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禍水--Water

水/祸水/月亮河

7.8 / 13,665人    117分鐘

導演: 蒂帕梅塔
編劇: 蒂帕梅塔
演員: 麗莎.雷 希瑪比斯瓦斯 約翰.亞伯拉罕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綠流三千里

2017-05-22 22:04:29

明明是人性之惡,為何向宗教甩鍋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孩子,你還記得你結過婚嗎?」
「不記得。」
「你丈夫死了,你現在成了寡婦。」
「要作多久寡婦,爸爸?」
——印度電影《water》開場2分47秒



印度電影都很長,少說三小時。據說是因為印度鄉下很多民眾還很窮,能看一次電影算是奢侈生活,如果電影時間不夠長的話,觀眾會覺得不划算。所以一步寶萊塢電影往往拍上三小時,怕觀眾疲憊了就加入歌舞來調節氣氛。(難怪我國引進的印度片要有刪減)

女導演迪帕•梅塔執導的《禍水》是個異數,只有117分鐘,幾乎沒有歌舞。敢這麼與人民群眾作對的,也只有文藝片導演了。《禍水》的英文名就叫《water》,另一個中文譯名是《月亮河》,即恆河。故事講的是20世紀30年代印度寡婦的悲慘處境,她們必須居住在寡婦收容所,剃光頭髮,終生吃素,不能隨意與外人接觸,被認為是不祥的象徵。

這部電影從開拍到上映,一直受到宗教極端分子的阻擾,他們還揚言要取導演性命。

導演迪帕•梅塔1950年出生於印度,在新德里獲得哲學學士學位後於1973年移居到加拿大。她的代表作《慾火》(Fire)、《大地》(Earth)、《禍水》(Water)合稱「印度三部曲」,分別以性別、民族主義、宗教為主題,影片對傳統社會極具挑戰性,因而備受爭議。如果說阿米爾汗是印度電影的一股清流,那麼迪帕梅塔則是當之無愧的泥石流,對保守頑固勢力不斷髮起衝擊。

憑藉《禍水》獲得2006年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主角的麗莎 Ray是很多影迷心中當之無愧的女神。同人女對她最為熟悉——2007年麗莎與Sheetal Sheth連續演出女同志電影《看不見的世界》、《同心難改》,成為女同志心目中的最佳情人之一。麗莎•雷的父親是印度籍,母親則是波蘭籍,兩人成婚後至加拿大多倫多定居,並生下麗莎,兼具了東西方的美。

《禍水》在一個八歲小女孩楚婭的視角下展開,楚婭小小年紀便成了童婚的受害者,她還沒見過丈夫,丈夫就死了。她成了一個新寡婦,八歲。她還在懵懂中就和其他寡婦一樣,被剃髮,到「寡婦之家」去守寡。

按照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誕生的婆羅門法典《摩奴法典》規定24歲的男子應同8歲的女孩結婚。其他宗教經典也提到,讓女孩子在發育之前結婚,父母死後可以升天。不過導致童婚的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經濟,印度女孩出家時娘家要付給男方一筆嫁妝費,女孩越小付給男方的嫁妝就越少,因而在農村、山區等貧困地域盛行童婚。印度政府於1929年通過《禁止童婚法》, 1978年把男女婚齡提高到21、18歲,但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童婚仍然會存在。

《摩奴法典》還規定:「寡婦理應受苦,克己守貞致死…喪夫後守貞的妻子可以上天堂…不貞的女子來世轉生為胡狼」。但其實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4世紀流傳的神話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可以看到,出身貴族的寡婦雖然不作奢侈的打扮,不再嫁,但是生活過得也並不差,沒有受到家庭的虐待,史詩中俱盧國的太后貞信不但受人尊重,還在政治上掌握實權。可見,寡婦被虐待的鍋,不該甩給印度教。

