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攻殼機動隊1995 GHOST IN THE SHELL

攻壳机动队/GhostintheShell

7.9 / 159,841人    83分鐘

導演: 押井守
編劇: 士郎正宗
演員: 大塚明夫 田中敦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時衡

2017-05-20 05:36:47

攻殼未來:從人走向非人


2017年4月攻殼機動隊真人版之上映,雖說毀多於譽,叫攻殼粉大呼失望,倒也讓攻殼這一經典科幻系列重又成為眾人熱議之焦點。而真人版的好萊塢大片傾向,其膚淺化庸俗化,難免讓人回首重溫經典的95劇場版,看看二十多年前對未來的前瞻性想像,與現下世界的流變有多少近似之處。

上承銀翼殺手,下啟駭客帝國,95版攻殼機動隊在呈示精心構思的未來世界技術細節的背後,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與歷來諸多偉大的科幻作品無二:人的存在,人的演變,人的困境。

全球化的擁躉曾預言未來人類的存在形態有著高度的同質性,全球化進程使得不同人種之間基因深度交流,從而模糊乃至消解了人種的界限。這委實是個幼稚的想像。且不論國族之間的差異與矛盾是如何無從歸於「大同」,單是這同質化的人種,只消一次蔓延全球的瘟疫,就足以關乎人類存亡。「無論個體還是集體,過於單一化只會走向毀滅。」誠如 Motoko 在片中所言,未來人類絕非趨同,而是趨異。

在攻殼世界,所有人都接受了程度不等的電子化改造,成為所謂 Cyborg。Batou 的電子眼,Dr. Willis 二元樹一般的手,及至真人版電影街頭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人們,都在宣示著個體差異化時代的到來。人們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從心所欲地改造自己,在某些方面成為強於初始人類的存在。有趣的是,在攻殼機動隊中,我們幾乎看不到競技體育的身影,因為所有人都有所強化,相互之間巨大的差異性決定了人與人間不再有競技體育意義上的可比性。於是 Olympics ——這一當下社會堪稱唯一的團結各國族人民的盛事,也要在不遠的將來面臨破產危機。即便演化出一個 Olympics Extended Edition 讓經過同類強化的 Cyborg 來競技,也註定變質為裝備黨燒錢大戰,違背了 Olympics 設立的本意。「共同」一詞在攻殼世界的空氣里前所未有的稀薄。

95版攻殼對未來人類形態的又一別緻想像,在於「傀儡師」。「我是誕生於資訊海洋中的生命體。」一段產生自主意識的程序,是自電腦科學誕生之初就有的想像,然而在95版攻殼中,「傀儡師」的出場還是讓人感到震懾,因為其酷肖真人的外形,其冷靜沉著的嗓音,其對生命定義的思考,與對生命儀式——死亡與繁衍的追求。到了真人版電影,人腦機器身的 Major,所思所想皆可化為代碼,為 Dr. Ouelet 所讀取乃至刪改。04年劇場版 Innocence 里 Batou 和 Togusa 被入侵電子腦後出現的幻覺迷宮,真教人重新審視自我,生怕自己其實就是一具缸中之腦。未來人類究竟有多大程度與資訊網路結合?具備自主意識的資訊體如何刷新「人類」的定義?95版攻殼表面上展示了人類分化成 Cyborg 的方向,深層上其實更進一步指出了人類與資訊耦合的分化方向。Cyborg 側重於肢體和器官的差異,而資訊海洋中的生命體就更需要觸及對靈魂,也即 Ghost 的選擇:我的電子腦是否需要接入網路?在網路中享有多少隱私權限?我的記憶是否接受代碼化?記憶是否允許刪改及植入?是否希望脫離肉身,徹底成為一段程序?是否要解除對繁衍和死亡的限制,自由地安排自我複製和自我終結?這裡的每一個選擇節點,都意味著人類存在形態上的分化。

與機械耦合,與資訊耦合,人的分化,也即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an,是攻殼未來的第一條趨勢。

1947年,艾瑞克h Fromm 對20世紀國內和國際商業現象伴隨而來的「市場」取向作出了觀察評論:他描述了一類人的出現,他們將自己和他人體驗為商品,把自己當成擁有優越的吸引力、名聲和資源的產品來「包裝自己」或「出售自己」,從而尋求自尊。這則描述非常精準地預言了當今所謂「網紅經濟」的出現,也很好地描述了攻殼未來中,隨著人類自我改造程度加深與社會組織結構日趨複雜化,伴隨而來的人的物化現象。

95版攻殼機動隊中,公安九課是最早一批進行義體化改造的人類,也是最早面臨物化困擾的人群。九課中的人,除卻 Togusa 和課長,每一個人都經過了 Megatech 公司的改造,並接受其定期維護,如果選擇了辭職,便要歸還義體和需保密的記憶。「我們可沒有把 Ghost 賣給九課啊!」Batou 說得固然沒錯,然而由於他們改造程度之深,已然模糊了身體與心靈上私有與公有區域的界限,所謂「歸還」,不啻是一場「格式化」,一種殺死之後的閹割版復生。「正如要有林林總總的部份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人,而其中每一部份都要有千差萬別,才得以構成迥然不同之人:異於他人的面容,下意識裡的聲調,夢醒時所見的手掌,兒時的記憶,未來的命運,以及我的電子腦所觸及的資訊海洋……所有的這一切孕育了我。」誠如 Motoko 所言,一切私有或公有的身與心,皆是構成現下這個「我」所不可或缺的部份。如若政府依舊套用20至21世紀初期社會運作的方式來對人的自身與公共屬性作二元切割,無疑是不合理的,是一種集體對個體的入侵。

