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15 23:54:44
一個一言不合就唱歌的印度阿三片,竟然看得我數次淚流滿面。這個片子有個很幼稚園的名字——《摔跤吧,爸爸》。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想像的是一個可愛的孩子,憨憨的要跟爸爸摔跤,然後摟著爸爸的小腿,死纏亂打,然後爸爸莫可奈何的溫馨場面,其實是這樣的嗎? 每一個爸爸對待子女其實有兩面,一面是疼愛你,包容你,保護你;一面是教育你,歷練你,引導你。而影片給我們更多的是爸爸作為嚴厲的引導者的一面。在這個影片裡面,爸爸馬哈維亞,更多的是女兒的摔跤教練。有人說馬哈維亞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才訓練的女兒,我想他一定沒有當過爸爸,如果女兒不具備天賦,他一定不會為了自己的夢想而犧牲女兒的青春,這不符合爸爸對女兒疼愛的一面。公映的影片中刪掉的一段可以證明,爸爸在女兒睡後給她們揉腿,有一段深情的獨白。後面發生的很多點都證明了這一點,所有對孩子的訓練和指導,都基於了解和愛。 世界上有一種工作沒有培養機構,不進行專業學習,也沒有崗前培訓,但極其重要,這種工作就是——為人父母。 作為一個已經八年的爸爸,從來沒有在看電影時有如此強的代入感,我時時刻刻在想,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我能5點鐘狠心叫她起床嗎?我會把她推進渾濁的河裡嗎?我會堅決的剪斷她的長髮嗎?我想我做不到,但我希望孩子強大起來的心情是一樣的。每一個爸爸都在疼愛和鍛鍊女兒中選擇,只是比例多少的問題。 當然,每一個人也是從第一次當兒女開始的,從相逢,到反抗,到認同,到懷疑,到回歸,到分別,每一個孩子幾乎都在重複著這樣的路,與父母相互成長。 女兒吉塔和巴比塔展現摔跤天賦後,開始接收爸爸的訓練,終於受不了後,開始了反抗,抵制訓練,連破壞鬧鐘的方法都用上了,直到在同伴婚禮上,才知道不是每一個女孩都能選擇傳統之外的生活方式,才開始理解爸爸,進而小宇宙爆發,打敗了一個個男孩和對手,吉塔獲得了全國冠軍。 接下來,吉塔被送進了國家體育學院,接受國家教練的訓練。馬哈維亞作為冠軍摔跤手,有著一言不合就PK的暴脾氣,在送吉塔入學的那天,像一個小媳婦一樣,小心翼翼的和教練套近乎,想告訴他所了解的吉塔有多優秀,得到的卻是教練的毫不客氣的逐客令。 中國的父母對著這場面無比熟悉,他們一般只有一個或二個孩子,無比珍貴,當他們被送到學校的時候,生怕自己的孩子沒法出頭,不得不對將要接管她們的老師賦予太多的期望。而對老師來說,她擁有的是一群優秀的孩子,他只需要保證她們有人能得獎牌就可以了,他並不需要每個孩子都優秀,教育對於教育者是群體的勝負,而教育對於養育者是個體的成敗——這也許就是養育者和教育者最核心的差別。 而當吉塔逃出了爸爸的懷抱,掙脫了爸爸的視線的時候,她的生活中慢慢沒有了爸爸的影響,從生活到訓練,爸爸就要退出了,隨著她了解不同的摔跤技巧,隨著身體和體能的上升,而爸爸的身體開始臃腫,開始蹣跚。在一次爭吵後,吉塔把不可一世的爸爸打倒在地,像每一個想要逃出去的孩子一樣,她要告訴爸爸,你那套已經過時了,已經不行了,現在是我的天下,一個不得不黯然退場的爸爸在泥土裡奮力掙扎,彷彿也看見有無數隻箭往馬哈維亞心上扎。 不用懷疑,隨著兒女的強大,這一天,也會降臨到每一個爸爸頭上。 吉塔從爸爸的影響中徹底離開,經過一次次的失敗,才終於明白,最了解自己,最疼愛自己的是爸爸。父女永遠不會分離,只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對不起」,爸爸又變成了那個為了女兒一往無前的樣子,不顧世俗的羈絆,不聽教練的安排,開始親自訓練指導吉塔,最終讓她認清自己,戰勝自己,把她送她上了決賽的賽場。 這部影片是基於真實故事改編的,但我猜想,最後爸爸被反鎖到器材室,無法觀看決賽的橋段,未必是真實的。再仔細想想,其實也一定不是虛構的,女兒總有一天要離開爸爸,獨自面對世界,爸爸不會什麼時候都在,而爸爸付出的所有努力,也許就是為了離開——為了離開以後,女兒依然會很好。 馬哈維亞和吉塔——爸爸和女兒,在獲得冠軍之後擁抱在了一起,從那一刻開始,他們從此可以放心的分別了。 你們做好與女兒分別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