《禍水》借男主角之口說得很清楚了:「用宗教來作掩飾,其實只是為了錢。」那些被家裡趕出門,送到寡婦院去的,都是窮人家的,為了節省家庭開支,就借宗教的名義,將寡婦掃地出門,或者鼓勵她們為夫殉葬。

殉葬也借宗教之名,殉葬儀式用大神濕婆的妻子薩蒂命名,但在神話故事中,薩蒂並不是在丈夫死後殉葬,濕婆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中的毀滅神,他怎麼可能死。薩蒂自焚是因為她的父親生主達剎和濕婆之間有矛盾,達剎是三大主神創世神梵天之子,負責管理人間事物,他祭拜另一位主神維護世間之神毗濕奴,但是卻拒絕祭拜毀滅神濕婆,他認為濕婆信徒苦修的行為與社會的文明發展相悖。達剎在一次盛大的火祭上邀請了眾神而唯獨沒有邀請濕婆。薩蒂在父親和丈夫之間左右為難,認為是自己令濕婆蒙羞,於是投入火堆中自焚。薩蒂死後轉生為雪山女神帕爾瓦蒂,再次與濕婆結合。在這個印度教神話故事中,雖然不同教派的說法有些許差異,但每個故事中,薩蒂與丈夫濕婆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她也擁有和濕婆同樣強大的神力。

在印度教經典,對婦女殉葬的態度並不統一。例如《阿闥婆吠陀13.3.1》就提議寡婦為先夫服喪及尋找其他男子再婚。《梨俱吠陀10.18.7》中也記載:寡婦不要帶著苦惱踏進先夫的墓。印度教典籍繁多,在流傳過程中不斷有人加入自己的解釋,加入自己的立場,因而產生了對教義的不同解讀,掌權者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闡釋教義,以維護自己利益。寡婦在一個家庭中,不能創造什麼財富,還要消耗家裡的糧食、布匹、空間,因此在窮困地區,對寡婦的要求就越來越苛刻。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罪惡假宗教之名,有多少邪惡打著正義的旗幟?

寡婦殉葬的薩蒂習俗在約公元400年已經出現,約於公元500年笈多王朝衰落後更為盛行。16世紀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統治印度之後,延緩寡婦接受火葬的時間,希望以此緩和寡婦的自殺行為,並向可能會自焚的婦女送上金錢及禮品阻止其殉葬,禁止有子女的寡婦殉葬。18世紀末印度被歐洲列強入侵,葡萄牙、英國及丹麥雖沒有明令禁止殉葬,但西方傳教士在印度民間進行著反殉葬的運動,1829年孟加拉管轄區由總督威廉•斑迪克正式立法取締薩蒂殉葬,之後相關法律進一步完善。

但是即使在現代印度,仍然有許多寡婦受到虐待,甚至被迫殉葬。民間的傳統習俗根深蒂固,和文明社會的法律抗衡, 有位在瓦拉納西的社會工作者辛格說:「在印度,一個小女孩生下來之後要聽父親的命令,出嫁以後要聽丈夫的命令,丈夫死後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則必須聽兒子的命令。所以那種女人必須服從別人命令的觀念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的血液里,整個社會對男人壓迫女人也習以為常。」

寡婦被趕出家門後,要做工維持生活,由於沒有人維護她們的權益,因而經常被工頭壓榨。除此之外,寡婦還面臨著被強姦的危險,被強姦後也不敢聲張。

《禍水》中的寡婦院,只有卡麗安妮一個人留著長髮,宛如天使,但她的遭遇並不美好,之所以允許她留長髮,是為了讓美麗的她陪客人或和河對面的貴族睡覺,來換取整個寡婦院的糧食、房租。寡婦們靠她養活,卻又看不起她,讓她一個人住在閣樓上。

