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弄櫻

2017-05-22 07:07:20

一篇在手慢影評偽裝下的養狗心得


  跟我的其他影評一樣,其實《一條狗的使命》也是上映不久就看完了,但是思緒一直沒有沉澱下來,心底里又很排斥去寫那種不假思索的快餐文章去迎合大眾,於是又一拖再拖。(好吧, 其實還是我懶)

  其實對於我這種剛剛養了狗的人,看《一條狗的使命》是很有益處的,能從狗的角度學習到這個物種的想法:哦,原來我家狗狗這個時候是會不高興的,怪不得會衝我叫幾聲;也能從別人家養狗的酸甜苦辣里學習到不少養狗知識,並在別人養狗的糗事上獲得一點點共情的小幸災樂禍——原來警犬也喜歡睡在主人的床上,這樣一來,想到自己的狗狗每天一大早就在枕頭邊把自己拍醒,也就沒那麼憤懣不平了。

  網上查了下數據,2015年我國的寵物狗就已經有1.5億隻,平均每十個人就擁有一隻以上的寵物狗,按照一家三口來算,平均每三個家庭里就有一個養狗。兩年過去了,這個數字相信會更高。現在我一打開淘寶,首頁的頭圖必然有一張以上是推薦寵物用品的,因為我的購買記錄已經把我出賣給了成千上萬的寵物用品商家。給狗狗看病的時候,會發現狗的醫藥費已經比給人看病還貴了這一殘酷的事實。對於一般剛開始工作的小年輕,沒穩定下來,自己還養不活的時候,還真是斷不敢養狗呀。這也讓我在每天早上小區樓下的遛狗大軍中成了異類,對於遛狗這項炫耀主人綜合實力的大比拚,我在小區大叔大媽軍團中從來沒有冒出頭過。

  「寵物」是一個很恰切的中文詞彙——寵物就是用來寵溺的。但孩子不是用來寵溺的,孩子是用來投資的,因為孩子是你生育的,你對它有撫養的義務,你對孩子也有期待,孩子將來是你財產的繼承人,孩子將來也要對你有贍養的義務。但是寵物是用來寵溺的。你對狗狗有撫養的義務,但是狗狗對你沒有贍養的義務。(除非有些人用自己的狗狗配種或者生小狗來賺錢,一般只是賺點外快,要是靠這個賺錢那是把養狗當產業了另當別論)總之,養狗和養娃有相似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狗主人一般都被叫做狗媽媽或者狗爸爸。但是養狗和養娃也有本質性的不同,那就是養狗是不要求法律和繼承意義上的回報的。

  那麼對於人類這樣一個極度工具理性和利己主義的物種,人類養狗這個行為的歷史竟也能追溯到一萬年前了。而在各種各樣的寵物中,似乎的確是養狗的比例最高——說明狗對人肯定還是有些實用性的意義的。看家護院,打擊犯罪,救人一命等等,某些極端情況下還能作為食物。(當然激進的愛狗主義者,或者用大眾媒體上的字眼——「狗鬧」們,看到這條肯定要對我發起攻擊了。其實我一直都很贊同愛狗主義者的觀點,尤其是自己養了狗以後,朝夕相處讓狗狗變得簡直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絕大多數的人捨不得吃兒子,自然也捨不得吃狗。只是這種情感可能只有養過狗的人才能理解,而狗鬧們的表達方式有些極端,讓人產生了一些誤會罷了。)

  加入養狗大軍以後,我自己也在重新思考狗鬧的行為。如果是我面對屠狗的行為,我會不會像他們那樣採取極端的手段去加以阻止呢?雖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狗畢竟是另一個物種。如果愛狗的程度超出了愛人類本身的程度,為了愛狗去加害人類,這是合宜的嗎?如果養狗只是為了一些實用主義的需求和交換,那麼人類對狗的這種超越物種的情感又是從何而來呢?

  在我自己養狗後,每次在夜空下遛狗的時間都給自己營造了不得不反觀自己內心的契機,讓我有了一些新的發現。其實對於狗,人類是一個超越性的存在。人類的話狗狗聽不懂,人類的世界他們只能有限度地參與,而他們又必須仰賴人類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所以對於人類來說,養狗是一件能夠讓人在地上暫時扮演「上帝」角色的快意之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給狗設定律法:不能在家裡大小便,不能上沙發,不能翻垃圾桶。狗狗做錯了事情可以懲罰,做對了可以獎勵。所以,飼養寵物,其實是給了人類一個在地上扮演「上帝」的機會。而狗鬧的行為,其實是這些人給了自己一個行使上帝審判角色的機會。

