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16 07:07:23
午後,帶著期待,去看完了《摔跤吧,爸爸!》。果然不出所料,正能量到爆棚,又溫情到絲絲入扣,總會不由得讓人淚流滿面。
不過說實話,最初我是有點反感這部電影的。主因在於電影的前半部份,帶有太多「強權」「悲傷」「苦難」等色彩。它前半部份無非就在講述,一個父親如何將他的夢想強加給子女,如果通過種種逼迫手段讓子女朝著他的夢想前進,子女又是如何一步步從苦難中成長,變成全國冠軍的故事。
如果沒有影片的後半段,前半段的故事大概夠我咒罵一整天了。裡面涉及的包括男權主義、父權思想、強壓教育等,每一個單獨拎出來都可以被狠狠地「痛打」。比如一定要生男孩去摔跤,每次生出女兒後父親的失望表現;比如女兒苦苦哀求不要剪長髮,父親的一意孤行;再比如母親反對父親讓女兒去練摔跤,父親的固執己見。可以說,前半段的每一處細節都在透露孩子的「無奈」之感。
而這些無奈,之所以觸動人心,恰恰是因為它在生活中的隨處可見。現實中,每個孩子在年幼時,都或多或少曾背負過父母的期盼,這些期盼無形中束縛了孩子的自由,誘導了他們的選擇,影響了他們之後的人生。如果這個期盼在強壓孩子,變成現實或不能變成現實的過程中,永遠成為不了孩子的自願、或成為不了孩子的喜歡,那即便這一期盼最終變成了一個成功,也不過徒增悲劇罷了。
這樣的悲劇,印度社會並不缺,中國社會看似也不少。很多孩子心中不可言說的痛,也許就是父母以愛之名,剝奪孩子的選擇權,最終「扼殺」了孩子的自由吧。打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孫悟空永遠掙脫不開如來佛的五指山一樣。父愛如山,某種意義上,也是如山一般不可撼動、不可挪開、不可轉移。
但《摔跤吧,爸爸》最終呈現給我們的,卻並非是一個無奈至極的故事,而是一個孩子探索世界,最終找到人生目標,為此奮不顧身,並功成名就的故事。它的不一樣,在於父親強加給孩子的夢想,雖然一開始是「逼迫」的,但孩子發現這是它喜愛的一條路,而這條路與電影中「14歲就被迫嫁給一個從未見過面的男人,就這樣過完餘生」的新娘,是那麼的不一樣。於是,被迫變成了主動,無奈變成了喜悅。
這份喜悅,濃縮了印度社會中女性的各種壓迫。面對這些壓迫,家庭不支持、女性不自立,於是一代又一代女性,被困在這個牢籠中,逃無可逃。但電影中的父親,抵住一切外在壓力,給孩子提供了「另一條路」,更幸運的是,女兒還具備了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能力。再進一步發展,女兒從摔跤中看清了自己,明確了前進的方向,並完成了由弱到強的完美蛻變,於是有了一個「冠軍成長史」的感人故事。
但這個故事真正感人的地方,與其說是一個冠軍的成長史,不如說是一個女性的成長史。在最後一場比賽現場,面對父親的缺席,女兒最終通過自己判斷贏得了比賽,這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意味著女性最終擺脫了男權主義、父權思想、強壓教育等,真正實現了思想獨立,贏得了人格獨立。這也許才是整部影片所傳遞出的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深究這股力量的源泉,離不開「冠軍」這一目標的加持。而目標激發的力量有多大,成功的機會就有多大。為了成為冠軍,吉塔主動放棄了大學自由的生活,放棄了好不容易留長的頭髮,放棄了所有其他「不重要」的事,一心向前、拚搏不止,最終抵達了夢想的彼岸。而電影中的對世界冠軍的追求,也成為了她自我成長、自我認同的力量,成為了她與不可能對抗的力量,更成為了印度女性與整個社會落後觀念戰鬥的力量。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人生目標過於殘忍,它背後承載了太多的心酸苦楚。可是,有哪一個目標的實現是不需要付出的嗎?世界上哪一份成功的背後,不是無盡的付出、無盡的努力、無盡的心酸?那些為目標而努力的人,難道不知道可以放棄嗎?他們的不放棄,說到底是在尋找獨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這份意義可以讓他們的人生別樣而出彩,也可以讓他們衷心地體會到幸福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過著還算舒適的日子,但卻常常充滿陰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努力。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最多也只能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於是「活著為了什麼」成了他們心中永遠的疑問。
活著為了什麼?在很多人看來,是為了追求人生的意義,這份追逐賦予了幸福快樂更深刻的內涵。誠然,人生的意義之於所有人,是不一樣的。但一樣的是,你認不認可這個意義,你走過的每一步是否在不斷強化這種意義,這種意義帶給你的快樂和幸福有多大。在吉瑪看來,追求冠軍,是她人生的意義。而她的努力,為印度無數女性擺脫「家庭婦女」這一人生路徑,提供了另一種路徑,這是她人生的又一層意義。
但在很多人看來,吉塔的「主動」選擇,也依舊脫離不開悲情的意味。因為那是一個貧困家庭可以給孩子提供的唯一一條路,那是一個社會堵住了所有出口、一不小心忘記堵上的一個「漏洞」。它們投射到中國社會,自然讓人們聯想到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所擁有的唯一的一條路——高考一樣。可電影中的父親為孩子找到了另一條路,現實中誰為中國孩子找到另一條路?
我們知道,社會的改變,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們更知道,如果沒有個人的努力,社會的改變幾乎無從談起。吉塔的成功,更深刻地意義在於,她作為開拓者,為更多女性提供了「另一條路」。而中國的孩子們,能否也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應試教育的道路上轉向,走向更加多元、多樣、多彩的素質教育呢?
在這條狂風暴雨、披荊斬棘的道路上,我們的父母能否伸出自己的雙手,拉一把孩子呢?我們的政府能否加快改革的步伐,拆除高考這根「獨木橋」,為孩子架起更多、更好的橋呢?
這些努力,也許仍逃不開最初「強迫」的成份,但它的最終指向,能否是讓孩子主動選擇是否接受,主動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興趣,確定自己的目標,並為之奮不顧身、全力以赴呢?父母的期盼、社會的期盼,能否真正建構在讓孩子獲得幸福快樂的目標上呢?
目標,並不一定與成功直接掛鉤,但人們為之努力的每一步,其實就是在走向成功。成功,不等於功成名就,也不等于飛黃騰達,它在孩子的心中,也許更等同於無限的興趣、無限的熱情、無限的探索。
在摔跤場上,吉塔每一次克制對手,亦或是每一次被對手克制,都在目光中散發出一股堅毅無畏、拚搏向上的力量,這是生命蓬勃的動力。而這股動力會在每一次的勝利後化作笑容,融化在她的心中,並承載著她的幸福快樂不斷向外擴散,傳遞至無數人的心中。這種幸福感,很熟悉,至少從劉翔、姚明、李娜等體育明星身上,我們都曾感受過。
當然,競技體育總會有失敗,就像人生總會有失意一樣。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這是每一個生命都逃不開的循環。但正因為有這樣的高峰低谷,我們才能從與目標一點點靠近的路途中認識自己,才能從奮鬥前進的路途中尋找到幸福快樂的真正意義,也才能從與社會「頑疾」的抗爭中尋找到「另一條路」。
這條路,會給孩子更多選擇,會給目標更多熱情,也會給未來更多精彩。願我們都能從《摔跤吧,爸爸》中,認清這條路,全力以赴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