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1,000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tella_倉鼠

2017-05-15 10:24:18

快速拆解《摔跤吧,爸爸》兼論為何140分鐘毫無尿點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長文預警:全文word統計6297字,怕長的可以散了
劇透預警:因為是節拍拆解所以會非常詳盡的劇透,怕劇透的也可以散了。

好了,接下來開始正題吧。


大家好,難得看電影的倉老師今天終於看了刷爆朋友圈的《摔跤吧,爸爸》,所以今天趁著剛剛從電影院裡出來,記憶還新鮮可靠,趕緊按老規矩先拆為敬。順便也可以看看這部長達140分鐘(原片158分鐘,印度片子一向偏長)的長片是如何做到全程毫無尿點,並且僅靠口碑營銷就成功逆襲了《星際異攻隊2》在內的一眾高成本大片。(咳咳,其實我相信以印度片來說這部片子的製作成本應該也不算小了,但是跟《銀護2》這些片子一比,差距應該還是不小的)

影片類型
按照慣例,拆解節拍之前我們需要做的依然是類型分析。
《摔跤吧,爸爸》講述了的是前印度摔跤冠軍馬哈維亞不顧輿論壓力,一心培養兩個有摔跤天賦的女兒成長為職業摔跤手並奪取大英國協運動會女子摔跤金牌的故事。不管是爸爸馬哈維亞,還是兩個女兒吉塔和巴比塔,在將近二十年前的印度鄉下,他們都是與周圍環境極為格格不入的人。而且最終,他們斬獲成功,品嚐勝利的喜悅。
所以,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愚者成功」的片子。我們會在電影院裡,隨著陪練堂兄一起,跟父女三人一起經歷種種磨練,最終成功。
考慮到女性在印度社會的邊緣地位,以及吉塔的成功帶給所有人的感動和反思,包括馬哈維亞在當地村子裡的種種鬱郁不得志,這部片子我認為應該屬於「愚者成功」類型裡的「社會傻瓜」類型。也就是一個社會邊緣人,通過他的行為以及他最終取得的成功,令所有與他相遇的人為之感動並由此反思自己的生活。
類型三要素拆解如下:
一個「傻瓜」——鬱郁不得志的爸爸馬哈維亞和兩個有天賦而不自知的女兒,吉塔和巴比塔。這個故事裡的傻瓜角色由三個人(特別是姐姐吉塔和父親馬哈維亞)充當,雖然人數略多,但故事講述紋絲不亂,實在很不錯。
一個主角所抗拒的「偉業」——在《摔跤吧,爸爸》裡,這個偉業就是馬哈維亞的理想,在國際賽事中作為摔跤手為印度奪取一枚金牌。
一個變化——吉塔成功摘得了國際賽事的金牌,成為了所有印度姑娘的英雄。她和妹妹的短髮和運動裝,與傳統女性的沙麗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和對比。

懸念分析
傳記片導演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當觀眾早已知道了故事的結局的時候,他要如何保持懸念的鉤子,把大家牢牢地勾在電影螢幕前。從這一點來說,《摔跤吧,爸爸》做的相當不錯。
按照「三種死亡」的分類來看,由於這是一部運動題材的片子,而且從頭到尾都透著一種相對輕鬆但是也毫不鬆懈的精神,所以整個故事裡並沒有出現肉體死亡的威脅。然而無論是馬哈維亞「為國奪冠」的理想帶來了心理死亡危機,還是吉塔自己的摔跤手職業生涯危機,在整個故事中一刻都不鬆懈地抽打著觀眾的神經。
特別是馬哈維亞「為國奪冠」的理想帶來的心理死亡危機,可以說從故事開頭,一直堅持到了故事終場,吉塔必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擊敗宿敵的這一場戲。這個鉤子牢牢地吸引著觀眾,即使每個人都知道在現實的故事裡吉塔是兩局直落輕取對手獲得了金牌,我們依然伴著對馬哈維亞深深的移情,希望看到這個理想變成現實的整個過程。

