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15 20:47:5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自由」這個詞激勵了無數人,可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值得深思。「不自由毋寧死」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在無情的現實面前,通往真正自由之路,充滿艱難險阻,途中可能根本就沒有完全自由的選擇,有的只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更好的選擇。
最近一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朋友圈流傳開來,在豆瓣獲得了不俗評分。電影基於真實的人物事蹟改編,情節經典。影片中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是國家摔跤冠軍,他對摔跤十分熱愛,夢想著有一天能夠為自己的祖國獲得第一枚摔跤世界冠軍獎牌。但是由於生活所迫,他不得不中斷了自己的摔跤運動,在一個小村上任職。他把奪金的夢想寄託在自己的下一代,期望能生下一個兒子來實現自己未盡的夢想。可天不遂人願,偏偏他連續生下的四個都是女兒。在他心灰意冷之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兩個女兒吉塔和芭比塔的摔跤天賦。他不顧世俗的反對,毅然決定把她們培養成為一名摔跤手,一方面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另一方面,也想讓她們爭取改變命運的機會。因為在印度這個男尊女卑的國度,影片中的小村子一般女孩的宿命就是「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早早地把自己交給一個一點都不熟悉的男人,然後為他們生孩子、撫養孩子」,幾乎沒有選擇生活的權利。兩姐妹從一開始對嚴格訓練的反抗,到最後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相繼通過努力贏得了全國冠軍,最終,姐姐吉塔為國家贏得了第一枚摔跤世界冠軍的獎牌,妹妹芭比塔也獲得了世界冠軍。父親的夢想終於得以實現,兩姐妹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了父親說過的「不是男人選她們,我要她們選男人。」
影片播出來後,也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抨擊電影中的爸爸,說「父權壓制了女性,讓兩個女兒失去了作為女性的自由」。看過影片後,我認為這種評論沒有弄清楚真正的自由,也脫離了影片的現實情境空談自由。
哲學家康德有一個觀點,他認為人擁有感性和理性兩種能力:「感性」是我們基於自己的感官和感覺行事,理性能夠使我們不受慾望的驅動去追求快樂,避免痛苦。只有我們運用「純粹實踐理性」從「他律」轉換為「自律」,我們才是自由的。比如身患糖尿病的老人,見到可口的雪糕,非常想吃,如果他選擇吃掉,則他並不是自由選擇的,這只是感官驅使下的行為。
如果沒有父親馬哈維亞「對抗整個世界」的舉動,而是按照部份網友觀點,吉塔和芭比塔像小村莊裡其它女孩一樣,順順噹噹地走一條女性「本該」走的道路,她們就是真的自由選擇了嗎?我認為不是,她們這樣只是在當地男權主義世俗思想奴役下做出的選擇而已,並非真正的自由選擇。為什麼我認為按照她們父親的引導選擇走一條摔跤手的路更好,或者說更自由呢?我感受到了吉塔在成為一名摔跤手前後的變化。之前,吉塔和芭比塔面對父親永遠是那種唯唯諾諾的眼神。父親就是這個家裡不容質疑的神,她們的母親,一名典型的印度婦女,在家裡也幾乎沒有話語權。當父親剪掉她們的長髮時,她們的唯一反抗只能是絕望地哭泣,默默地忍受著別人的奚落和內心的自卑。當吉塔打敗無數男摔跤手載譽歸來時,眼神中透露出來的那種以實力為底氣的自信,和之前形成強烈的對比。當吉塔在體育學院學習後,為了證明白己方法的正確性,她甚至敢於與父親摔跤。「自由源於自信,自信源於自律」這句箴言可以作為影片很好的註腳。
從普遍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自由,並不是當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就不好。但我們應該著眼於影片的實際情境。印度社會婦女地位較低的現狀從影片中可以得到一些反映。而現實也是如此,在紀錄片《國家的女兒》中,有民眾被採訪時說社會觀念認為「對於強姦來說,女人比男人責任更大」,女性地位低下的狀況可見一斑。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說過:「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那麼我的兒子們也許才會擁有研究……數學和哲學、地理學、自然史、軍艦建造、航海術、商業和農業的自由,以便給他們的孩子們研究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塑、織藝和陶瓷的權利。」在有著落後觀念的小村莊,兩姐妹刻苦訓練成為摔跤冠軍,是通過實力贏取女性公平地位的很好途徑,也是最終通往自由選擇之路的必經階段。如果影片中的兩姐妹生活在女性擁有和男性同樣的地位和話語權的社會,那當摔跤手才未必是更好的選擇。
「自由」這個詞激勵了無數人,可什麼是真正的自由值得深思。「不自由毋寧死」不是一句空喊的口號,在無情的現實面前,通往真正自由之路,充滿艱難險阻,途中可能根本就沒有完全自由的選擇,有的只是在特定情境下的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