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高地戰--The Front Line

高地战/TheFrontLine/BattleofHighlands

7.4 / 5,065人    133分鐘

導演: 張勛
演員: 高洙 申河均 劉勝秀 金玉彬 高昌碩 李在勛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喝醉了他的夢

2017-05-25 02:11:10

遍地是狗血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不得不說,雖然該片投入不小,場面壯麗,但這個想極力表現出戰爭殘酷無情的電影,由於用力過猛,煽情過度,雖然局部拍的慘烈逼真,但這個灑滿無數鮮血的高地,在我看,更是處處灑滿狗血。    是的,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一個道理,陸川這種笨蛋導演,並非中國特產,偉大的大韓民國也未能倖免啊。    劇情方面這裡可直接跳過,整個故事主核心,是因為高地反覆易手,對抗的朝鮮南北雙方軍人達成一種默契,在固定地點埋藏禮物饋贈對方。這個埋藏禮品的地點,似乎是高地山脊一個設置非常簡單的隱蔽部,該隱蔽部大小約十五平方,中間的土坑內埋有一彈藥箱,這個彈藥箱便是雙方傳情的藏寶盒。    問題是,這個小小高地被反覆易手無數次,但設在山脊上的這個隱蔽部倒是未見任何損壞。以朝鮮戰場上炮火強度,這種反覆爭奪的高地,地貌應當每天都改變,一個以木料覆頂建在山脊上的隱蔽部,竟能一直倖存,實在不可思議。    按道理,這種長期爭奪反覆易手的高地,山脊上只有數道反覆開挖、雙方都可利用的戰壕,雙方真正的土木作業,都會在不易被對方炮火傷及的反斜面上。高地爭奪的常態,是佔據高地的一方,主力藏在反斜面的工事裡,少數佔據一線坑道戰壕。對方攻擊時,靜待對方炮兵摧毀山脊上的工事,炮擊一停,多半意味著攻方步兵已迫近山頭,此時,守方倖存士兵立即衝向山脊,佔據有利戰位,狙擊對方步兵。    這種情況下,雙方軍人若要給對方饋贈禮物,合理的埋藏地點應該只在我方一側反斜面的掩體或敵方一側反斜面的掩體,山脊上的戰壕可能性較低,因為一旦高地易手,失守方的遠程炮火通常會迅速轟炸已為敵方佔據的高地。    當然,朝鮮戰場上,聯軍一方的炮兵彈藥充足,反應迅速,中朝一方炮兵常苦彈藥不足,南韓軍拿下高地後,不用擔心中朝方面炮兵報復。無論如何,如果雙方有這種默契,禮物的埋藏和尋找,過程要複雜得多,當然,也更有趣。劇情如照韓戰真實情形演繹,我想,電影的可看性要高得多。放到史匹柏之類的人手裡,它大可以在高度逼近真實的環境裡緩緩展開,一個反覆爭奪,最後在雙方士兵眼裡已經失意義的高地,此種極端環境裡,雙發竟然無意中有了兩三次互贈禮物,甚至委託對方帶傳家書,——我們不妨假設一下,這邊的士兵看到對方的家書時,稍稍展開一下,會有怎樣的劇情。一個不爛的導演自有足夠信心打動觀眾。    問題是,《高地戰》一片的導演顯然不這麼認為。    為了讓觀眾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他竟然讓這兩個連級作戰單位,在至少長達近一年的時間裡互相爭奪一個高地——主人公A於53年元月抵達高地時,主人公B就說,他記得雙方易手次數已有30次,此後直到七月停戰,這種爭奪幾乎一刻不停。對陣的韓方鱷魚中隊這邊,指揮官為上尉,對面朝方指揮官是個中尉。這兩個連隊,一邊在幾十次的攻防轉換中互送禮物,一邊冷酷無情地屠殺對方。    戰爭殘酷不殘酷?