節拍分析
《摔跤吧,爸爸》雖然每個節拍的長度都比常規的好萊塢電影要長不少,但把這些內容組裝到一起的時候,又恰到好處地讓觀眾不願意離開螢幕前。接下來就讓我們按照斯奈德的節拍表,逐一拆解整部《摔跤吧,爸爸》。

開場畫面:在村公所里,和著首爾奧運會的比賽解說,馬哈維亞和一個新同事(摔跤冠軍)展開了一場摔跤比賽,揭示了馬哈維亞曾經的摔跤國手身份和他在退役之後依然關注印度摔跤界的情況。緊接著通過馬哈維亞的回憶呈現了他奪取全國摔跤冠軍的經歷,以及迫於生計不得不早早退役工作帶給他的遺憾。
這裡刪掉了一段摔跤場地裡群像展示和開場的歌舞,出於控制時長的考慮可以理解啦。畢竟這一段砍掉的內容並不影響整體故事的發展,只是對印度摔跤感到好奇的同學可以去看看,而且這段歌挺點題的。

主題呈現:(穩穩地卡在了開場後的第10分鐘)馬哈維亞對已經懷孕的妻子表示,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替自己實現未竟的事業:為國奪冠。
這個主題呈現來得非常早,按照比例來說,它甚至早於「鋪墊」部份就提前到來了。它的出現早早奠定了影片的基調,也凸顯了馬哈維亞的理想主義。與後文中馬哈維亞面對體育大學的校董時,他的乞求和解釋形成了首尾呼應,成為了貫穿全片最重要的線索。

鋪墊:馬哈維亞嘗試了各種求子方法,結果只得了四個女兒,子承父業的希望落空。最後,他失望地收起了一切曾經得到的摔跤榮譽,接受了自己的希望最終落空的結局。
這一段過得很快,但是把馬哈維亞的希望破滅的情緒渲染得非常到位。這裡完整地呈現了馬哈維亞的「心理死亡「,也就是徹底放棄為國奪冠的希望,令觀眾對這位前全國冠軍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和移情。我們開始認同他的失落,並且希望奇蹟出現,改變這種死氣沉沉的狀況——這就為緊接而來的推動事件做好了鋪墊。

推動事件: 吉塔和巴比塔胖揍了兩個男孩,被人找上門來興師問罪。審視了一遍兩個女兒揍人的全過程(可憐的人肉沙包堂哥奧姆卡爾)之後,馬哈維亞驚訝地發現兩個女兒在摔跤方面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他決心把兩個女兒培養成摔跤手,讓她們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
這裡是大家開始對沙包堂哥產生同情的地方。也就是從這裡開始,堂哥完成了從人肉佈景板到人肉沙包的轉變。不得不說,在整個嚴肅的故事裡,逗逼堂哥雖然從頭到尾都在當陪練和吶喊加油,但沒有他(包括他爹)對馬哈維亞的支持,吉塔和巴比塔是無法成為職業摔跤手的,所以,堂哥也很重要的哈。

