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7 15:57:1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前段時間看了加長版的《末代皇帝》,隔著螢幕用三個多小時的時間看盡了溥儀令人唏噓的一生。《末代皇帝》拍攝於1987年,導演貝特魯奇擅長運用簡單的故事情節來展現不同的戲劇效果,同樣也是利用這種戲劇性方式來闡述故事的主旨,可以說貝特魯奇是一位極富有內心色彩的導演。在《末代皇帝》中也可以看出貝特魯奇將自己內心所富有的情感色彩賦予到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從而將這種真實與生活和浪漫氣息相融合,不僅將當時所處的特定時代所造成的醜態展現出來,同樣也將溥儀真實而又慘澹的一生很自然的展現在觀眾面前。
不少人對於西方來拍中國的歷史電影都帶有一定成見,特別又是像《末代皇帝》這種特殊的歷史題材,但不得不說,貝特魯奇是成功的。他將本來極其厚重的歷史題材,利用簡單而又平淡的敘述方式展現出了不平凡的效果,使得《末代皇帝》成為一部真實有趣的歷史電影,但又不缺乏儀式和厚重感,這也是歷史片中很少見的。電影中沒有太多符號化的東西,也沒有過多的褒揚或者貶低溥儀,只是將真實的歷史事件利用巧妙的方式還原過來,把他當作是一位普通人,利用現實的角度來展現溥儀的一生,影片中的溥儀就像大部份人一生,擁有喜怒哀樂,沒有太多的主見,也沒有過多的情緒存在,只是恰好生在了帝王之家。在影片中,貝特魯奇將影片層次由大至小,通過大環境來描寫小事情,使得我們在觀看影片時內心所了解到的溥儀並不僅僅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更多的是他作為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的一面。
貝特魯奇在對於人物性格和生活各個方面的細緻刻畫讓我們了解到溥儀最真實的一面,同樣也了解了他當時所處的時代對於他一生的影響。但所有的一切並不只是他的錯,他只是無數人操縱下的傀儡,是大時代洪流中擁有最悲劇命運的存在,在自由靈魂與被禁錮靈魂之間受盡折磨,.但他偏偏又是擁有最高權利最高地位的人,只是他的特殊性並沒有讓他獲得自由和掌握自己的命運,反而一生都生活在空洞乏力之中。
對於影片來說,一般歷史片的取材都會選用黑白色彩來作為影片的基調,一方面是為了展現歷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黑白色彩對於歷史片來說擁有一種很好的帶入感,雖然缺乏色彩主義的活潑與靈動但卻能更好的將歷史與現在相融合。在《末代皇帝》中貝托魯奇將這種陰暗的基調與皇帝身上所特有的黃色相融合,將歷史感與年代感發揮到極致。加之在對於電影顏色上巧妙地把控,利用深淺濃淡層次上的變幻,使得影片看起來更加豐富真實,將我們內心所賦予歷史的感覺與歷史本身存在的明暗概念通過影片中三種不同的色彩完全的展現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長片的整體效果,同樣也將長片層次化,利用特定的色彩來強調不同的事件,或者是利用色彩的變幻對影片的某種事件做出特定的評論,這樣所達到的效果,都是電影「語言」所無法表達出來的。
用故事來展現歷史的電影大多都不枯燥乏味,而《末代皇帝》之所以成功就是將這種說故事的態度一直延續到影片的末尾,將一位時代犧牲下的大人物搬上螢幕,把他一生所遇到的種種事件利用鏡頭表現出來,在表現的過程中通過描寫他對不同事件不同人物的態度來豐富他本身的色彩,從而確定好整個故事的主旨,而在確定好主旨後就能控制故事劇情發展的高低起伏。對於傳統電影來說,會將影片的主旨展現在一個為劇情所設計好的因果關係中,這種因果關係大多用來承接劇情的發展。而對於擁有一定偏向的歷史紀錄片而言,則會選用特定的歷史事件將影片本身所存在的因果關係表現出來,只是並不是所有的歷史片都會將真實的歷史事件進行完整還原,也會為了影片的戲劇效果而作改動,但最好的一點在於這類影片對於故事中的角色都會有很清楚的定位,這也是影片的規則。而對於這類規則,或者是沒有這類特殊事件將影片中人物內心的想法與故事主旨連接起來,是很難利用說故事的態度來還原歷史的。
在最後要說,優秀的影片在電影語言的表達上總是多方位的,沒有任何的特定準則可以判定一部電影的類型,像是《末代皇帝》它不只是溥儀一個人的成長史,同樣更是一個時代的成長史。它利用多元的角度給觀眾一個可以自由解讀的空間,雖然這個空間受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但是按照電影的真實性來說,影片本身所表達的實質性內容要比形式更加明顯,所以對於觀眾而言,解讀起來會多一層期待,而當我們厭倦這種解讀方式的時候又會發現影片早已讓我們的想像慾望得以滿足,這就是它的最神奇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