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0,475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怪

2017-05-21 07:38:21

你真的做好評價一部電影的準備了嗎?這幾年豆瓣上的影評越來越業餘了


最近因為《摔跤吧!爸爸》,網路上引起激烈討論。 我之前已經寫過一篇相關的影評,但我逛了逛豆瓣才發現,似乎大家的討論有錯位,語境完全不同,有一些常識首先要達成共識,不然這事沒法聊。 這片倒真沒有那麼差,但認真的說,劇作存在明顯問題。 我是堅決反對那些維護此片的觀點的,這些觀點主要說的是兩方面: 一,要考慮印度的社會現狀,女兒不練摔跤就要被嫁給不認識的人,既然有天賦,為什麼不練?父親讓女兒練摔跤並不是在害女兒,是在幫女兒。 二,是女兒在接觸摔跤一年後,主動要求繼續比賽的,說明她不是被強迫的。即使得不了冠軍,女兒也不會怪父親。 這些觀點單獨說都沒錯,影片也的確是這麼表現的。 但第一個觀點,忽略了一個事實:我們這部電影在前5分鐘就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父親的初衷並不是為了讓女兒擺脫傳統婚姻,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只是因為沒有兒子,才碰巧選擇了女兒。這一點在影片中被交代的明明白白。 再說第二個觀點。無論之後女兒是否會愛上摔跤,在父親逼迫女兒練習摔跤的這一刻,父女之間的尊重就已經消失了,這個反現代的價值觀已經埋下了。從劇作上講,電影除了現有的情節,還應該通過另外的劇情或橋段來扭轉修復這個落後的價值觀,這是必要任務。 不能因為女兒的摔跤事業順風順水,就對開篇父親「子承父業」的初衷閉口不提,不了了之。否則,女兒的金牌一旦坐實,「子女完成父母理想」這樣違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不就顯得人畜無害了嗎?反正最後結果不是也挺好嗎?這就會導致人們更願意相信:強迫子女一下也沒那麼糟糕嘛,畢竟父母吃的鹽比子女吃的飯還多,孩子早晚會明白父母,父親驕傲,女兒成功,多麼完美。特別是在中國,「我強迫一下子女,也是為他好,萬一成功了呢?」這種觀念不在少數,對這樣的群體,影片只會更加堅定他們這種違背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 不管是印度,還是任何國家,作為某個家庭的個例,你大可以強迫兒女,可以認定自己是為他們好,不管兒女有沒有成功,只要兒女不怪你,你想怎麼樣都行,沒有問題,這是每個家庭的選擇。但你拍成了電影,當成商品在全球發行,這就有問題了,你就要對你的影響負責了。 這才是我要強調的,也是非小眾電影必須注意的問題。你如何避免讓觀眾混淆電影主題,不產生有偏差的價值觀,避免資訊誤導,這些是身為商業電影的責任,即便是娛樂性很強的電影,也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要知道,這是一部全球公映的電影,我希望有興趣評價電影的朋友都能了解這意味著什麼。電影是目前人類歷史上最具傳播性的媒介,史達林和希特勒那麼懼怕電影又那麼看重它的力量,這足夠說明它具有多麼強的煽動性。所以無論是偏重藝術探索的電影,或是強娛樂性的商業電影,都是被賦予了社會責任的,這其中尤屬商業電影的責任最大,因為它的受眾最廣。對電影這一藝術形式的屬性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才能嚴肅的討論一部電影。有人總把「不要太苛刻」掛在嘴邊,閒扯時可以,但如果決定讓自己的觀點承擔起社會責任,這種話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我們怎麼能不苛刻呢?就像嬰幼兒玩具生產商不能因為生產玩具用的材料無毒無害就放心投入市場,還需要考慮到有沒有一些不合理的設計會誤導兒童受到傷害,例如鋒利的造型,或容易誤食的零部件,如果產品有風險,那就要仔細權衡或者標註警告。這些權衡和警告,就類似於電影的劇本打磨和分級制度,沒有了這些,就很難成為好產品。而看重嬰兒健康的媽媽和我這樣重視電影社會價值的觀眾,則會認為這樣的產品根本不合格。 《摔爸》的劇作的問題在於,用成功奪冠皆大歡喜的劇情設定來逃避正視父親的錯誤初衷。如果改為:女兒受傷退出摔跤運動,父親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與女兒和解;或者改為:父親是個沒有摔跤夢的普通人,只是無意間發現了女兒的天賦,最後助力女兒拿到冠軍,這兩種方式,價值觀都會安全一些,但顯然這樣無法展現「女子也能奪冠」的主題意圖,也不符合真實存在的原型事件。 實際上,即使在不改變電影大框架的基礎上,也可以做一些微調,來填補劇本問題。比如,父親最初就與女兒心平氣和的溝通交流,或是父親之後選擇了正視自己的問題,劇作上都會完滿許多。而這部電影選擇了對父權過於強勢的問題視而不見,通過女兒喜歡上了摔跤,以最終圓滿奪冠作為電影結尾,父親「希望子承父業」的初衷竟然一筆購銷了,甚至在電影后半段和高潮,父親仍然說出了「我的夢想還沒實現」、「你是我的驕傲」這樣的話。這難道不是無意間抬高了父權嗎?顯然,父親的意志貫穿了整部電影。哪怕父親最後說:「你成就了你自己」,父權的感覺也會弱花一些,但顯然很多觀眾更喜歡「你是我驕傲」這樣的話,這有助於觀眾的情緒爆發,也更符合東方人的感情方式和傳統觀念。 顯然這部電影的構思不夠謹慎精密,這好像是東方導演在世界舞台上的通病,他們往往被質疑的不是技術,而是價值核心的顧此失彼。 在這方面,不得不稱讚一下李安,他很少失手,拿他的電影《色戒》舉例,主角王佳芝作為一個間諜,在刺殺日偽特務頭子的任務中,愛上了特務頭子,最終被殺。這樣的故事明顯是消解了正義與邪惡,質疑了忠誠、堅毅、信仰。但這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這些問題,李安重點刻畫了王佳芝學生時代的稚嫩和無知,又通過一些細節暗示了王佳芝是趕鴨子上架逼不得已從事了這份間諜工作,這樣一個楚楚動人的幼稚學生怎麼不讓人同情呢?那麼最後的叛變也就是她個人的悲劇了,避免了褻瀆戰爭年代中人類的那些崇高品質。雖然此片在上映後仍然有負面評價,但在技巧上,李安已經最大程度的規避了故事留給觀眾的陷阱。 李安說過:感覺自己拍這部電影彷彿一段累世的孽障,常感到拍不下去。 為什麼拍一部電影這麼如履薄冰,因為他知道,無數眼睛都在盯著他。作為一部電影,有什麼樣的責任和限制,他清清楚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