  但上帝對人類的愛肯定不是實用主義的,因為人類不僅沒怎麼給上帝做出回報,還沒少給上帝惹麻煩——人類這個物種是如此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以致於做一些非實用主義的事情都可能會遭到非議。至少在我在向我爸媽說起養狗這件事的時候,給的理由是治安需要:我住的小區比較亂,半年裡已經發生了三起盜竊案,幾個單身女孩住在一起,養一條狗狗會比較放心。而我的狗狗也真的很爭氣地無論門口有任何動靜都會狂叫不止——這樣一來會讓我養狗這件事看起來更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一些,也就是更符合一般情理一些。這才讓我爸媽放心,原來女兒不是精神錯亂或者頭腦發熱。

  但真實情況是,看家護院的需求肯定只是一個幌子。

  2016年12月17日,我還很清楚地記得那一天,一個陰冷昏暗的週末,距離聖誕節還有一週多的時間,我背著一把大吉他,坐了一個半小時的地鐵,從北京城的大東頭跑到大西頭去參加一個排練。而我們這個小樂隊的指揮——一個家庭主婦,卻因為家裡孩子在睡覺還沒醒,就請假不來了。剩下的幾個人像無頭蒼蠅一樣在屋裡亂撞,本來應該用電子琴的一個鍵盤手因為懶得把電子琴搬出來架好再插電,直接用了客廳的鋼琴——鋼琴的轟鳴聲充斥了整個空間,讓我這個吉他手瞬間瘖啞。排練了十分鐘後,我實在覺得這個地方沒有我繼續存在下去的必要了——我是不被需要的。一股灰色加酸澀的情緒上湧喉頭,我說了一句,你們繼續排練吧,我先走了。轉身收拾吉他出門。

  或許,這樣過激的反應,是因為那段時間我的心情總體上都是灰暗的,看到身邊的人和別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終日在各種圈子裡秀恩愛,我發現自己原來在身邊的人的生命中是如此多餘。我從排練的地方奪門而出後,腦袋裡第一個冒出的念頭不知為何居然就是去家門口附近的寵物醫院再去逛逛。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中上天的旨意,一般很少有寵物可以領養的那家寵物醫院,正好有一隻剛剛被醫治好的白色小博美,前主人因為它得了細小把它遺棄在了醫院。

  就這樣,我有了一個毛孩子。因為我渴望被需要,我渴望有人需要我來照顧,渴望有人需要我去施展我的能力——這樣才能證明我存在在世界上的價值和意義。如果沒有人類需要我,那麼動物也可以。

  反觀《一條狗的使命》中的幾個養狗人,歸根到底,他們的動機不也是出於一種對「被需要」感的需求嗎?

  C.S.路易斯在《四種愛》中分析過「需要的愛」和「被需要的愛」。他用母親和嬰兒的愛打比方。嬰兒完全沒有給予的能力,只有索取,而母親反過來是全然的給予,沒有任何索取——這樣的關係放在當代的男女愛情里是絕對行不通的,但是又不可否認的是,母親和嬰兒都彼此深愛著對方。因為嬰兒對母親是一種「需要的愛」,而母親對嬰兒是一種「被需要的愛」。母親僅僅因為被需要,就獲得了極大的喜悅和滿足。而嬰兒也因為對母親的需要和崇拜,體驗著極大的幸福。但是這種成為人父人母后才能體驗到的「被需要」的愛,至少在成為人父人母之前的大多數人身上,是缺位的。

  很多人看完《一條狗的使命》後都評論說,一條單身狗的使命,就是讓單身狗脫單。我想說,其實是因為狗激發起了人「被需要」的愛,讓這些在愛的能力方面有缺失的人慢慢地在養狗的過程中完善了自己,從而能夠更好地去愛別的人類,這才是所謂脫單的根本原因罷。

  最後,放一張我家小傢伙的照片。它很笨,不能幫我叼鞋子也就算了,還經常把家裡弄得一片狼藉。養它也很麻煩,每天添水添狗糧梳毛掏耳朵睡前擦腳腳,每週給它洗澡都會把我甩的一身水,但還得把它吹乾了才敢自己去洗澡。動不動不吃飯了不拉粑粑了還得擔驚受怕,一有大情小恙忙不迭地抱起來就往寵物醫院跑。每天出門前化妝的時候它還非得掛在我的胳臂上哈哈哈地喘氣,導致被迫手抖的我已經放棄了畫眼線這檔事。但是每天下班回家,還在門口開門時就聽到他在裡面急切的呼喊,進門後像見到救星一樣圍著我瘋狂地又跳又轉,我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而養狗的過程,似乎也本應該是一個人類在不斷給予的操練中,逐漸成聖的過程。從假裝是上帝,到越來越具備上帝的品格,最後達到「在地如同在天」。

  或許這才是狗這個物種存在的真實使命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