這種入侵在真人版電影中有了非常明確的表達:Hanka 公司的 CEO Cutter 直言義體化的 Major 是「武器」。他們將同根同源的人類當做商品,製作成擁有卓越的感知力、行動力和復原力的產品來販售給政府,安插在公安九課作觀察研究,從而牟取更大的權力與利益。為使這件「武器」更具效用,他們甚至植入了一段父母死於恐襲的記憶來激勵 Major 更好地開展反恐工作——連記憶都不再是私有物,而化為來自他者的虛構,這樣被物化的生活任誰也不會欣然接受。

如果說公安九課的物化尚帶著強烈的被動色彩,那麼在攻殼系列中出現過的諸如 Dr. Willis、Haraway 這樣的主動選擇強化自身的人物,難道就能避免物化的命運了嗎?事實上,選擇任何一個方向的強化改造,都意味著對原初入類形象的否認,和對特定 Cyborg 形式的認同。然而將這種認同付諸自我改造的實踐,同時也意味著個體將永久地被捆綁在特定 Cyborg 集體之中,成為被標籤化工具化的存在。不難想像在攻殼未來的世界裡,一見到如二元樹一般的手,便可以揣測此人乃是科學家出身,再不濟也是個文員;一見到各色刀片密佈的手,則難免揣測此人乃是屠夫、伙夫一流的人物——階層屬性明明白白寫在了身上,「人靠衣裳馬靠鞍」再也無法奏效。人把自身塑造成符合職業分工的工具,便要承受這成為工具的後果。

私有域的被侵犯,公有域的工具化,人的物化,也即 Materialization of the Human,是攻殼未來的第二條趨勢。

95版攻殼末尾 Motoko 與思考戰車大戰的場景,是一處廢棄的歐式宮殿般的建築,牆面上有一套進化樹浮雕。從形形色色的魚類,過渡到進化樹頂端的人類,以人為中心的進化論持有者可能會驕傲地想,如今的人類乃是最適於生存於地球的物種,是上帝也好,是自然也罷,冥冥之中有一稱為「造物」的存在塑造了人類,使之成為超脫萬物的靈長。可是攻殼未來中人的分化讓局面複雜了起來,人們變成了不同程度上具備不同功能的 Cyborg,棲身於不同職業與階層中,並不能推選出一個完美的能代表所有 Cyborg 的存在。人與人間前所未有的疏離關係,令「不同」成為這一社會最大的「共同」。

在以 Cyborg 為主導的社會裡,人的面目逐漸變得可憎。一方面,人成為自己的造物主,從心所欲地修改自己,肌體的構造與靈魂的移植不再神秘,而化為凡夫俗子皆可享有的「小手術」,這在康德這樣仰望星空敬畏自然的哲學家眼中,是對造物者權威的挑戰,是在撕裂存在於人體上的美與和諧,是在褻瀆神最引以為傲的作品。另一方面,人又囚於自身能力的邊界,無法構造出更為優美和平的社會架構,反而通過 Cyborg 的分化與物化,加強了社會階層與職業分工對人的疏離作用,人類集體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可能性被消解,只能在技術與慾念帶來的怪圈裡維持危險的平衡。

真人版電影中隨處可見的廣告,例如「強力手套」、「快速解酒」、「語言速成」等,看似是美好的福祉,實則暴露的是人難填的欲壑。「只要是科技能夠做到的,人類就會想辦法去實現,彷彿這才是生命的核心似的。」科技倫理的防線在世人普遍的慾念迸發下宛若虛設,高科技犯罪層出不窮,令社會之板蕩更為劇烈,強者利益佔盡而無饜足之日,弱者掙扎求生而無立錐之地。

人體異變有瀆神造,社會紛亂改良無方,人的醜化,也即 Uglification of the Human,是攻殼未來的第三條趨勢。

攻殼世界的未來想像,有著從 Differentiation,到 Materialization,再到 Uglification 的三重層次,一重比一重令人悲傷、憂慮而又沮喪。所有這些異變,都指向人的異化,也即 Alienation of the Human,從個體到集體,從微觀生活到宏觀社會,剝除人的德性,撕裂人的聯結,放大人的惡念,把人變成非人。

現下社會看似歌舞昇平,海晏河清,實則是危機四伏,暗礁遍佈。科技倫理的約束,資訊安全的保障,社會架構的最佳化,都是靠著無數人的才智心血才得以維繫,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攻殼世界演繹的未來圖景,以誇張化的形式前瞻性地揭露出我們即將面對的諸多矛盾挑戰。而現實世界的改良,並不能如虛構作品般,總是仰賴英雄人物百分百成功的力挽狂瀾。

不妨以攻殼世界的解讀為契機,來探討一下當下人類面臨的異變之前兆:人工智慧在棋類競賽中戰勝人類,人獸嵌合體胚胎在某些秘密實驗室被製造,網紅經濟中人對自身的物化傾向,原子化社會中人淪為工具的趨勢……如若我們能對這些議題有著充分的討論和策略的推演,讓未來的我們免於由人變為非人的厄運,那便不枉費這暗黑無涯的攻殼未來被創作和傳播的苦心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