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是誰,我都愛你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最開始看之前並不是抱很大希望,對印度印象不好,以致於對印度電影都不抱希望,也是我這種絕對的人慣有的思維方式,總是先入為主,不夠客觀。
像電影中那樣破舊的生活,總讓我想起小時候跟小夥伴瘋跑抓沙子泥巴扮家家酒的日子,又會讓我想到去年在東南亞國家旅行的那種「哪哪都不太乾淨」的超差印象,不過電影還是有動人之處的,印象很深的是兩處。
一
大女兒吉塔在拿到了全國摔跤冠軍後,到國家體育學院進修讀書的變化,女兒一步步長成,變得引人注目,同樣也失去了本心,迷失在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中,也漸漸不再對那個逐漸老去的父親抱以尊重和崇敬。這是電影一貫的套路,也是人性必經的路程,年輕的人們,尤其是涉世未深,從小艱苦的孩子,在第一次見到花花世界的時候,沒有幾個許三多能夠堅持本心,青春期的靈魂渴望不同於從前的嘗試,而父親的年邁又恰恰給了不怕虎的牛犢翻身的機會,當小姑娘第一次把爸爸摔在地上動彈不得,頭也不回的離開家的時候,大概真的以為自己已經得到了世界;可是在世界級大賽中一次又一次被對手摔在地上難以起身的時候,她的信心也就這樣一點一點逝去。
可是還好,她還有爸爸,那個從小便無比嚴厲,吝惜一句讚賞的爸爸。縱使她在世界級大賽中從未勝利,可他的爸爸始終堅信她能夠拿到世界冠軍。
當女兒終於幡然醒悟,打電話回去祈求爸爸的原諒;當爸爸心情複雜,猶豫著接聽女兒的電話,聽到女兒的道歉和哭泣,淚流滿面的時候。我也終於落淚。
芭比塔的話很動人,「可他畢竟是爸爸啊」,是啊,年輕的我們都曾犯錯,在外獨自闖蕩的時候碰壁,面對從小嚴厲的父母,甚至不敢說出自己的錯誤,以為自己永遠都不會被原諒。可是回家面對兩鬢逐漸花白的雙親,卻發現不論是責罵還是擁抱,始終站在你身邊的還是他們,不論有沒有聽過那句我愛你,他們都愛著孩子,不論你是站在領獎台上的風光無限,還是蝸居在破舊小屋的落魄,他們都愛著,牽掛著。
這就是父母。
幾位主演的演繹都很精湛,爸爸接到女兒痛哭的電話淚流滿面,天不亮便收拾行囊趕赴女兒身邊,背著大包的肥胖身軀讓人回想起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許當我們這些一心渴望外面的世界的年輕人能夠體會到父母真的老去,能夠看到他們那些不善言辭的背後一顆無比純淨的愛的時候,我們才真正長大了。
而他的一片愛女之心卻成了導致女兒瀕臨被退學的境地,他再一次流淚,他激動地拿出自己珍藏的女兒從小到大贏得的榮譽,每一份獎金,新聞報導,他都細細珍藏,他從未給過女兒一句誇讚,縱使會心的微笑,可這珍藏的何嘗不是他對女兒的自豪,和對自己的期待。明明是他一手將兩個女兒訓練到出類拔萃,卻不得不為了女兒低頭懇求,「她們最大的錯誤便是有我這樣一個瘋狂的父親」,這話多麼心酸。我不知道該如何描述這段,其實我始終有覺得他是自私的父親,為了自己的夢想剝奪了女兒們的人生,可當他這樣懇切的請求的時候,卻突然讓人能體會到一些生不逢時,本能夠拿到冠軍實現人生理想的人被現實和時運不濟一次次打敗,而終於能有一線希望時,緊緊握住那唯一的救命稻草的急切和渴望。
二
作為一個愛國小粉紅,每每看到這種愛國電影都無比激動,熱淚盈眶ORZ。這部影片貫穿全劇的愛國情結也是讓人動容的一點。
以往對東南亞國家總是覺得很懶散,沒什麼鬥志,生活貧窮但安逸,不為此焦慮,而印度由於寶萊塢電影的載歌載舞的喜劇風格,總是讓人覺得印度就是這樣一個「一言不合就跳舞」的苦中作樂風格。縱使貧窮,縱使社會治安混亂,縱使環境惡劣,只要有音樂便能及時行樂,不想其他。
