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7,392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楊健強

2017-05-20 09:43:51

並非完美,但已足夠感動


現在是2017年5月19日23點12分,我在手機螢幕前敲出了這篇文章。就在一個小時十二分鐘前,我在電影院看完了《摔跤吧!爸爸》。(容我用王家衛的方式開個頭,咳咳,下面進入正題)

我可能是朋友圈裡最晚去電影院看這部片的人,好在我的朋友們都沒有跟我劇透,在此真是感激不盡了。

和我上一部看的印度電影《我的個神啊!》一樣,《摔跤吧!爸爸》有著與它糟糕的翻譯片名極不相符的優秀劇情,近三個小時的片長全程無尿點,讓人感覺不到一絲的漫長。除了阿米爾汗這種印度國寶級演員,剩下的主演們演技也是全程在線的,絕不會讓人在觀看時有一秒鐘齣戲的體驗(話說那個演吉塔表哥的哥們,你真的不是凱里歐文失散多年的親兄弟嗎)。

緊湊連貫的劇情,演員全程在線的演技,感人至深的台詞,富有印度特色的配樂,即使在首尾呼應這種細節方面也堪稱教科書級。(爸爸在第一次給女兒們講摔跤規則時提到的得五分動作:「得五分很難,但並非不可能。你需要將對手的腰抱住,然後從你的身體前,划過一道弧線,整個摔過去!(學名德式拱橋摔)」在最後的比賽中,吉塔就是用這一招完成絕殺,反敗為勝。)《摔跤吧!爸爸》無論從什麼方面講,都配得上豆瓣9.2的評分。

然而這部片也並非沒有缺點。縱觀整個影片,在看之前最讓我抱有期待的劇情並非吉塔贏得印度第一枚女子摔跤金牌的榮耀時刻,也不是她回歸自我,打破自己的一輪游魔咒。而是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吉塔贏得了全國大賽的冠軍,要前往國家體育學院繼續深造的時候。

為什麼我對這段劇情抱有期待呢?因為在這之前,吉塔一直接受的是父親的「古典式訓練」,而在這之後,她將開始接觸更為現代化的訓練。父親與教練,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觀念,兩個不同的時代的碰撞。而當吉塔的新教練說出那句:「你們要忘掉你們曾是冠軍,忘掉從前學過的那些,學習我教給你們的新東西。」以及看到她開始留長髮,注重穿著打扮和享受業餘生活,教練也並沒有像她父親一樣大發雷霆時,我更是充滿了期望,然而接下來的轉折卻讓我大失所望——吉塔在新教練那裡學到的東西,竟然沒有一點用武之地,完全被對手吊打,後來她在父親的指點下,才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對手的,最終拿到了金牌。

雖說父親曾是全國冠軍,但畢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摔跤運動的理念也在不斷革新,就算你曾經是全國冠軍,就算這幾十年里你一直關注著摔跤運動,就算是你培養出了吉塔你對她很了解,但國家隊的教練沒理由比你差吧?這就好比禪師11年退退休後仍然在NBA工作(現紐約尼克斯總裁),但你真讓他回來當教練,那恐怕現在他真的比不上曾經勝率戰績都不如他但一直在教練崗位上工作著的波波維奇(禪師雖然不是主教練,但他在尼克斯的戰術問題上卻仍然大肆干涉,堅持讓尼克斯打三角進攻,然而幾個賽季無緣季後賽已經證明這並不是一個適合球隊現狀的戰術)。

當然,我理解劇情這麼安排,主要是為了諷刺印度政府體育部門的腐敗無能,但這個諷刺說實話有些蹩腳。如果劇情這樣安排,會不會更好一些呢——吉塔來到國家體育學院,學習到了更為先進科學的訓練方法,但她同時也沒是否有定父親教給她的那些技巧,她回到家鄉,向父親展示了自己學到的新方法,父親並不認同,固執的認為這些都是奇技淫巧,父女間產生了隔閡與矛盾。但吉塔最終博採眾長,對父親教她的古典技巧和從教練那裡學到的新技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開創出了自己的摔跤戰術(就像李小龍以詠春拳為基礎,吸取各個流派武術的精髓,創造了截拳道),並憑著這套技巧取得了勝利,向父親證明了自己,最後一戰父親悄悄來到現場,默默地看著她為她加油,滿眼都是幾十年前自己當年拿下全國冠軍時的樣子。

影片末尾吉塔回憶小時候父親看著落入水中的她時說的那段話:「我無法每次都在你身邊,我只能教你技巧。」父親即使能力再強,再能幫吉塔出謀劃策,但他也有老的那一天,也有落伍的那一天,這與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一樣,都是人生的常態。吉塔後面的職業生涯能否繼續輝煌,最終還是要靠她自己去打拼去創造。正如龍應台的《目送》裡寫的那樣:「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而對她的父親來說,也許能安心地坐下來目送她漸行漸遠但愈發強大的背影,然後祝她一切順利,相信她一定能更加成功,這便是最好的結局了吧。

至於有人提到這個片三觀有問題,父親為了自己的金牌夢強迫兩個孩子練摔跤。對這個看法,我覺得影片已經在劇情中做出了最好的回覆——吉塔和巴比塔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她們向大家抱怨自己的父親,抱怨他剝奪了他們的童年,而她們的朋友卻說:「我倒是羨慕你們有這樣一個父親,起碼他把你們看做他的孩子,是為了讓你們能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我一樣,十四歲就嫁做人婦,與鍋碗瓢盆為生,這就是我的人生。」

在印度這樣一個重男輕女思想比中國還要嚴重的多的國家,父親的做法固然有他的侷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頂住了來自妻子,親人,朋友等社會各界的壓力,讓兩個女兒避免了一眼望到頭的生活,給了她們改變自己人生的能力,在我看來,這是父愛最好的方式。這也是我認為,全片真正讓我感動的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