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夢想從來不是靠別人實現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從《地球上的星星》到《三傻》《未知死亡》再到《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一路奠定自己的「業界良心」地位,他做《真相訪談》,他拍話題電影,都在試圖改變他所熱愛的國家。從他所有呈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目光在更高遠的地方。如果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演員」是國內某些明星的夢想,那對於阿米爾・汗而言,演員只是他改變世界的一種途徑。
基於印度國情,《摔跤吧,爸爸》可以看成是一部為印度女性吶喊、正名,幫助她們掙脫命運枷鎖的勵志片,但這絕不只是本片立意的制高點。跳開這一重背景,任何一個深陷迷茫的人都可以從本片中汲取能量。你完全可以把阿米爾・汗飾演的父親視為逼迫女兒們完成自己夢想的自私鬼,但在我眼裡,他是真正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儘管他的學生可能只有兩個人。
夢想不是你想有就能有的
夢想跟愛情一樣,不是生而就有的,有些人終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擁有夢想這件事,不是找個目標那麼簡單,哪怕你苦苦追尋,求而不得者比比皆是。我們經常把「不勞而獲」誤認為夢想,比如當明星、中彩票、霸道總裁愛上我,穿越回十年前買房子……錢很難成為夢想本身,除非你能把「賺錢」鋪成修道之路。
摔跤是阿米爾・汗演的爸爸的夢想,他自己就有摔跤天賦,年少輕狂時便稱霸全國,他希望能通過摔跤為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爭得榮耀,迫於生計,他只能放棄。(沒錢還是萬萬不行。)因此,生個兒子,讓兒子實現自己的夢想,成了他此生唯一的追求。本質上,他從未放棄夢想。讓一個擁有夢想的人放棄夢想的難度等同於讓一個沒有夢想的人去擁有一個夢想的難度。
爸爸熱愛摔跤,愛的是競技本身帶來的快樂(爸爸自己有一整面牆的榮譽,他把女兒每一次比賽獲勝的獎金做成了紀念冊,而不是花掉,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候他寧願抱著微弱的希望去求那個不作為的官員,也不願意用這些錢去買摔跤墊。因為這是榮譽,不是錢。);他愛的是看護後輩成長的快樂(自己掏錢給摔跤有潛力的孩子補充營養);他愛的是研究對手心理的快樂(仔細研究比賽視訊,猜測對手的想法,制定不同的應戰策略);他愛的是「有些事情很難,但也並非不可能」帶來的快樂(大到讓生於印度的女孩子去摔跤,小到他從來都相信最後那個戲劇性的彩虹摔會發生)。
從連生四個女兒的絕望,到發現兩個女兒竟然有摔跤天賦時,眼中重燃的希望,爸爸夢想的火種從未熄滅。但自己熱愛跟他的夢想寄託者也能熱愛完全是兩回事,兩個女兒最開始覺得父親虐待她們,每天早上五點起來訓練,不能吃愛吃的油炸食品,得穿男孩子穿的醜衣服方便訓練,還剪掉了女孩子們最漂亮珍貴的長髮……但她們從不懷疑父親的愛,她們連鬧革命也不過是把父親的鬧鐘調晚,假裝自己已經完成了訓練。
女兒們主動願意接受訓練的契機來自一場同齡女孩的婚禮。被迫早早嫁人的小夥伴對她們說羨慕她們可以有這樣的爸爸,有選擇另一種生活的自由,不用像她一樣為了貼補家用,14歲就嫁給一個不認識的人,此後的人生就是給他生孩子,相夫教子鍋碗瓢盆。這兩個在印度落後的小村莊裡成長的姑娘,一瞬間就領會了「另一種選擇」的意義。
很明顯可以感受到,摔跤在爸爸心中是至高無上的信仰,給女兒另一種選擇也並不是他的初衷,他不是為了幫他們擺脫鍋碗瓢盆的命運才讓她們學習摔跤的,而是突然領悟到,原來女孩子也可以實現自己的夢想。儘管這樣去實現夢想對他們這個小村莊的人來說太過離經叛道,但爸爸彷彿從來都不care世俗的眼光,他看待村民的閒言碎語如同夏蟲不可語冰,這是夢想的高度所決定的。
對於姑娘們來說, 擺脫不想要的更糟糕的生活,是她們堅持訓練的原因,但訓練本身無法成為她們快樂的源泉。大女兒Geeta真正找到摔跤的意義是在第一次跟男孩子比賽之後,她突然有了想贏的意願。從她堅定的眼神中,你可以看到打開世界全新的方式。這個時候,爸爸的夢想於她已不是外在的了,摔跤已經成為她自己的夢想,她真正意義上「上路」了。這不是沒有選擇的選擇,而是有幸能夠擁有了最好的選擇。如果出生在印度的落後農村是命運的不幸,那擁有這樣的爸爸,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夢想從來不是能靠別人實現的
即便在中國,因為自己上不了清華北大,而把希望寄託在子女身上的父母也大有人在。但摔跤爸爸一直都在靠自己實現夢想。他會給女兒們制定嚴格的訓練計劃,每天認真看護,觀察她們每一個成長過程,並認真地給出指導。他會替他們配備訓練條件乃至自己創造一個場地,想方設法增加她們必須的營養,排除世俗偏見讓女子跟男子摔跤,鑽研對手的技巧為女兒出謀劃策……這個過程也是父親夢想的一部份。
