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7,392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奇妙的奇

2017-05-15 08:17:03

命運的選擇權與父愛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要說「命運」這個話題是有些泛泛的,因為我們真的很難想像自己未來的樣子。一方面,安全和穩定是很多人嚮往的,特別是經歷多了各種紛爭之後,「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病無災到公卿。」這是蘇東坡給小兒子寫的詩;一方面,只要有可能,誰都不想要一份一眼看得到盡頭的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而命運,很多時候就在這兩個方向中不停搖擺著,讓人開始知道它的存在。

要說「父愛」,似乎有很多形容詞:堅強、鎮定、嚴厲……溫情是內斂的,就像轉角時默默的回首凝視。如果說母愛是:你要啥,媽都給你,那麼父愛就是:把你手裡的破玩意兒丟了,爸帶你去找更好的。

不得不說,《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極其精彩的印度電影,因為它通過父愛的傳承和引導,觸及了命運話題的探討,尤其在印度這個國家,展現的是一種文化,更帶著一份衝擊人心的影響力。

故事主要背景放在偏遠農村……這地方因循守舊、觀念落後,重男輕女習俗普遍,童婚風俗嚴重。這樣的環境導致了很多印度的女性很早就過上了一種一眼看得到頭的生活:早早的嫁給一個不怎麼認識的男人,然後生孩子、養孩子、幹家務。這是命運,就像電影裡的兩個女主角——被爸爸逼著練摔跤的倆姐妹在參加朋友婚禮的時,聽到那位新娘所說的一樣,這是她的命運,她只能認命。所以她羨慕這倆姐妹,因為她倆有一位想逼她們成為摔跤手的父親,使她們的命運有了變數和可能性,這難道還不美好嗎?

正是由於這麼一段觸及命運的交流,才點燃了這對練摔跤的姐妹有了內在動力——開始自覺的每天5點起床訓練,開始接受摔跤手父親的悉心指導,然後開始從村莊開始一步步挑戰,終於成為了全國冠軍,入選了國家隊……到這裡還說個很順暢的勵志故事,英雄之路在命運可能性的感召下開啟,面臨了種種挑戰終於突破,把那些嘲諷全部變成稱讚。但故事才講到了一半,對於相伴一生的命運而言,贏是短暫的,對抗或者認命才是長遠的。

奪得全國冠軍之後的大女兒想要參加國際比賽,進了國家體育館。之後,在所謂專業的國家隊教練的要求下,降低了訓練難度,開始注重一些小技巧,並在一起參加訓練的朋友唆使下開始逛街、化妝、留長髮……心野了,開始不專心了,而且年老體邁的父親已經贏不了她,也就沒資格管她了,這種似乎能夠輕鬆掌控命運的感覺好像很好,接下來當然就有了反饋——在國際比賽上遭遇了失敗。

對於可以選擇對抗的命運而言,失敗和挫折就是一個反饋體系,因為你要挑戰、要對抗、要探索,就得坦然接受這些,就像選擇做摔跤手來改變早早結婚相夫教子家務終老的命運時就要告別長髮,每天5點起床進行訓練一樣。終於,大女兒回到了父親這邊,開始遵循父親的訓練方式,和當年父親對抗所有人的選擇一樣開始了新的抗爭,不再服從教練安排,以自己的方式去奮鬥。她的背後,是熟悉女兒更熟悉摔跤的爸爸,是嚴厲而鎮定的爸爸,是一個擁有絕對影響力乃至讓崇尚權威的教練厭惡的爸爸。

於是,教練在最後決賽比賽開始時設計把這位爸爸給關進了雜物室,這麼做不過是滿足一下他自己的虛榮和控制欲而已。但最終,贏得了國際大賽的冠軍的是女兒,不是一個女選手。電影結尾,教練本要和他培養出的冠軍選手合影,但冠軍選手看到了從雜物室趕到現場的父親,一下就忘了教練,帶著記者們呼啦啦的走了,留下沒人在乎的教練,這個鏡頭讓人覺得很解氣。而當爸爸拿起女兒遞過來的金牌,給女兒戴上時,那場景又無比感人。兩相對比中,可以讀出很多東西,而這些都可以用「父愛」來詮釋。

父愛之偉大,在於有更高的追求和嚮往,正如賽前父親對女兒說的唯一策略:必須讓人記住,因為這枚金牌是印度獨立女性的一份證明,一切如願,她代表的不只是她自己還有父親的願望和夢想,更代表那些希望能有命運選擇權的印度女性,代表那些不得不向命運低頭,始終選擇對抗態度的人。

正因為有了父愛的力量,才會有對命運的探討。因為一個人的命運不止是一個人的命運,還會和很多人有交集,相互影響關聯,當然也相互衝突和對抗。在其中,倘若有一份「父愛」的遠見卓識來引領,就能得到更多的堅強,儘管堅強是自發的,但那份父愛有著感召的能力,可以給「孩子」賦能。

可以說這部電影一直在展示著男權和父權,一個父親夢想著獲得世界冠軍,自己做不到就強迫女兒去做,女兒看似沒有選擇權,終於被父親殘暴的培養成了世界冠軍,以此證明父親的正確——這是一些人的觀點。但電影裡有很多細節的片段已經解釋了這些問題——看看父親為此的投入:搭訓練棚、學會做飯,讓孩子吃雞肉,挑戰各種各樣的歧視。當然最關鍵的還是那個「一年」的約定,終於似乎是在一個意外中喚醒了兩位女兒對自己命運的認識,這當然是父愛!父愛和父權從表面上看是相似的,但本質的區別在於為了誰?又給了什麼?就像電影中,當母親說起將來孩子會嫁不出去的時候,父親的回答是:她們可以強到自己選擇自己的丈夫。這就是父愛所能帶來的——讓她們變強。

父愛和母愛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母愛是滿足,父愛是引導;母愛是遷就,父愛是帶領。更何況,什麼又是選擇權?仔細想想孩童時候對未來的選擇:做工程師、當科學家、做文學家、音樂家……這些有具體的嗎?又該怎麼做到呢?父愛就可以帶來一些方法,比如各種刻苦訓練。這方面,需要有專業性的體現,就像電影裡的摔跤手父親,這份能力上的引領為後面的自主選擇開山鋪路。一定意義上而言,自己的命運是爭取來的,選擇權是奮鬥出來的,倘若能有個像父親一樣的人物帶著,那真是莫大的幸福!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摔跤吧,爸爸》通過演繹了一種典型的父愛——培養後代創造選擇權,試圖喚醒對待命運的積極態度,尤其對於那些弱者。很多時候,更需要的是這種帶有引領意味的父愛,來讓自己變得堅強,生長出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