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獨家首發於《電影世界》,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影帝歸來
關於阿米爾·汗和沙魯克·汗到底誰才是「印度阿湯哥」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經過一番考證,五十歲依舊不服老而在大螢幕上頻頻展示肌肉和動作戲碼的沙魯克·汗,似乎更和「寶萊塢阿湯哥」這個頭銜相符。而阿米爾·汗最初被冠以「印度的湯姆·漢克斯」,眾口相傳,陰差陽錯,也變成了「印度阿湯哥」。以「國民演員」形象深人人心的漢克斯,確實和印度票房金字招牌的阿米爾·汗有諸多共同之處。
《三傻大鬧寶萊塢》之後,阿米爾·汗在中國觀眾間刷了個面熟。其後,他主演的兩部作品《幻影車神3》和《PK》(或譯《我的個神啊》)也都曾登上過內地院線大螢幕。作為一個演技過硬、口碑良藥的現象級演員,討論阿米爾·汗的每部作品時都無法繞開他的明星光芒與三番五次自我刷新的數字奇蹟——新作《摔跤吧!爸爸》開畫首週末全球票房325萬美元,榮登他的個人最佳成績榜首,同時首映日創造了印度影史單日票房最佳記錄。而五個月內增重28公斤減重25公斤的「奇蹟」,只能算是影帝桂冠上的小點綴。然而,當你靜心觀看他的任何一部影片時,超級巨星的耀眼光芒會消解在角色身後,我們看到一個具體而豐富的人,一個與印度社會同呼吸、共命運的人。
《摔跤吧!爸爸》根據印度摔跤手馬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事蹟改編。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之後的馬馬哈維亞,一心希冀將兒子培養成能夠為祖國爭光的世界級金牌運動員。而當妻子連續生下四個女兒之後,他日益消沉,希望渺茫。一個偶然的機會,兩個大女兒聯手教訓了鄰居家的調皮兒子,馬馬哈維亞頓覺上帝關上一扇門時為他開了另一扇窗:他開始決意訓練兩個女兒摔跤術。從自家院子裡塵土飛揚的沙場,到全國比賽的競技場,到世界矚目的錦標賽舞台,兩個女孩梳著英氣的平寸,用汗水和實力回擊著周圍的非議,向冠軍寶座邁進的同時,也離父親的夢想越來越近。
阿米爾·汗之所以可以塑造一個不怒自威、令人信服的螢幕父親形象(father figure),很大程度上與他的氣質和公眾形像有關。2012年他開始籌劃並播出自己的談話節目《真相訪談》,每一集都聚焦一個印度的社會問題,其中不乏頗為敏感的議題如兒童性騷擾、包辦婚姻、家庭暴力等等。「卸去演員的身份,作為一個人,我讀報紙、看新聞、與朋友閒聊、和陌生人交談,總有一些事觸動我的心弦。有時我會想,我的生活幸福美滿,別人的苦難與我何干呢?但是它確實有干係。因為我也是這個社會中的一份子。」這檔節目由阿米爾·汗本人親自主持,採訪專業人士,與事件主人公對話,以一種積極和理性的態度引導觀眾,對這個古老又現代的國度,進行了一番獨到的觀察。正是因為一以貫之的富有責任感的公民形象,讓他的演繹更有說服力,讓觀眾對這位恩威並濟的偉大父親,投以認同的目光。
女性為主的體育競技影片
影片在體育競技勵志類型片的基礎上,前半程著重刻畫嚴父和幼女之間的家庭互動。在愛美的如花年齡,兩個女孩被要求剪去長髮,脫下沙麗,穿著堂兄的、經過改制的短衣短褲,不論冬夏,雷打不動地訓練;後半程則著墨於大女兒吉妲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被選中進入國家體育隊訓練的吉妲,在教練的指導下,開始質疑和否認父親曾經傳授給她的經驗技巧,乃至在一次返家時,在自己的庭院裡靠技術為王的格鬥術戰勝了父親。然而,體校對學生千篇一律的教條規劃,讓吉妲裹步不前,在國際比賽中也從沒取得過理想的成績。這個時候,吉妲感到懊悔和自責,她想起父親對自己量體裁衣的訓練計劃,對自己從身體和精神上雙重的鼓勵和歷練,父親對了解女兒的長處和短處,取長補短,揚長避短。吉妲找到了方向,開始堅定地和父親站在一起,父女兩人像一支戰無不克的隊伍,向著國際冠軍的寶座一路進軍。
體育競技類影片對於比賽場面的刻畫,算是一項硬性的衡量標準。從《憤怒的公牛》、《洛奇》、《百萬美元寶貝》,到《摔跤王》、《鬥士》、《勇士》等等,每一部優秀的體育競技類影片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比賽橋段,重現體育競技的美感與力量感。《摔跤吧!爸爸》完成的十分精彩:飾演大女兒的Fatima Sana Shaikh,過肩摔時動作俐落矯健,小腿和大臂的特寫肌肉線條感十足,不輸專業運動員。對戰的橋段,鏡頭語言沉穩準確,節奏緊湊,觀眾的心被競技場上的變幻緊緊攫住。
女性議題是《摔跤吧!爸爸》中引人矚目的一點。中國部份網友(由豆瓣短評展現出)對影片情感上的牴觸,在於影片中的女性是在父親/父權的強力影響之下,被動地選擇了自我的夢想,並且歌頌這份成功,毫無「自由」可言,只是「直男癌」想入非非的囈語。然而,在我看來,放回印度具體的社會語境之中,在這個種姓制度歷史悠久,女性在種族、宗教、文化、性別暴力等多重壓抑下幾乎難以發聲的國度,影片呈現了一個願意為女兒保駕護航的父親,一個堅信女子不輸男、為國家贏得一塊金牌志在必得的中年男人,一個引導女性不必將為人妻、為人母作為人生的唯一出路,反而可以活出另一種可能性的男性。而最後一場戲中,父親被教練算計,被反鎖在更衣室裡,女兒只有在父親缺席的賽場上,依靠自己的判斷以及父親對她長期教導形成的習慣,而獨自面對對手,在最後的20秒中,反敗為勝,取得了關鍵而反轉的勝利。影片至此實現了女性的成長,在父愛的溫暖呵護中,走向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基於以上論述我著實無法苟同對本片價值觀聲討的言論。對於女性主義議題的評斷,應當和社會現實聯繫在一起,而非以西方白人左傾的政治觀點教條地統治一切,否則實在武斷而有失公允。
影片在一個女性體育勵志故事的敘事之下,也側面反映了印度社會的體校教育制度缺陷、社會輿論和競爭機制對於女性的不公平、以體育競技為依託而實現的民族自豪感等現象,本身是一個體量豐富的文本。同時,影片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又不似一貫寶萊塢影片中的歌舞昇平,幾首原創配樂都恰到好處地渲染了氣氛,但又不必讓人物隨時隨地載歌載舞,對於非印度觀眾而言實在是一項有益的改良。
-------------------------------------------------推廣一下-------------------------------------------------------
最近,在我本科時的恩師、現在的摯友、清華大學的常江老師帶領下,與豆瓣時間聯手做了一個小的付費知識產品:《邪典電影本紀》,50部影史邪典,融合我本人在倫敦當地的獨立戲院考察的經歷,參考歐美學者的學術研究,試圖從一個更為廣闊、更為新鮮、更為與西方學術前沿接軌的角度,介紹「邪典」電影的歷史、概念與作品。如果你也感興趣,請戳:
《邪典電影本紀》 感謝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