爭執:兩個女孩到底能不能真的如馬哈維亞所願成為摔跤手呢?似乎除了馬哈維亞自己對此堅信不疑之外,幾乎所有人都抱著懷疑和看笑話的心態。而兩個女孩在最初並不能理解父親的一片苦心,一邊抱怨各種嚴苛訓練(這段歌可真是極其貼切的小孩子心理),一邊想方設法「反抗暴政」。而馬哈維亞不僅要設法保證女兒的訓練,還得設法保證她們的營養,還得頂住各種輿論壓力(特別是給兩個女兒穿T恤短褲和剪短髮)。
這一段劇情大概是引起關於父權爭議最激烈的一段,但是實際上父親也只是先要求實驗一年,如果一年後兩個孩子確實沒有這方面的才能,他也不會堅持下去。想想我們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去學的各種才藝吧,有天賦是一方面,能不能通過艱苦的訓練把天賦變成技能和才華是另外一方面。有時候,讓我們感到舒適的東西,和對我們確實有益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能不能走出舒適區,爭取更好的未來,這才是顯示出父母更深沉的愛的地方。
更何況,在印度這種女性權益極度低下的地方,要讓兩個女兒走出農村,獲得更大的人生選擇權,很可能馬哈維亞也只知道通過奪取摔跤冠軍這一條路。所以他甘願為女兒揉腳(這一段國內院線版刪掉了,很可惜),也甘願傾自己所有的一切,為她們鋪墊出一條最好的道路。遺憾的是,在這個階段,女兒們似乎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而馬哈維亞早就說出了問題的關鍵:「她們不會再被男人挑選,她們會去挑選男人。」
爭執段落比一般的常規商業電影要長很多,但對於不熟悉印度各種風土人情的觀眾來說,這段長長的爭執段落也成為了父女三人在村子裡格格不入的全景展示。同時,為後面吉塔奪取各種榮譽之後收到的熱烈歡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二幕銜接點:這是全片僅有的一場歌舞戲,算是多少彌補了歌舞方面的缺憾。面如死灰卻裝飾華麗的新娘和歡樂嬉鬧的人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被迫接受童婚的閨蜜的一席談話,令兩姐妹突然醒悟到,如果不想14歲嫁做人婦從此圍著鍋碗瓢盆轉,於她們而言,就只有做摔跤手一途可選。兩姐妹從此不再需要父親逼迫,而是自覺自願地開始接受摔跤訓練,從「要我訓練」變成了「我要訓練」。
雖然這一段閨蜜談話確實有點「政委談話」的感覺,但不能不說這也確實是是童婚新娘的肺腑之言。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儘管接受摔跤手訓練確實殘酷無情,但是和十四歲就嫁做人婦,從此變成生育機器和家務保姆,一輩子困死在小村子裡相比,摔跤手的訓練已經浸透了父愛的溫情。

遊戲時間:兩姐妹在開始主動接受訓練後,能力表現突飛猛進,馬哈維亞決定帶著姐妹倆去見識以下真正的摔跤比賽。女摔跤手的出現令圍觀群眾大感驚訝,儘管初戰失利,但是吉塔的實力也得到了初步體現。而隨後,她逐漸成長為沙地摔跤的冠軍,盡享榮譽,成為了被圍觀的對象。
第一場比賽招攬觀眾的一幕在院線里被刪掉了,不過吉塔的精彩表現得到了完整保留。泥地摔跤的嶄露頭角意味著吉塔可以向更職業化的比賽邁進了,這也是對馬哈維亞教導的初戰告捷。一想到這些小演員其實只接受了九個月的摔跤強化訓練,就能夠表現出如此專業級的技巧——我國的某些演員是否會感到慚愧呢?
這一幕也是印度民間摔跤的一個集中展現,原本空空的牆壁上堆滿了各種民間獎項,吉塔也成功入選國家少年隊,要踏上正式的職業化旅程了。這裡院線版刪掉了爸爸為了陪女兒訓練請長假未果,最後毅然辭職回家的一幕。這一幕被刪掉,同樣也削弱了父愛的深沉,比較可惜。

B故事:馬哈維亞開始對兩個女兒進行墊上摔跤的訓練,這裡有很專業的一段對自由式摔跤的規則講解。千萬不要忽視這一段規則講解,這裡就埋下了最終吉塔成功逆襲,最後一秒奪下金牌的伏筆。隨著吉塔一步步走向專業化,在專業賽場上一次次取得勝利,她的職業運動員生涯也完全展開了。
講真,我相信很多人應該是跟我一樣,直到看了這一段完整的自由式講解之後,才終於懂得了如何欣賞一場自由式摔跤比賽。所以雖然這個B故事拍得比較平淡,但由於一場比賽接一場比賽,其實也並不會讓人感到無聊。