對人性扭曲不扭曲?我覺得這片子,導演甚至恨不能在畫面中加上字幕,此處體現戰爭對人性的扭曲,此處體現戰爭中有時還是有人性溫情的流露。    問題是,以片中呈現的戰鬥強度,高地每次易手,攻守雙方都該打殘,雙方很快都會換上一個新的連級戰鬥單位,就算是後面不斷有心病補充進來,也怎麼可能讓這兩個連隊對峙近一年。    當然,說它的戰鬥場面慘烈逼真,只是相對天朝最近幾年那些成堆的戰爭片而言。這部片子裡,韓方每次攻擊高地,最多只有美國的野馬戰鬥機轟炸一輪,從沒看到後方大規模炮擊。躲在山洞裡的朝鮮軍人自然是一個都不會死,而韓軍步兵攻擊時,都是在一個狹窄的正面密集衝鋒——實在很難想像,山下的一個連用這種方式仰攻山上的一個連,不但沒死絕,居然就拿下了高地。當然,朝鮮的那個連回頭又能把他們趕跑,實在就更離譜,因為他們是在沒有飛機對地攻擊的前提下,直接在大白天往上衝。    我想,片子如此不合常理,大致是因為編劇先構想出一個精彩故事:長期對峙令雙方士兵厭戰,於是有了雙方借攻守頻繁轉換陣前互贈禮品,為了強調戰爭殘酷無情,這個故事的背景被設置為爭奪了幾十次的高地。問題是,故事本可成立,但背景設置卻使故事不可能這樣發生。    《高地戰》一片中,劇情過頭到灑狗血程度之處比比皆是,比如鱷魚中隊老兵對浦項之戰的慘痛回憶和精神創傷,它本為體現戰爭殘酷而設,但片中戰鬥場景一掃而過,幾個經歷者的後遺症表現,不但讓觀眾不解,甚至莫名其妙——浦項之戰的陣亡數字,不過與朝方那個美女狙擊手一個人打死的人數相當——既然今日從容赴死地,何以往昔記憶猶猙獰。    這個價值連闌尾都不如的劇情線索還不算過份。    過份的,是一大堆灑狗血的巧合:    第一個,是朝方中尉指揮官,正是當年俘虜主人公A和B的指揮官,B死後,A與朝方指揮官還有兩次大灑狗血的深沉對話;    第二個,朝方外號「兩秒」的神射手是個美女,B看到該美女家信中的照片時,誤以為學生裝扮的美女殺手還在後方,宣佈戰後將娶該女殺手為妻,後被該女殺手擊斃,而A則在B被美女擊斃前,救過美女一命……    更灑狗血的地方還在後面:停戰協議簽訂後,A遇見美女,把帶著B的鮮血和彈孔的照片還給美女——沒錯,狗血還沒灑玩,因為協議還有十二小時生效——順帶說一句,協議簽字那一刻時還剩12小時,上級指揮官下傳令還是剩12小時,鱷魚中隊百般不情願再加反覆動員抵達攻擊地點時還剩12小時——這不算是穿越嗎?——讓我們繼續狗血,再接下來,最後一戰中,B與女殺手再次狹路相逢,在肉搏中,A不像上次一下放了她一馬,而是複製了《拯救大兵瑞恩》中的那個殘酷鏡頭:一把匕首緩緩的然而又是堅定的並且是冷漠無情地刺進美女殺手的胸膛。    依我看,在集合了種種不可思議巧合的《高地戰》中,那些小機率事件的灑狗血橋段,挑任意一個,只要認真、本分地按其自然邏輯展開,就能成就一部成功的戰爭片,但在一部長度不足兩小時十分鐘的電影裡,把這麼一大堆小機率的離奇事情全都混在一起,就算演員各個都是老戲骨,他們也會演傻。這部電影裡,所有演員的額頭上都刻著一大行字:戰爭是殘酷的。下面還有好多小字,我就不復述了。    沒看過這部片子的人想知道這個高地的歸屬嗎?洩漏一下劇情也無妨。我想你大概也能猜得著,雙方恰好死得各自剩下一個人,韓國方面是A,朝鮮方面是那個中尉指揮官。你肯定猜到了,倆人在那個柴禾搭成的隱蔽部里再次相逢。喝酒、抽菸。然後,A重複了朝鮮中尉三年前的話:你知道你們為什麼戰敗了嗎?因為你們不知道你們為何而戰。    然後,外面傳來廣播聲:所有戰線停止一切敵對行為。然後,A和那個朝鮮軍官各自轉身,身後,是一個灑滿狗血的高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