒有訓練摔跤,爸爸發現後,打了她們的表哥一巴掌(可憐的娃),生氣地離開。 她們哭著和朋友訴苦,而這次談話,對她們影響很大。第二天,她們自覺早起,更加努力訓練,因為,在印度這個國家裡,女性想掌握自己的命運,真的不容易。 這時觀眾就可以理解,剛在她們歡樂慶祝時,為什麼作為主角的朋友,全程目光呆滯,透露著迷茫和悲傷,她對這場所謂婚姻,是不帶任何希望的吧。 --到底是什麼樣的父親,總是逼自己的女兒成為摔跤手,讓她們5點鐘起來跑步,像奴隸一樣拼命,讓她們和男孩打鬥,如果她們抗議,就削去頭髮,上帝也不再會給任何人這樣一個父親了。 --『』我倒是希望上帝能給我這樣一個父親,否則,我們的命運……就從一個女孩開始,她們的命運就是做飯打掃衛生,並把自己交給一個男人,而且跟這個男人一點都不熟悉,然後為他們生孩子,撫養孩子,這就是一個女孩一生的宿命以女兒身降生的一刻起,就註定與鍋碗瓢盆為伍,終日操持家務,待到她14歲,便要嫁為人婦,至少你們的父親把你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他為你們擋風遮雨,就是為了讓你們能有自己的未來,自己的人生。」 這部電影很順從人性,沒有一開始就為父女的對摔跤做出的貢獻標榜一個十分偉光正的理由,而是慢慢昇華,格局變得更大。 一開始,辛格是為了延續自己的夢想教女兒摔跤,而吉塔和巴比塔則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練習摔跤。 但慢慢發展,到最後吉塔為了印度千萬女性而戰。人性,本就複雜,可以同時「自利」和「無私」,且是可變的、發展的,這才真實。 -- 看到那個小女孩了嗎?如果你明天贏了,勝利不僅屬於你,勝利還屬於數千萬個被認為不及男生的女孩,勝利屬於那些被禁錮在家務相夫教子的女孩。 價值探討二:兩種教育理念,孰優孰劣? 下面談談本片中,我最喜歡的衝突點:兩種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 經辛格訓練成材,大女兒吉塔獲得國家冠軍後,加入國家體育學院。 面對相對輕鬆的環境,她開始留長髮、塗指甲,展現女兒本性,也會為路過異性讚賞的目光微微得意,訓練開始不再是每天的五點而是七點,也會偶爾與朋友一起品嚐之前一直被禁吃的辛辣油膩的食物。 學院的生活,讓她感覺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快樂。 吉塔從學院回家,用教練教的「新方法」和爸爸的「舊方法」進行較量,這是電影最精彩的地方之一。 二人骨子裡都有強烈的好勝心,一開打就各自竭盡全力。 而最後是,吉塔獲勝。

她認為,教練的方法勝於爸爸的。但她忽略了一點,爸爸已經老了,體力不行。這裡開始吉塔和巴比塔產生分歧。 與吉塔不一樣,妹妹巴比塔一直堅持執行爸爸的要求,即使後來奪得全國冠軍進入國家體育學院也如此。 而在隨後的國際比賽中,吉塔連輸了兩場。 看到吉塔輸了第一場卻不在乎,以為後面的劇情也許會是吉塔落選,巴比塔打入決賽獲得國際冠軍。 但吉塔在第二場被擊敗後悔悟,認識到了自己的態度問題,重振旗鼓,剪回短髮,恢復了五時起床接受爸爸的訓練,成長蛻變。

由此引起的對這位「虎爸」教育方法的討論很多。那是否就可以以此認定辛格的教育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人類簡史》一書的一個觀點,我很喜歡:「想像建構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也塑造了我們的慾望。」 簡單說來就是,我們很多價值觀、秩序,都受周圍的人所影響,而很多慾望,也是建構在虛構的故事上。 價值觀如大多數西方人信奉的個人主義,慾望如浪漫的消費主義神話之一、去旅遊度假。這裡不詳說。 從小辛格是吉塔的權威,他所說的也是她的秩序。初到學院面對新的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權威、不同的秩序以及新的慾望,她嘗試留長髮、塗指甲這些行為,也不能簡單就判定,這就是她不應該犯的錯。 劇本設計得很巧妙,對於辛格的能力、訓練風格和戰術,不是一昧地肯定,如將劇本設計成兩姐妹一直堅持辛格的方法,刻苦訓練,與同學院人拉開差距,最後為國爭光,也是個簡單的勵志故事。 但劇本是先破再立,沒有把爸爸辛格這個角色神化。並不是因為他是主角、他是爸爸,他就理所當然是最厲害的,應該被信奉的。 事實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所以一開始吉塔的轉變很正常,年輕的她要去試,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怎樣才真正適合自己,也體現了她自己的選擇。 設計更精彩的是終賽辛格被關,無法臨場指導吉塔,她也沒聽在場的教煉,一個人去應對,最後使出彩虹摔,完成了個人的突破。