中點:吉塔奪得了全國冠軍,榮歸故里,並且獲選進入國家運動學院深造。
按照全篇2小時38分鐘計算,這個中點出現在了大約1小時9分的位置上,可謂是恰到好處,紋絲不亂(雖然每個節拍都被拖長了,但是總的節拍比例並沒有亂)。
從這裡開始,吉塔和父親馬哈維亞漸行漸遠,漸漸偏離了父親對她的期望和規劃的路徑。然而在這一刻,他們對此還一無所知,馬哈維亞也只以為是要送女兒去一個更高的起點,並沒有表示反對。國家運動學院

壞人逼近:吉塔進入國家體育學院開始接受新的訓練,教練要她忘記自己過去所有接受的訓練內容,完全從頭開始接受國家隊的一套訓練方法。而吉塔自己,也開始放鬆自我要求,跟著隊友逛街、化妝、留長髮……
在這部電影裡,「壞人」的一部份由剛愎自用的教練擔任了,馬哈維亞和教練的初見面可以說非常不友好。教練的當面打臉可以說奠定了從此開始一路下滑的父女關係,而吉塔在隊友的慫恿下,降低訓練強度,分散精力在留長髮、化妝、逛街等等和摔跤毫無關係的事情上,放鬆飲食方面的限制,則充當了另一部份漸漸逼近的「壞人」。
對於現實中其實非常隨和的教練和並沒有插手訓練的爸爸而言,這個改編可以說是非常的有失公允,但也確實是增強了整部電影的戲劇性,強化了父女之間的默契和父親為女兒量身打造全套訓練方案的體貼入微。而接受父親訓練的二妹和放鬆自己的大姐又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再加上大姐遲來的青春期叛逆,以及剛好對上了教練讓她忘記爸爸教訓的機會,她開始快速地滑向自己的職業死亡而絲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一無所有:吉塔回家,否定了爸爸過去傳授的技術,並且在和爸爸的對抗中狠狠地擊敗了爸爸。馬哈維亞對此十分挫敗,但妹妹巴比塔一語道破關鍵:並不是爸爸技不如人,而是他年紀大了,體力下降。自以為得意的吉塔出站雪梨國際錦標賽,卻在初戰就連連失利,首輪即告淘汰。
按照慣例,一無所有階段必然有死亡氣息的出現。毫無疑問,這裡承擔起這個責任的就是吉塔在比賽中的不斷失敗,她作為摔跤手的職業生涯受到了嚴重的挑戰。與此同時,在影片剪輯中,吉塔在世錦賽上的表現和巴比塔在全國錦標賽上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攻一守之間,吉塔自我放縱的惡果表現得淋漓盡致。

靈魂黑夜:巴比塔奪得全國冠軍後,也去了國家體育學院,馬哈維亞開始為兩個女兒能否在新的教練的教導下得到進一步成長而倍感無助。巴比塔一語道破了姐姐的變化,而接下來,一開始還嘴硬的吉塔在國際比賽中連遭敗績,她再也無法對自己的失敗視作不見,陷入了嚴重的自責和絕望之中。而教練則表示,也許有人命中注定就是得不了獎牌。
靈魂黑夜的時候,主角必然要摔入最深的深淵之中。首站雪梨失利時,吉塔還能坦然自若地一邊塗指甲一邊讓妹妹閉嘴。然而接二連三的失敗讓她陷入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最低谷,一個三次蟬聯全國冠軍的摔跤手,在國際比賽中卻總是首輪即遭淘汰,這是否意味著她的職業生涯只能止步於此,爸爸馬哈維亞的人生理想也遭到了最嚴重的質疑。

