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Dangal

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8.3 / 217,392人    161分鐘

導演: 涅提帝瓦里
編劇: Piyush Gupta Shreyas Jain Nikhil Mehrotra
演員: 阿米爾罕 沙克希坦沃 法蒂娜薩納謝赫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uey

2017-05-22 04:21:17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談「女性解放」的電影嗎?


今天終於刷了這部「零差評」電影——《摔跤吧爸爸》

觀影前聽聞這部電影講了啥「女性解放」和「父權」。只看過寥寥幾部印度電影,又不了解印度女性所處的社會環境,更好奇「區別於歐美影視文化邏輯的印度主流電影將如何闡述印度女性的生存環境」的我,走進電影院,想看看這位致力於通過電影作品揭露社會問題的「印度國寶」阿米爾汗,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這麼戳觀眾的心。

捧著沒吃完的爆米花桶從影院出來,不禁感嘆了一句,阿米爾汗算不上「太會講故事」,但至少真的「太會拍電影」了!

一句話概括故事線,就是「一位渴望為國家摔跤事業在國際上獲得一枚金牌的前摔跤運動員爸爸,如何把夢想寄託在自己兩位女兒身上並一路鞭策她們前行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為什麼說「會拍」?從技巧上說,電影邏輯清晰、節奏拿捏恰到好處,也秉承了印度電影「故事可以簡單,歌舞不能偷懶」的一貫風格——音樂對故事情節,對觀眾體驗的掌控力極高,最值得稱讚的是它專注表現的那些動作和表情細節很到位。

在內容上,不得不說這是一部「為觀眾而生」的電影。簡單筆直的單線敘事,不繞彎、不費腦、不做作。直,特別直,一條路走到黑!讓那些習慣大場面大製作的廣大電影觀眾買單,靠的就是那股純真勁兒——故事可以簡單粗暴,三觀必須純正峰直。

作品不是封閉的,這部電影給觀眾敞開的大門非常寬敞,在精心設計好的節奏之下,所有人都很容易在緊張的畫面、走心的對話、扣人心弦的音樂中「進入」電影,成為坐在摔跤館觀眾席上的一員,和其他觀眾一起搖臂吶喊。

正因為如此簡單的邏輯和精細的技巧,觀眾成了「被填鴨」的存在,觀影時要做的,就是順著走下去就是了,偶爾像我一樣在情節緊張時由於太過投入而忘了手中的爆米花......

以上這些滿足了一些受眾,但口味挑剔,有著強烈價值觀取向的那部份人,可不是那麼好打發的。所以,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它在講一個「女性解放」的故事。

「我多麼羨慕可以像你們一樣,不用14歲就開始相夫教子」

這種「為大眾說書」的電影,一般有一個核心價值觀,如很多觀眾反饋所說,這部電影將「女孩也能頂半邊天」這個話題丟到觀眾眼前。

爸爸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不顧女兒的反抗、妻子的擔憂、周圍人的質疑,毅然決然逼著兩個女兒走上摔跤的道路,並通過另一位和倆女幾年紀相仿卻如大部份印度農村女人一樣14歲就在不知道丈夫是誰的情況下結婚的女孩之口,告訴女兒和觀眾——「她們現在的'不由自主',是為了將來能夠主宰自己的人生」。

而整部電影,給足了這條路以神聖的儀式感,脫下的長裙、掉落地上的長髮、每天跑步時的淋淋汗水...... 每個這樣的畫面,都伴隨著慢鏡頭或細節拍攝出現,因此,掉落地上的長髮「擲地有聲」,女孩從最初走上街的含羞害怕到站上摔跤場的昂首闊步,都似乎在宣告著「向傳統女性的告別」。有意思的是,「告別」的手段,就是用「抹去」那些社會賦予女性的一切「外在特徵」(長裙、長髮、指甲油......)來實現的。(這讓我想到60年代中國的「鐵娘子」,那會兒關於女性解放的話語體系也是如此)

印象很深的畫面是朋友婚禮那天,倆姑娘逃掉訓練,媽媽給她倆化妝時含著眼淚說「你們終於有女孩的樣子了」....... 「女孩樣」(傳統女性的「女孩樣」),就是這部電影所指控的對象。所以,講述大女兒Geeta進入國家體育學校後的「墮落」,導演就是安排她留長髮、塗指甲這樣的情節來完成指控的。

有意思的還有,整部劇由她們的哥哥作為第一人稱來敘述,這位哥哥也是在淚點滿滿的電影中,承包了幾乎全劇笑點的角色。阿米爾汗讓他和女兒們一起訓練,不斷用弱化這一男性角色(有點兒傻、有點兒色,沒有力量)的做法來強化具有「進步性」的女兒們。

在告別那些「傳統女性特徵」後,爸爸和女兒懷揣著「實現夢想,改變女性命運」的決心,克服來自自身(對傳統女性身份的留戀,如為了打扮玩耍逃掉訓練)和外界(社會給予女性資源的缺乏,如邦體育局拒絕資助爸爸申請的想要給女兒買訓練墊的資金)的一切艱難險阻在這條上一路奔跑,最終在大英國協運動會上贏得金牌,這場勝利對於電影塑造的價值觀的意義,便是贏得了「屬於女性的光榮和解放」。

而這一「女性解放」,是屬於女性自己的嗎?

回到電影開頭,我們看到,這條所謂「自由獨立」的路,從來都不是女兒們自主意識到並進行自主選擇的結果,她是為了實現「父親的夢想」,在父親的「威逼」下選擇的道路,最終奪得的金牌,在實現自身命運逆轉之餘,電影也特彆強調其對於國家的意義。

換句話說,她們的「獨立」是依靠「父權」來完成的,電影中刻畫的父親的威嚴形象,也從他在家庭掌控所有的話語權中表現出來。

當然,我也不能確定,阿米爾汗如此「父權色彩」的表現,是不是為了將「父權」本身這個命題放到螢幕上讓大家思考和討論,而進行的自我批判呢?

另外,雖然一開始的覺醒不是出於女兒自身,但電影也告訴我們,她們聽了那位結婚的朋友的一番話,意識到父親的做法,是為了自己未來能夠主宰人生後,幡然醒悟,開始不在爸爸的催促下起床,開始有了戰勝這一切不只是為了爸爸,也為了戰勝自己的命運的決心。也許她們的自主性,就是從這一刻開始的吧。

但是,又是誰規定了,女性的解放不能依靠「男性」的力量呢?

如果沒有「父親」的支持,她們會想到自己的人生還可能有其他道路嗎?尤其在女性獨立意識尚薄弱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如果沒有某些「男性」給予的「資源配置」,女性們又能走多遠呢?

也許「女性主義者們」更該關注結果,而不是一開始就和所謂「父權」劃出那麼清晰的界限。畢竟,我們就是這樣,共處一個世界。

影評歸影評。這部電影勾起了我去找資料了解極少出現在中國大眾視野中的印度女性的現狀和地位的興趣。

印度傳統小村莊和城市中的社會風俗、對女性的要求到底有多大差異?電影中對於村莊中傳統婦女毫無自主權的刻畫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

畢竟自己看過的印度電影有限,對印度這個國家男女地位的認知更有限,過去看過的兩部印度電影 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