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摔跤家族/WrestlingCompetition
導演: 涅提帝瓦里2017-05-22 06:30:21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經過朋友三番五次的推薦,我終於去電影院看了《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
上一次看印度電影,還是那部口碑超讚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同樣是阿米爾·汗主演的最新力作,同樣是結構緊湊,主題豐富,全程有淚點,有笑點,無尿點。
簡單介紹一下劇情電影中,爸爸名字叫馬哈維亞·辛格·珀尕,他是一位印度國家摔跤冠軍,但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特別希望能有一個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贏得世界級金牌。
可是,現實卻和辛格一次一次地開了玩笑,他們家接二連三的生了四個女兒,於是辛格覺得自己的夢想要打水漂了,很絕望,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女兒們的摔跤天賦,於是腦洞一開:誰說一定要男孩兒才能去摔跤,女孩也能成為出色的摔跤手。
於是,辛格便帶著大女兒吉塔,和二女兒芭比塔,開始了魔鬼式的摔跤訓練,這條路走的尤為艱難,他和女兒們受到了全村人的嘲笑,女兒們也因此不堪重負,開始選擇反抗。
直到有一天,女兒們和閨蜜聊天時,發現原來其他女孩子只能在鍋碗瓢盆中度過一生,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利,而她們的爸爸才是真心愛她們,想把她們培養成出色的摔跤手,因此她們重新燃起了鬥志。
於是劇情便順利發展,大女兒吉塔從村子裡的比賽,一路過關斬將,獲得全國的總冠軍,直到去國家體育館接受訓練,等待參加國際賽。
後來,吉塔在國家隊的訓練中,青春萌動,開始放縱,賽場上也接連敗北,而二女兒芭比塔此時也獲得了全國總冠軍,進入了國家體育館進行訓練。在與妹妹、父親進行交流後,吉塔開始把精力重新投入到摔跤上來,並在父親的幫助下,一步一步地找回狀態。
之後,在國際賽上,吉塔終於在賽場上綻放出了光芒,父親的教導,過去的記憶,不斷的在腦海中浮現,終於吉塔不負眾望,獲得了金牌。
剛看完影片開頭部份的時候,觀眾基本能夠料到,這是一個關於辛格如何實現自己的摔跤夢想的故事,後來隨著劇情的發展,電影遠比簡簡單單地追求夢想要深刻的多。我們可以看到辛格對世俗觀念的挑戰,可以看到在追夢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可以看到父女間血濃於水的親情,可以看到失敗時在迷失與徬徨中的前行,以及信念的力量,可以說是主題相當豐富了。
所以,這部電影基本可以算上是一部能讓失意者重燃鬥志,讓麻木者重拾感動的一部佳作了,強烈推薦一看~
我的一些小感悟我對印度的歷史文化不是很了解,但在這部電影裡可以看出,似乎女性就應該在鍋碗瓢盆中度過一生,而辛格給了傳統觀念表示出了蔑視,偏執地希望女兒能成為頂尖的摔跤手。
在決賽的前夕,辛格對吉塔說的話,可以說是本部電影的核心了,這段也特別令人震撼。
只要你勝利了,勝利不光屬於你,還屬於千千萬萬個被認為不如男生的女孩子,被禁錮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女孩子。如果你勝利了,打敗的不光是那個澳洲選手,更是打敗了那些認為女生不如男生的人。這裡我想跳出電影的故事框架和文化背景,開一個腦洞。電影中吉塔是拿到了金牌的,但是如果吉塔沒能在最後奪得冠軍,甚至說如果連國家隊都沒有選上,我們觀眾會不會為她感到遺憾呢?會不會痛斥辛格,毀了一個姑娘的青春?
或者說,有摔跤夢想,想要拿到獎牌的運動員在國家學院不計其數,即使說她們沒有像吉塔一樣,經歷著魔鬼般的訓練,但至少也失去了很多童年,當他們奮鬥了整個青春,卻無緣獎牌的時候,他們會感到後悔嗎,觀眾會為她們感到惋惜嗎,這種選擇的代價真的值得嗎?
