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

皮囊之下/皮下之慌(港)/肌肤之侵(台)

6.3 / 159,326人    108分鐘

導演: 強納森葛雷瑟
編劇: 強納森葛雷瑟
演員: 史嘉蕾喬韓森 保羅布萊尼根 克里斯多夫海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比斯開灣海妖

2017-05-19 18:33:49

覺醒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豆瓣給這部電影打了科幻和恐怖的標籤,我是拒絕的。

現在的觀眾看慣了好萊塢的類型片,喜歡給每一部電影加上一個類型標籤。每當我們說起科幻片,大腦中跳出來的便是《星球大戰》和《地心引力》之類的大背景大場面;談到恐怖片,總會討論《潛伏》和《招魂》這樣畫面和音效俱全的嚇人片。

然而《皮囊之下》完全不按照這種套路來走。沒有全程帶著你起來嗨的快節奏,除了幾處小特效之外沒有帶來視覺盛宴的大場面,沒有轟轟烈烈拯救世界的故事背景,甚至連人物最基本的行為動機都沒有。相反,影片中只有詭譎的氛圍和沉悶的節奏,儼然一副歐洲藝術片的相貌,這樣的電影又怎麼能和好萊塢的電影混為一談呢?

影片更像去年的小成本製作《機械姬》,簡單而精悍,平淡而有力。同樣是英國的電影,前者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關係,講述了機器人擁有了人的思維能力之後逃跑的故事;而後者講述外星人偽裝成人類在地球上與人類之間發生的故事。兩部電影雖然側重不同的主題,但是在氛圍和氣質上非常相似。

斯嘉麗·詹森飾演一個偽裝成人類的外星人,她竊取了一個蘇格蘭女人的皮囊,身穿裘皮大衣,抹著妖艷的口紅,開著車在街上以問路之名引誘單身寂寞的男子,將他們引入自己藏身的穴窩,然後取走他們的皮囊。

斯嘉麗的表演在本部影片中有了很大的突破。她一改以往在好萊塢大中的花瓶形象,她將一個取人皮囊的冷艷外星人演繹得細膩而有力。雖然依舊是濃妝艷抹,雖然因角色需要時時刻刻都保持著面無表情的狀態,但是你可以感覺到,這張對任何事都無動於衷的麵皮之下,必定藏著一些難以揣測的故事。尤其是影片前後兩部份的過渡階段,在幾乎沒有台詞的情況下,其情緒變化極其微妙卻又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我們的寡姐在演繹這個角色的時候是下了功夫的。

影片前半部份的文本內容非常簡單,外星人勾引男人,男人被淹沒在外星人的圈套之中。之後又是外星人勾引男人,男人再次落入早已設下的陷阱。然而看似前後雷同的情節,卻能時時刻刻抓住你的好奇心。導演很擅長設置懸念,這個女人究竟是什麼人?她究竟想幹什麼?是什麼驅使她這樣做?然而導演終究不是好萊塢的人,他偏偏不給我們答案。

這一部份講的是慾望,更確切地說,是性慾。雖然影片呈現的是「慾望使人毀滅」的橋段,但這只是為影片核心主題服務的一部份,導演並沒有佯裝清高站在道德製高點把人類的慾望嘲諷一番,畢竟單身男子有生理需求也是人之常情。導演也沒有落入俗套,大肆渲染大拿慾望做文章,探討慾望的電影那麼多,想要在這個題材上有所突破,要看天資了。

然而導演呈現「慾望」的方式著實驚艷。場景一片漆黑,除了紅色,用黑色來表現慾望再合適不過了。斯嘉麗在前頭邊走邊脫,男子亦是如此,他跟在後頭,直到脫光為止。漆黑的影子中有一條反光的通道,他們走在上面,就像穿梭在原始森林裡的野生動物,鏡像中呈現的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毫無保留的自己。男子不知不覺地走入了黑鏡化成的黑水之中,最後被淹沒。水化身成為慾望的隱喻,最終蓋過頭頂的波瀾,像沒有開頭只有結尾的悼詞,污濁,粘稠。詭異的音樂夾雜著緊慢難辨的鼓點,詭譎,狂狷。

而「慾望」只是一杯開胃酒,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光怪陸離的光影世界。醉翁之意不在酒,影片真正想要探討的是一個非常具有哲學高度的話題——覺醒。我對哲學並不熟悉,只能憑藉自己的觀影感受談談自己的想法。

後半部份,斯嘉麗飾演的外星人開始嘗試撫摸自己的身體,欣賞自己的皮囊,嘗試人類的食物,甚至與自己的組織決裂,逃離。

人類的情感與慾望是催化劑。單身男子的慾望、海邊救人者的善意、醜陋男子的自卑心境、公交車上男子的關愛,使得這個對任何事情都面無表情、內心都毫無波動的外星人,產生了探索人類世界的動機。彷彿她的心中有一道面紗,情感的光點被蓋在了下面,而現在,面紗揭開了。

導演自己在訪談中也承認,他想探討的話題確實關乎「覺醒」——就像一個嬰兒在某一時刻對世界和自身產生了一種新的認識。

影片象徵意味如此濃厚,亦是如此模糊,我無法確切地說出究竟是什麼意識在那一剎那覺醒,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對人自身的探索的慾望,無論是作為肉體的皮囊,還是藏在皮囊之下的精神和靈魂,都在此時此刻初現端倪。

文藝復興驅散了極端的宗教陰雲,教會人們享受現世的人生,正視自己作為人的價值。《皮囊之下》重現了這種人文主義精神,與其說這一次覺醒是一個外星人從「神性」到「人性」的轉換,不如說是一個缺乏情感需求和生存動機的人,從「不知道為什麼而活」到「明確生活的目的而有所求」的轉變,這對一個徘徊在生命長河中的人類個體來說,是一場轟動性的革命。

這場覺醒可以是一個受夠了庸碌生活的家庭主婦女性意識的覺醒,她想逃出家庭的牢籠,過自己理想的生活。也可以是在傳統社會氛圍中壓抑了自己太久的LGBT群體中的一個,他想要揭下面具,活出真我。當然也可以是一個在集體無意識中浸淫了許久,終有一天「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叛逆分子,逆流而上。

因此在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是導演對每個人的自身價值的歌頌,以及對人的慾望的肯定。

然而斯嘉麗抹去了香艷的口紅,脫掉了象徵著捕獵和殺戮的裘皮,最終卻換來了隊友的追捕和人類的殺戮。革命之後總會有異己,覺醒換來的不僅僅是強大的信念,還有不言而喻的排斥與孤獨,甚至是毀滅。有了為理想而奮鬥的勇氣和信念,卻沒有人理解,沒有人陪你一起前行,甚至遭到眾人的排斥與驅逐,逃離了一個牢籠卻又不幸落入另一個囚獄,人類的生存困境不會更甚了吧。

導演自始至終都沒有交代外星人竊取人類皮囊的目的,是為了偽裝成人類攻取地球?我們不得而知。獵殺的目的儼然已經無足輕重,她只是個沒有情感的外星人而已,也許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行動的動機。

真相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我們探索真相的過程中的意外收穫,就像你在沙漠中尋找一朵玫瑰,卻意外地在途中發現了一片玫瑰園,那樣的驚喜,不言自明。

《皮囊之下》在國外媒體口碑非常好,而國內豆瓣評分卻低得可憐。我本人非常喜歡這部影片,也非常希望觀眾能夠靜下心來細細體味其精妙之處,發現自己的玫瑰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