第三幕銜接點:在姐姐吉塔陷入嚴重的自我懷疑之際,妹妹巴比塔及時出現,歷數姐姐過去的成績,並且勸姐姐給爸爸打個電話好好溝通一下。而爸爸也在媽媽的勸說下接過了吉塔的電話,儘管電話的那一頭吉塔泣不成聲,但原本僵化的父女關係也重新解凍。吉塔開始為六個月後的新德里大英國協運動會做準備,卻被教練要求降重量級。爸爸一怒之下,收拾行李跑到學校附近租了個房子,給吉塔開展特訓。
這一段死皮賴臉要跟著去的堂哥德別可愛,特別是一見到兩個堂妹當即改口說是叔叔強拉他去的,在電影院裡都笑死一片人。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吉塔和巴比塔的成功,背後的幕後英雄除了直接上陣指導姐妹倆的爸爸,還有一直甘當沙包和跑腿的堂哥,和雖然不理解但也總是默默支持姐妹倆的媽媽。
從這一段開始,父女關係重修舊好,而吉塔也開始學會結合爸爸的教導和自己的經驗,在賽場上展現實力。

結尾:在爸爸馬哈維亞的爭取下,吉塔和巴比塔恢復了過去的訓練強度。儘管額外的訓練使得兩個女孩陷入了退學危機之中,但爸爸的真情流露懇求給她們一次機會,並且承諾吉塔可以拿到金牌。最終吉塔解除了退學危機,但爸爸也不能再直接指導兩個女兒。在視訊和電話的指導下,吉塔成功獲選進入國家隊,並在大英國協運動會的比賽上克服了自己首輪出局的詛咒,一路戰鬥到決賽。並且在沒有爸爸給她出謀劃策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在最後一秒逆轉獲勝。
平心而論這個第三幕是真心有點長的,特別是加上被刪掉的訓練部份,幾乎長達整整一個小時。還好第三幕大量的時間是專業級的三場摔跤比賽,因此雖然這個第三幕長得要命,但完全不會令觀眾感到厭倦或者疲憊。而且每一次吉塔要嘛在賽場上拼到最後一秒才分勝負,要嘛就是快速剪輯對比的兩種不同的命令對吉塔的影響,所以對於觀眾而言,就是「我雖然知道她肯定會贏但我還是想知道她是怎麼贏的」,所以依然是毫無尿點。
當然這一段劇情很多內容就是為了戲劇效果而進行了大幅度的改編,比如現實中的吉塔在決賽中其實是直落兩盤,乾淨漂亮地直接拿到了金牌,而在電影裡則改成了她在最後一秒靠著一個五分的彩虹摔完成逆襲。而且在現實中教練跟爸爸的衝突也沒那麼嚴重,更沒有把決賽的時候把爸爸鎖在雜物間裡這種事情了。不過必需要說,這種改編讓電影的懸念維持到了最後一秒,而且吉塔完全靠自己奪得勝利也讓這個勝利變得更有意義。
另外,最後一回合的回憶殺真是棒透了。這標誌著吉塔是完全靠自己的實力贏得比賽的,她並不是父親的傀儡。如果細細看最後一回合的比賽的話,還說什麼父權的話,只能說是為辯論而辯論了。

終場畫面:被鎖在雜物間裡的馬哈維亞趕回了賽場,和吉塔一起慶功。以及介紹真實的馬哈維亞一家的成績。
堂哥的總結來得恰到好處,而一句簡單的「為你們驕傲」,也足以概括此時此刻所有的情緒。

另外,這一家真的是摔跤世家了。三妹也拿了摔跤的冠軍,還有侄女也被馬哈維亞培養成了摔跤手。馬哈維亞至少改變了上千印度女性的命運,實在是居功至偉。而為女孩們帶來希望的吉塔,也確實堪稱印度英雄。
最後的一句題外話,我相信《摔跤吧,爸爸》的成功,足以打國內某些以為手握「IP+小鮮肉+好檔期」就能收穫票房大成功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觀眾不是永遠都會傻下去,他們遲早會要求看到更好的故事,更好的電影。而以寫故事為己任的我等來說,又有什麼理由在這樣的好故事和好電影面前不奮起直追,努力寫好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