女兒們從來沒有懷疑過父親的愛,即便她們每天都在磨礪中。有個細節在中國影院被刪掉了,父親會在他們睡著的時候給她們按摩雙腿放鬆肌肉,當女兒們精疲力盡趴在床上互相吐槽說希望對方給捏捏的時候,作為觀眾,你其實能預感到父親的出現。他會心疼,更希望她們能變強。他自己就是一個強者,他明白強者可以擁有更多的選擇,可以保護弱者,可以成為末路人的希望。父親在訓練女兒的過程中,也逐漸更像一個父親,儘管他自以為教練的身份先於父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本質上,師和父本就不是可以完全割裂的。
每個孩子都渴望放飛自我,而肉身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孩子不知道努力的意義,但她們能夠感受到愛,這種愛可以直接等同為「為我好」。一樣是教育,填鴨式的教育和共情教育完全是兩碼事。把孩子逼迫在書桌前心猿意馬,還是選擇跟他並肩作戰,是不一樣的。
有部日本電影叫《墊底辣妹》,裡面有個上補習班的男孩子出生於律師家庭,他爸逼著他念政法學校好繼承自己的衣缽,男孩子特別叛逆,成天打遊戲。補習班的老師特別有意思,告訴他,你對你爸最大的報復就是你先好好學習,把所有律政知識都掌握了,但到時候你可以不去當律師,氣死他!後來那個男孩子因為逆反心理再度發作,反而聽進去了,學得特別狠,學成後他最終還是決定從事這個父親為他選擇的行業,因為他在學習的過程中愛上了這個行業。
片中的父親在追逐摔跤夢想的過程中,把女兒們帶入自己的存在場,女兒不是他的工具,更像是戰友。對女兒來說,在父親給她們營造的存在場中,她們同樣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價值和意義。如果沒有父親的帶路,她們或許覺得在家做做家務打扮得像個姑娘等待自己的命運或許也沒什麼不好。可父親為她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就像古希臘洞穴中人走出去看到了整個世界一樣,年少時所經歷的根本不是苦難,過程而已。正如你早就忘記高考前十二年如何在教室裡奮戰堆成小山的考卷題集,書到用時,反恨自己年少無知貪圖玩樂。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部片子有一點失敗的地方,就是把後面那個國家隊的教練臉譜化了,或許生活中真的有這種小人存在,可也不至於那麼醜陋。他有自己的KPI,有自己的處事方式,優秀的運動員見得多了,憑什麼就能相信你一定是拿金牌的料。
Geeta離開父親,進入專業的培訓學校之後遇到的問題,是她從小就積累下來的內部矛盾的外化——不那麼嚴格地自律,原來也可以摔跤;不聽父親的話,原來也可以進步 ……人說中二叛逆,差不多就是這個階段。世界不再只有父母,不再只有唯一的法則,世界是多樣的,父母不再是權威,你也不再是唯一的主角。與其說這是跟父母的對立,不如說是同自我的對立。在這個階段特別容易否定自己,因此,更希望通過跟父母的對抗試圖肯定自己。
這部片子優秀的地方在於,它照顧到了成長的每一面,你為它感動是因為你看到了自己。
電影裡,Geeta在妹妹的幫助下跟父親和解了,可多少人,到老都不曾與父母和解過,就一直這麼僵持著。電影中的父親,彷彿始終站在「對」的立場,因為他說的都是正確的,通過他的幫助,Geeta贏得了比賽,所以他們世紀大和解。這個邏輯其實是誤導。那如果父親是「錯」的一方呢?父親的技術確實落伍了,父親的方法確實已經被淘汰了、不管用了,你不用他的方法反倒走向巔峰了,那你還要不要跟父親和解呢?
父母是你的第一個自我,當你面對他們的時候,也在面對過去的自己,你曾經全心全意地依賴他們,那是你的來處。你完全可以否定他們過時的觀點,但你永遠無法去否定那顆愛你的心。哪怕父親真的是錯的,他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為你好」,不管是不是真的好,你也無法去否定這份愛。「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什麼意思?當父親不在了,你依然遵循父親的處事方式,以此來紀念他。
拋開將自己的夢想強加於人的霸道,摔跤爸爸給了女兒們兩樣最寶貴的人生財富:引領和陪伴。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三生有幸。求道之路成千上萬卻不是每個人都能上路的,如果有人能帶你上路,陪你一程,真的需要好好感激他,因為這件事,於誰都不是理所當然的。
這麼雞湯的影評本不需要如此雞肋的一個結尾:
人生就如同一場牌局,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人比比皆是。一手爛牌的人也照樣可以贏,拿到好牌的人往往最容易掉以輕心,覺得躺著都能贏。
縱觀歷史,人心最難測,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到處是破綻,因此不要隨便考驗人性。
當你的實力達到某種境界時,成敗本身看的已經是實力之外的因素了。
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要成為最先放棄的人,即便拿到一手爛牌,也要努力出到最後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