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21 00:30:12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摔跤吧,爸爸》影片觀後感
今天想推薦給大家的是豆瓣影評刷到9.2分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也藉此談談權利覺醒和權力覺醒。 影片講述了一位曾經的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和國家因素放棄了摔跤,他希望有一天他的兒子可以承襲他的夢想並代替他去實現它,贏得奧運金牌。但天不湊巧,上天卻偏偏給了他四個女兒,本以為摔跤夢想就此破滅的辛格意外在一次兩個女兒和鄰家男孩的打架過程中發現了兩位女兒的天賦,他覺得兩個天生就是摔跤的料的女兒的天賦不應該被浪費,於是他與妻子約定給他一年的時間去培養女兒,他以摔跤手的標準去要求他的女兒,換掉裙子,剪掉長髮,整個家庭都為之努力,後來經歷了重重困難之後。吉塔終於贏得了奧運金牌,也為千千萬萬的印度女性提供了生活的新選擇和新可能。正如比賽前父親所說的,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你的金牌不僅屬於你,它將屬於整個印度。 自該影片一上映,輿論便呈現極其分化的兩邊倒的架勢,一邊是好評如潮而另一邊則是罵聲鼎沸。我便帶著這樣的疑惑走進了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辛格身上是千千萬萬的父親的縮影 從小到大,父親這個詞就作為一種明顯區分有別於母親。他代表著嚴厲,寡言,默默付出卻不善言表的愛。所以我們常說父愛厚重,常用山海形容。和母愛相比,父愛也許少了些細心體貼卻絕不缺愛意和溫情,因為那便是父親的方式。片中印度著名演員阿米爾汗在影片中飾演的辛格就屬於這樣的父親。 他有自己的夢想,所以在他發掘女兒身上的摔跤天賦的時候他便不遺餘力的培養女兒;他有父權的權威,所以他不顧女兒的苦苦哀求要求他們早上五點起床,剪掉她們心愛的長髮;可他也會猶豫心疼,在夜晚兩個女兒睡著後他悄悄地來到女兒的屋子給她們按摩腳踝,這就是父親。也許父權總帶著點神聖不可侵犯的「暴君」影子可這並不妨礙父愛柔情滿懷。 父權和父愛在這個人身上矛盾著,卻也因為密不可分才使得這個人物有血有肉起來。他不完美,但他真實。 也正因為與於此,很多人批判這部電影是父權的權力覺醒,是男權主義的產物,是父親對女兒的「精神閹割」。而我覺得那恰是教育的力量。兩個女兒小時候時並不喜歡摔跤,父親為了自己的夢想給他們選擇了摔跤這條路並近乎嚴苛的要求她們練習,很多人藉此大作文章,批評父親強權主義,不近人情,父權主義大過天,但我想說的是,首先,每個人大概都經歷過這麼一個懵懂時期,父母會把我們送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習。這跟辛格是一樣的,我們的童年也大都有著被父母逼迫學習各種技能的影子,也許我們不如吉塔,最後也沒能成為一個鋼琴家或是舞蹈家,但我們還記得那麼一兩首曲子,指尖跳躍流瀉一首喜歡的歌手的伴奏,亦或是很多時候學習疲乏時仍能記起挺直腰板,微翹下巴。那都是曾經我們撒嬌打滾不想去的興趣班留在我們身上的印記。 但這對於吉塔和芭比塔有著更深刻的意義。影片中這樣的一個片段讓人記憶難忘,當兩個女兒開始練習摔跤的時候母親不無擔心的說「將來誰還敢娶我們的女兒?」而父親則堅定地回答道:「我把他們培養的出色,將來他們就可以選擇自己的伴侶」。在印度這是很多女孩想都不敢想的夢,而辛格是時代的先行者。 「不看社會背景就評價三觀就是耍流氓」 「不看社會背景就評價三觀就是耍流氓」在為《摔跤吧,爸爸》正名的路上很多人這麼說。影片的文化背景發生在印度,印度是怎樣的一個國家呢?印度的種姓制,童婚制,女性地位低下,是印度人民自己都承認的社會痼疾。這是基礎事實,是無論怎樣解讀都無法屏蔽的真實存在。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拍出了《摔跤吧,爸爸》。 就像影片中吉塔和芭比塔的那個14歲就要結婚的閨蜜,在人們盛大的慶祝和灌耳的喧囂時從來沒有人去問過這個即將成為新娘的女孩本身是否願意。 當十四歲的新娘淚水漣漣地說:「我情願有這樣的父親,起碼可以讓我做其他的事情。」時。她的眼淚和羨慕無疑給了吉塔和芭比塔內心的重重一擊。自此,權利意識才真正覺醒,女孩子們開始積極主動地訓練,去跑步,去適應她們之前「受夠了」的生活,去跟父親達成了和解。 和解和衝突永遠是青春中我們與父母相處不變的模式 這是女孩子們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覺醒的後果是和解,但第二次,卻並沒有這般容易。 權利意識的第二次覺醒出現在大女兒吉塔贏得全國冠軍進入國家體育學院開始,這時的吉塔第一次走出她的小鄉村接觸了外面的世界,她成長了有了新生活和新朋友,教練的訓練方式相對輕鬆,她也被摔跤之外物慾橫流的世界蒙蔽了雙眼,自此她開始只相信教練不相信父親,電影中父親被撂倒的那一幕砰的一聲,頗有些心酸。 但吉塔學到的新技巧並沒能幫她取勝,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陷入了首場淘汰的夢魘,在她崩潰的那一刻,是妹妹拯救了她,芭比塔說:「去和爸爸談談吧,無論怎樣,他永遠是我們的爸爸。」當辛格在電話裡聽到女兒的哭泣的時候,他坐不住了,從老家趕赴而來,為女兒熬湯,反覆看VCR分析女兒失敗的原因。卑微的請求學校領導給女兒機會,稱呼自己為「一個剝奪女兒童年的可怕父親」。 先破後立,並非權力覺醒而是權利覺醒 「如果你明天贏了,勝利不僅屬於你,勝利還屬於數千萬個被認為不及男生的女孩,屬於那些被禁錮在家務,相夫教子的女孩,你的對手不僅是那個澳洲選手,還有那些歧視女性的人,你的勝利還屬於千千萬萬被誤解,被歧視的女孩。」 這是影片中最後一戰前吉塔請教戰術時爸爸對他說的話,相比於完成爸爸的夢想的說法,為女性爭取更多合法權利似乎在這裡更應為視為吉塔必須取得勝利的原因。 而在影片中的那關鍵一仗,導演巧妙設計了爸爸被關進了倉庫,沒有出現,吉塔完完全全憑藉自己的力量取得了勝利,拿到了世界冠軍。 倉庫裡的父親聽到窗戶外的印度國歌響起,他激動地久久不能釋懷,賽場上,吉塔把獎牌遞給父親,父親反覆端詳摩挲後又交還給了吉塔。這一次,女性權利意識完全覺醒,吉塔也為更多的印度女性點亮了微薄亮光。 謝謝你教會我什麼是頂天立地。 謝謝你拉著我的手又最終選擇放手。 謝謝你告訴我什麼是獨立女性。 權利覺醒和權力覺醒的紛爭已不必再做商討,吉塔的成功已是最好答案,在印度重男輕女的現實背景中,每前進一步都是步履維艱的禹禹獨行。於是不得不血淋淋的撕破真相,才能破舊立新,追求一個新的意識覺醒以及社會變革,這就是《摔跤吧,爸爸》的最大意義。
最後順便說:我愛你啊,貓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