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雖然此片還有未刪減版本,但本文只討論國內上映版本,無論未刪減版本是否像傳說中那樣完美,本文都不做討論,我只對國內版本的評論負責,電影既然在國內上映,他就已經是一個擁有資深態度的產品,觀眾有權為這個產品的態度進行評價。
大家的爭論無非是在兩個點,一是父親對女兒的真實態度是什麼?究竟是為女兒的人生考慮,還是把女兒當作實現自己金牌夢的工具。二是要不要考慮到印度女人社會地位的現狀,簡單說就是,不去練摔跤就要早嫁人做家務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
先說第一點,父親真的是為了讓女兒遠離不幸的下半生才讓他們從事摔跤的?
顯然不是。
至少國內上映的版本,縱觀全片,父親從沒有主動表現出有「女權革命」的意識,他與社會為敵並不是因為他要改變女性的社會地位,而是明確的為了實現自己的冠軍夢,卻又沒有兒子的無奈之舉。在影片後半段,父親仍然堂而皇之的說出了「我的夢想還沒實現」這句話。父親的台詞和行為邏輯很清晰的表明,父親是為了自己,或者說他是為了國家,總之沒有為了女兒。
有人說,父親讓女兒拿到世界冠軍,這不就是為了女兒好嗎?沒錯,父親認為這對女兒好,女兒也心甘情願的愛上了摔跤運動,而且成功拿到冠軍。但這並不是考量父親是否尊重子女的標準。
夢想當然值得為之一博,哪怕是這拚搏中有賭博性質。但問題來了,作為父母,在決定這一切之前,你有沒有徵求過子女的意見,他們可是獨立的個體。這才是現代家庭中互相尊重的標準。
但有人說,印度女性社會地位的現實容不得你尊重子女的意願,年幼的女兒不懂人生,只有在父親的引導下,才能走上正道,才能不被印度的傳統觀念毀掉,這就又回到「父母吃的鹽比子女吃的飯都多」的老路上了。但想一下,連片中的父親都沒有把握好自己的冠軍人生,淪為了一個鄉村教師,你又怎麼保證他能像神一樣制定子女的未來呢?父母們自己都還迷茫著呢。
但為什麼這個影片讓人感覺完全成立呢?原因就是,女兒最後贏了。
如果女兒失敗了呢?平凡的人永遠是多數,第一名只有一個,父親也說了,只有冠軍才會被記住,那萬一拿到銅牌或者沒拿到獎牌呢?是不是要和父親一樣喪氣的歸隱鄉村?如果中途就受傷了呢?如果女兒受挫後越來越厭煩這項運動呢?甚至如果有些子女就喜歡做家務早嫁人呢?父女的關係恐怕也很難像童話一樣收尾吧。這終究是一場賭博。
當然你又可以說,只有靠這種方式才能打破印度的現實,女性終究應該和男性平權,即便是女性普遍沒有這個意識,也要引領他們像男性看齊。這個想法是美好的,但需要的是別的辦法,而不是用父權如山的方式把女兒從一個火坑推向另一個極端,不是每個逼迫子女的家庭都會成功的。一句玩笑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個社會如果摒棄了家庭間的互相尊重,惡果早晚會出現。
《摔爸》成立的基礎就是,父親和女兒都不是一般人,而且竟然一路走上成功,但這畢竟只能當作傳說聽聽。想想吧,這個影片的原型事件已經讓印度的很多家庭開始從事摔跤運動了,再拍成電影推向國際,這個影響力是多大。個體的成功不代表你要把這樣的價值觀放之四海皆準,這過於天真。
我不是貶低追逐夢想的冠軍心,而是我們應達到共識:一個社會無論現代文明基礎有多麼薄弱,互相尊重自主選擇永遠是前提和底線,其次才是如何奮鬥。
其實並不太忍心批評這部片子,因為其實已經做的不錯了,至少在體育電影中可以留下淡淡一筆。
有兩個段落讓我印象深刻,設計的很精心,巧妙的點出了父親地位的變化。
一個是大女兒吉塔在邦級比賽中首戰失利,夜晚起床找到院子裡的爸爸,問何時能再三加比賽,父親當時的站位是面對院外景色,背朝院內;第二次是吉塔獲得了全國冠軍,來和父親道別,父親則是面對院內,而吉塔從院外而來。這個段落對比暗示出父親以不再是吉塔通往廣闊世界的引導者,變為了過時的保守者。父親過時的形象同樣體現在第一次見吉塔的教練時,給父親的鏡頭是俯視,教練則高高在上,象徵著父親的弱勢;之後的高潮段落,父親坐在高高的觀眾席,俯瞰一切,而教練與女兒需要仰望父親,父親成功逆襲。
這些設計,無形中拔高了父親的形象,最後結尾勝利後,父親說出了那句:你是我的驕傲。
影片演到這裡,我又想感動,又想笑,父親的野心表露無遺:這個驕傲始終是我的,你怎麼想我不知道,反正你成功的讓我驕傲了,所以你也可以滿足了。
所以整個影片無疑對父權是極度肯定的,透露出對父權至高無上的崇拜。
說句玩笑話,片名應該叫《父權至上》更合適,或者叫《大國崛起之印度摔跤》也會好一些。
也許有人覺得這是過度解讀,但一部好電影應該經得起分析和討論。如果要涉足挖掘社會問題,那就必需要吃透,畢竟這些問題是複雜的,特別是像印度這樣的國家。
最後,整個片子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特別是結尾國歌奏起的橋段,很棒,設計了父親被關進體育館小黑屋,只能通過館內的國歌聲判斷比賽結果,強調了聽國歌的整個感受,這是一般體育電影很難見到的,而且對於沒看過現場的我們,這種感受也很難有機會體味,那確實是一種特殊的不可言說的感覺,整個靈魂都昇華了。
這一刻,父權與夢想、民族、國家融合了。但個人和國家永遠是相互交錯而無法重合的,與之伴隨的還有一個個溫柔的陷阱。
———————————————————————————————————
不那麼苛刻的話,這部片子其實沒那麼差,但也真沒有捧的那麼好。問題是躲不過去的,傳遞的口號過於簡單明了,在複雜的社會現實中,難免簡單粗暴。雖出發點有值得稱讚的地方,但這部電影在核心價值觀的自證方式上仍然存在問題,基礎邏輯不成立,甚至有誤導教育的效果。
上一步由阿米爾汗主演的電影《我的個神啊》也有類似問題,出發點很好,但虎頭蛇尾。有興趣可看我之前的評論,
《人性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