其實這部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不是童年地獄式的訓練,不是賽場上的搏擊,而是當吉塔進入了國家學校,開始蓄長髮,染指甲,逛街的時候,因為我覺得,這個小姑娘的身上承受了太多太多,似乎只有這時候,她才開始擁有了真正的生活。
說實話,我真心為吉塔在體育學院獲得「自由」的那一瞬間感到祝福。
這份自由太寶貴了,按照父親的設定的道路一直生活到現在,不曾思考過自己除摔跤之外,還能做什麼,不曾享受過童年,不曾享受過愛情,生活里除了摔跤,還是摔跤……沒有自我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呢?
即使她們真的像父親所說:「她們將來可以選擇自己的伴侶」,可是已經成為摔跤機器的她們,還能夠遵循自己的自由意志作出選擇嗎?
如果我問你,剛剛過去的倫敦奧運會上,有誰拿過金牌,你一定會一時語塞,不知道該怎麼回答,而如果我問你,你知道傅園慧嗎,那你一定說:哦,洪荒少女傅園慧啊,那當然知道!
所以說,在物質充裕的時代,金牌背後的意義,對我們來說已經大大降低了,我們更渴望發展人性,尊重個體自由,活成一個實實在在的有血有肉的人。
要知道,吉塔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是一個女人,最後才是一個運動員。她在賽場上的拚搏固然可貴,但如果壓抑了自己的天性,放棄了生命中的其他可能性,豈不是得不償失了呢。
當然以上只是我由電影引發的一個小小的腦洞,電影中,吉塔第一次看到摔跤墊圖片的時候,就展開了無盡的幻想。一般電影中出現這一幕,基本都是女生見到了白馬王子才會有展開的想像,而吉塔對摔跤墊都能有如此強烈的憧憬,那我只能說:吉塔,你就是天生的摔跤手!
所以,我相信摔跤也恰好是吉塔的夢想,否則她也沒法在這條路上堅持這麼久,也因此,她的故事才能成為傳奇。
從「雕刻」到「園丁」昨天晚上的《奇葩說》節目,也討論到了,到底父母要不要給孩子定製人生,其中陳銘老師的發言,我特別的有感觸。
陳銘老師和他愛人都是武漢大學的辯論隊教練,所以他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你的女兒將來一定很能說。
於是陳銘老師意識到了一種強烈的悲劇感和宿命感,似乎女兒從出身開始就失去了選擇一個不太會說話的人生的權利,彷彿家庭教育就是父母人生觀的復刻,我們在輪迴中無法解脫。
確實,很多父母都會強制把他們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們,或者讓孩子做一些他們認為正確的東西。這裡有一個極強的無力感和無奈在,如果父母不把他們所相信的教給孩子,那還教給孩子什麼呢?
電影中的辛格也不例外,因為他有摔跤夢想,當然也希望子女能延續他的摔跤夢想。
陳銘說,傳統教育的基本理念,是雕刻模式,父母信的,仁智禮儀信儒道釋,通通教給孩子,此時教育的客體是孩子。
而近代教育和現代化教育的標誌,在於教育的客體變了,從孩子變成了環境。家庭教育開始不再雕刻,開始真正變成園丁,我們的關注點不在一束花,我們的關注點放在了空氣、土壤、養料和水份上。
我們儘可能營造環境,讓孩子在其中自由成長,在教育上第一次讓可能性成為了常態,這是教育最美的地方,而教育的死敵,就是在於給孩子設定好了一條道路。
我之所以欣賞陳銘老師的發言,是因為我對人生的基本認知就是,人生是一個可能性越來越少的過程,在年輕的時候,就要不斷的試錯,去嘗試,看看自己還能有多少可能性。
所以,我覺得在教育上,為孩子營造出一個能夠獨立思考,自由選擇的環境,才是把握住孩子人生可能性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