在評價演技和劇本前,先繼續簡單探討幾個關於教育學習的問題,拋磚引玉。 要不要在相對輕鬆的狀態下學習? 《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提到一個數據,在一家中等規模的健身房裡,常年堅持的人數不超過千分之一。 "那些常年堅持的人,在健身房裡最常看到的是故作認真的面孔。以致於時間久了,他們若是看到誰擺出一副認真的表情,都會忍不住心中發笑,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一張幾乎註定再也看不到的臉。" 大部份人和吉塔是不一樣的,她面對的是國際級別的體育比賽,比賽錙銖必較,而她在這種賽事拿金牌,需要不斷突破自己乃至人類的極限。 當她選擇了這條路,本就選擇了不輕鬆。 再者,可以這麼說,她要做的是突破自己極限再邁出一步,而現實中很多人的堅持卻是想突破自己極限再邁五公里。 精力和時間本就有限,單次透支,很多時候會適得其反,養成習慣才是重要的,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摸索屬於自己的節奏。 要不要強迫孩子? 有人說吉塔的成功也可歸功於當初爸爸的強迫,也舉出了郎朗小時被強迫練琴現在才成功的例子,說孩子未成年時不會想,自製力也不強。所以需要強迫。 這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 但需要注意的是,辛格是看到兩個女兒的天賦在先的,後來兩個女兒對此也表現出了興趣。 是不是要無條件相信、支持自己的孩子? 先說」相信「。和教練說」拿銅牌也好「不一樣,辛格一直相信吉塔一定可以拿金牌並以此鼓勵她。 也要注意的是,除了作為一位父親,他也曾是一位摔跤國家冠軍,他是專業的,有能力可以判斷,也比教練更了解自己女兒的能力和潛力。所以,他的相信,並不是無條件的。 關於「支持「,電影有些弱化的、沒具體呈現的衝突,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比如面對村民的反對,辛格一直是沒有動搖的,他是頂著如此大的壓力,讓兩個孩子繼續訓練,十分可貴。如此,才有吉塔和巴比塔相繼奪冠。

的確,結果吉塔是用辛格的方法取得金牌,但從來沒有教育的模板可以隨便套用。 再來補充《摔跤吧!爸爸》的演技、場設和劇本的評價。 體驗一:演技和場設都不錯

好的觀劇體驗需要演員演技過硬,具感染力。在《摔跤吧!爸爸》觀看過程中,至少我和周圍的人都會受演員感染,發笑、流淚。 場面挺真實的、賽情也緊扣人心,尤其後面幾個比賽,會有如在大螢幕上看直播的感覺。 據說,飾演兩個女兒的演員本沒有任何摔跤功底,為了演好角色,劇組請了國家隊摔跤教練集訓了9個月。 阿米爾·汗是完成了角色19歲的青年戲份;隨後在短時間內增肥28公斤,以演出該角色55歲時發福的狀態,此時阿米爾·汗的體重已達到了97公斤,儼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最後為了貼合該角色29歲摔跤手生涯黃金時期的體型,阿米爾·汗用了五個月的時間,在健身房揮汗如雨,不僅減掉了25公斤的贅肉,更學習摔跤技巧,練出了擁有八塊腹肌的魔鬼身材。 ——時光網

體驗二:劇本衝突層面多樣 演員和場設是豐滿了的血肉,劇本才是電影的靈魂,劇情是否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傳達的思想和價值觀又是否值得推敲,都很重要。 無衝突不成戲。 《摔跤吧!爸爸》設了很多不同層面的衝突,如開頭辛格內在的衝突(夢想與生活的抉擇),與家人的衝突(女兒一開始並不理解辛格並用小聰明試圖反抗),與社會的衝突(讓女兒學摔跤得到了很多反對和嘲笑)等等。 最喜歡的衝突點就是之前說的兩種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 總的來說,劇情衍接自然,衝突一起一伏。

所以,我要不要二刷呢?(怎麼感覺我在做廣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