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不是主人公的原罪,讚譽應當屬於變革的推動者
好的影片不缺乏誇獎,那麼我也不該吝於誇獎。從電影拍攝角度,《摔跤吧,爸爸》的節奏適當,承啟轉合都有合適的點,這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必要自然不必說,而主角為影片所做出的努力,也是一部佳片的必要因素。
但是從這部影片爆火,開始在國內有一定宣傳時,產生的究竟是推動女權還是屈服父權的討論著實令人意外,如果認真看過影片並對印度社會現實稍有了解,這種論調都會顯得刻意與眾不同。
但如果要說到「女權」,我覺得所有人都該明確的一個概念是,女權不是使女性享有特權的鬥爭,而是為了所有人的平等,打破固有性別偏見的行動。
所以,我一直都認為,讓更多男性去清楚的明白,「女人不是就應該一輩子圍著鍋碗瓢盆相夫教子」,甚至要比女性去逐漸體會到更加重要。
一個不知是否足夠的恰當的例子,正如解放黑奴的林肯是白人,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政府中很多人是異性戀。讓人們去廣泛認識到平等不僅是女性的鬥爭,更是男性的責任。
「父親」和「男性」的身份不是阿米爾.汗所飾演的主人公的原罪,就像「子女」和「女性」的身份不是所有人的原罪一樣。如果因為主人公是「父親」和「男性」,就認定他以一己之私虐待並左右女兒們的人生,可以說是極不公平的。
爸爸以其「父親」和「男性」的強勢身份,向女兒們灌輸的思想是她們需要獨立、要強、與偏見鬥爭和為國爭光,而在印度的現實社會中,這些都是女性所一直缺乏的。
倘若這是處在歐美已開發國家的父親和女兒的故事,父親加以重壓或許顯得霸道不通人情,是否有父權壓迫確實值得思考,但在這樣的社會裡,女孩們不會經歷童婚、失學和高侵害率,她們有權利有機會選擇自己的學業、愛情和事業。但影片所處的背景事實並不是這樣,在印度,如果沒有這些挑戰傳統的人引導,很多女孩真的就會碌碌一生只能相夫教子,甚至認為這樣受盡一輩子苦也是理所當然的。
影片的一個轉折也正是婚禮,兩個女兒參見同伴婚禮很開心,宴會、跳舞、打扮漂漂亮亮的新娘,這些在印度底層女性眼中並無不妥,但只有被迫出嫁的那個女孩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從十四歲就定型成為一個主婦。
而到之後,當女兒們體驗到比賽獲得勝利的快感,戰勝一個又一個其他人覺得不可能的對手,自己選擇了繼續堅持,真的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進步,才是真正完成了覺醒的過程。
這就是《摔跤吧,爸爸》中爸爸以「父權」「男權」對女兒們的壓迫,他壓迫原本認為自己要遵循傳統結婚嫁人的女孩去學會成功追求成功,他壓迫她們站到世界級的領獎台上證明女孩不比男人差,他壓迫女兒們成為一個國家女性的榜樣告訴她們可以打破偏見。
所有的變革都需要先驅者,性別平等的推進從來就不僅是女性的事情,女性先驅者值得讚頌,而當推動女性獨立的人是男性時,為何就是「父權」「男權」的餘孽呢?
補充一個「強勢父親」的例子,清末變法先驅康有為,力排眾議拒絕讓女兒纏足,當時女性也認為纏足理所當然,是父親獨斷遏制,康家女兒不再纏足,而後來康同薇康同璧等都成為了女界名流為中國女性解放做出貢獻。這些父親到底算不算改變女兒人生軌跡呢?
偏見從來不止存在於男性看待女性的方式,十分可怕的是女性看待男性的方式,以性別作為天然立場,造成的就只有敵對和矛盾,而怎樣讓男性被解脫離控制者和侵害者的身份,解脫離死撐的強勢,這也應該是性別解放的要求。
印度女性所面臨的社會現實是嚴峻的,而對這個世界的任何地區來說,又何嘗不是呢?但在印度已經有這樣的父親敢於打破傳統,有這樣的影人敢於宣傳這樣的進步,這就是影片從其內涵角度能夠成功的意義。
而更讓人期待的是,這樣的影片不再是個例,所講述的故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