而這部影片的主人公執著地想要為國爭光的正經,讓我對印度人民突然有了不同以往的認識。這種為國爭光的執念,又或者是他這種實現人生理想的渴望,是主人公的原動力,也是左右他的女兒們人生走向的關鍵。
且不論出發點是什麼,每一個運動員,不論站在奧運賽場的佼佼者,拿到世界冠軍被世人銘記,還是終其一生都名聲不大的普通運動員,他們所經歷的,都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艱難,他們能夠取得怎樣的成就,都值得尊重。能夠為國而戰或許不是每個運動員最期待的,但在世界級大賽中嶄露頭角,獲得世界的認可,必定是每一個競技體育人最大的夢想了。
當自己國家的國歌終於在會場響起,當所有人都為你起立鼓掌,當自己終於能夠看到一絲絲振興自己國家弱項運動的希望的時候,那種驕傲,好像曾經經歷的所有磨礪和淚水都不值一提,一生能有一次這樣的時刻,便不算白活。
或許這樣說來有點蒼白,舉個例子來說的話,幾時我們也能拍一部中國男足因為某個強大的運動員而走向世界,拿到世界盃冠軍的電影,大概就能夠理解這部電影愛國元素的動人之處了。
三
電影牽強部份也有,大概是與印度男尊女卑的社會環境以及嚴苛的宗教環境有關,故事的出發點總有點強行洗白的感覺。
婚禮中那個14歲就嫁人的姑娘一臉不情願,充滿著被強迫的無可奈何,在那樣的社會環境中,女人是最沒有地位的「東西」,甚至有時不如牲畜,從小便是要安份守己地做家務,等待嫁人後減輕家中經濟負擔,成為另一個男人的附庸,沒有自我,更別提夢想。但是姑娘說至少吉塔姐妹的爸爸拿她們當人,為了她們反抗整個世界。這裡就牽強了,首先是爸爸自己因為現實的種種原因不能夠拿到世界冠軍,為國爭光,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因而將這樣的夢想強加給女兒們,縱使女兒們有這個的天分,從一開始練習體能,學習摔跤的確是為了爸爸而非自願。這裡看來,被爸爸逼著嫁人和被爸爸逼著練習摔跤從本質上來說並沒有區別,都是被逼迫從事了自己不願意從事的事,當然,從有機會能有一技之長和只能繼續成為附庸的角度來講,這種「逼迫」顯然更走心一些,但要說這就能體現爸爸是為了她們好真的有點牽強了。
因而,由此而來的「為了她們反抗世界」更是無從說起了,爸爸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才逼迫女兒練摔跤的,不論更換著裝、剪掉頭髮,還是跟男孩子一起在泥沙裡打滾摔跤,這些所有不為印度社會所接受的行徑都是為了爸爸自己的夢想。如果是女兒自己一心想要學習摔跤,爸爸為此不顧世人眼光鼎力支持,那才是為了女兒反抗世界。在故事開篇,爸爸的確沒有把女兒們當作生育、換錢機器,但是把她們當作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這不能證明他們不愛子女,只是這種愛,風險太大,當然,回報也高。
所以,假如女兒們沒有成功呢?
另一個讓我覺得無比x疼的部份就是吃瓜群眾們的表現。人好像總是這樣,作為鄰里鄉親,吉塔姐妹在訓練之初所遭受的奚落和嘲笑便是來源於他們,這大概是姐妹倆心靈創傷的最嚴重的部份,而在成功後,圍上來報以艷羨的眼光和掌聲的也是他們。吉塔姐妹作為當時社會的「異端」,違背宗教和社會習俗穿著不當、剪去長髮,甚至和男孩子滾在一起摔跤,是人人茶餘飯後的消遣,假如她們最終沒有取得成就,這樣的消遣會永遠存在,甚至流傳下去,成為她們一生都難以脫去的惡名。還好,她們成功了,可那些曾經恥笑她們的人,又怎能有臉輕易地回身讚嘆和追捧,是否欠她們一個誠摯的道歉呢?
也許人性便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人人都怕做「異端」,為什麼人人都渴望成功。而那些沒事就東家長西家短的碌碌眾生,也只能做一個茶餘飯後剔牙說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