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8 04:31:56
在伊斯坦堡這座如王冠寶石般壯美瑰麗的城市,除了關注其間風土人情,最重要的事也許是學會與漫步全城的貓們打交道——事實上,雖然這類學習機會頗不缺乏,但每次貓主子們在意料之外的地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現,對我這樣的吸貓癮晚期患者來說還是會像撿到錢一樣狂喜萬分。若是恰逢主子心情大好,還肯賞臉social一番,那一定就興奮到立刻人格分裂,其中一個我被萌到當場口吐白沫倒地不起,另一個我卻還要強裝鎮定上下其手,並爭取獲得與主子同框留影的機會。 作為紀錄片,《Kedi》最引人入勝之處是:它記錄了我們因遊客身份所限而無法用腳步丈量的角落,以與貓平行的視角,徐徐勾勒出貓、人與城市三者間的故事。但正如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的「中間狀態」:位處歐亞之間,同時受到來自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的影響,城中貓的日常生活也處於野生和馴化兩種狀態之間。一位伊斯坦堡大叔曾告訴我:「我們喜歡將寵物養在戶外。」當時這說法讓我頗為不解,《Kedi》卻堪稱這句話的完美註腳,它用大量篇幅表現了市民對街貓的愛護,不論搭築窩棚,還是定時投喂,甚至求醫問藥,但這一切與其視作人類對街貓的恩惠,倒不如說是一種令市民與街貓都感到舒適的雙向選擇。 「中間狀態」下的人和貓是友伴式的平等關係,除去宗教傳統以及捕捉老鼠這一類功能性因素,在《Kedi》講述的那些故事裡,貓更多時候充當了人的精神守護,街頭生活賦予它們多元而鮮明的個性,它們如同一面折射鏡,每個愛貓人可以從貓身上照見他們自己,進而不斷反思和重建自己與貓、與世界間的關係。與貓打交道這一門功課,歸根結底還是教會人類如何與自己相處。《Kedi》裡一個受訪的市民說:「貓知道人類是上帝意志的中間人,與狗的服從不同,它們不是不知感恩,而是看得更透徹」。但我想這句話即便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對於那些曾經遭受創傷,卻在與貓的相處中得到療愈,獲得重建自我能力的人們,貓又何嘗不是上帝意志的信使? 《Kedi》讓我情不自禁地再次回顧在伊斯坦堡留下的影像,回顧街貓們與我交錯而過的一段奇幻旅程——我在純真博物館偶遇了憑欄思考貓生的哲學家,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瞻仰了施施然走過的大祭司,在考古博物館的花園中被一名灰毛兒童點名求撫摸,也在街邊的餐館遭逢幾個蠻橫路霸公然劫食。《Kedi》再次向我展現了伊斯坦堡對貓的獨特理解,畢竟「沒有貓,伊斯坦堡就失去了一部份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