卡麗安妮和婆羅門少爺那羅延偶遇並相愛。那羅延是一位進步青年,他的父親也是開明貴族,他們支持甘地,支持民族解放和婦女的解放。卡麗安妮要承擔的比那羅延多了太多,首先「寡婦之家」的負責人麥杜馬提和皮條客古拉碧堅決反對這顆人肉搖錢樹改嫁;其次卡麗安妮自己守傳統觀念影響,對人言也有擔憂;最可怕的是,她發現那羅延的父親是她的客人之一,強烈的羞恥感令她無法面對那羅延,因而選擇了走入恆河,自盡、自淨。

卡麗安妮死了,寡婦們的故事還沒有完。寡婦院想要將小女孩楚婭培養成下一個卡麗安妮,將她送給河對岸的貴族陪睡。寡婦院中一位好心的中年婦女莎肯塔拉(迪迪)得知此事後,不願意楚婭再次受到傷害,她將楚婭帶到那羅延身邊,請他帶走楚婭,追隨甘地的腳步。

《禍水》這部電影畫面唯美雋永,劇情上有很多地方和印度的古老神話相呼應,讓觀眾感受到印度文明的神秘,也令熟悉印度文化的人理解到電影中的隱喻。

寡婦院中的好人莎肯塔拉,看不慣其他人的所作所為,一直在默默地幫助卡麗安妮和楚婭。小小的楚婭認為她就是杜爾迦女神的化身。杜爾迦女神是濕婆的妻子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多種形象之一,她面目可怖,專治各種凶邪的妖魔鬼怪,維護著世間的正義。杜爾迦女神後來被吸收如藏傳佛教中,名為「難近母」(漢語翻)。

卡麗安妮是虔誠的印度教毗濕奴派信徒,毗濕奴的第八個化身奎師那是她的保護神。很巧,她遇上了真命天子那羅延。在印度教神話中,《摩訶那羅延奧義書》將那羅延視為宇宙的終極存在,在後期的文獻中「那羅延」成為毗濕奴的別稱。卡麗安妮遇上那羅延,即是遇上了她的真命天子,她的救贖。思想開明、受過高等教育的那羅延用他的思想影響著卡麗安妮,鼓勵她勇敢追求自己的人生。

傳說毗濕奴化身為雅度族的王子奎師那,他童年在牧牛人處長大,和牧女羅陀青梅竹馬,書中描述這種感情為parakiya,至上、永恆之愛,是一種超越配偶關係的愛。奎師那背負著為雅利安世界重塑正法的歷史使命,因而離開牧牛人族,另取艷光公主等多位公主為妻,去維護正法。在這部電影中,卡麗安妮和那羅延最終沒有在一起,那羅延在她去世後追隨甘地而去,也是在追求現代社會的正法。
 
卡麗安妮最終還是走向了悲劇,並且她的悲劇在不斷地複製者。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悲劇中,幾乎是所有人都充當了幫兇的角色。被關在寡婦院裡的寡婦們,她們是受害者,也同樣是幫兇。本來寡婦們都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社會習俗將她們束縛起來,她們卻麻木對待,同類群體之間還相互傾軋,出賣別人來換取自己的些許安逸。

豈止是在印度的寡婦院。看過電視劇《武則天》的朋友應該有印象,唐太宗去世後,沒有生育子女的妃子被迫到感業寺出家。生活在這裡的雖然都是身世可憐的女子,但是她們之間卻持強凌弱、欺負新人。

還有我國廣州與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自梳女,她們本來是為了擺脫男權的束縛而自願梳起髮髻,發誓永不嫁人,住在「姑婆屋」中。但她們卻自己給自己定下嚴酷的規矩:一經梳起,終生不得翻悔,如有不軌,就會被鄉黨不容,遭受酷刑、浸豬籠,死後不准收屍葬殮。在電影《自梳》中就有一幕講到一名自梳女遇上真愛的男子後卻難成眷屬的悲劇。人類是群居動物,卻無法做到同病相憐,往往是落井下石。

是惡的環境使人性之惡滋長,還是人性之惡催生了惡的環境?有些罪惡,恆河水也洗不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