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歸鄉 [俄]--The Return [2003]

回归/爸不得爱你/真相(台)

8 / 36,670人    105分鐘  | Turkey:99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安德烈薩金塞夫
演員: 弗拉迪米爾加林 伊凡 杜布朗拉沃夫 康斯坦汀 拉朗尼柯 娜塔莉亞 維杜維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樓下的雜貨鋪

2017-05-28 21:46:57

乾淨而純粹的電影《回歸》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題記
有一段時間,甚至於現在,俄羅斯文化對我的影響久久不能忘懷。鄉愁,土地,和野蠻這三種是我對俄羅斯文化的第一印象,其中影響我最深的仍然是塔可夫斯基的對於生命的思考。美國文化和俄國文化在過去的某一時間形成了兩股極具分裂的力量。從現在通看歷史,我仍認為美國電影文化要比俄羅斯電影文化的影響力要大,因為俄國的電影文化不如美國電影做的精美,包括當時的很多蘇聯的電影流派到最後影響力越來越小甚至於無。

《回歸》Возвращение是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的處女作,電影的影調冷冽到了極致,除了父親開的紅色的車,幾乎沒有其他顏色。在塔可夫斯基的《鄉愁》裡詩人流亡義大利開的也是一輛紅色轎車,究竟是由心底的抒發還是向塔可夫斯基的致敬只有導演本人了解了,但不難看出塔可夫斯基對俄國電影的影響仍然存在。電影當時是2003年,播出之後影響力很大,被認為塔式的俄國電影又再一次崛起,但從現在看來,雖然有塔式電影的影子,但仍然沒有延續的趨勢。導演本人說:故事是以寓言式的故事講述,不想因為他自己的解讀影響了觀眾的解讀,但是只要循著自己內心來看一定會在電影中得到自己的答案,這點故事空間的延展性足以讓鑽牛角尖的影迷們內心雀躍。

再講講導演本人的,就能讓人更加客觀的看待一部作品。導演是1964年出生,同時代的中國導演應該是婁燁和管虎會比較接近他的年齡。婁燁是95年拍攝的《週末情人》,00年拍攝的《蘇州河》,而薩金賽夫是2003年拍攝的處女作也就是這部電影,相對導演里起步算是晚的。因為是以演員身份畢業,他當時始終找不到合適的機會拍片,一直到很久之後才進入一家電視台有機會拍攝電影短片。《回歸》對他來講是一部意義重大的電影,如果對於剛畢業的電影學院的學生來說讓你十年內都沒有機會拍攝電影。而十年後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會是什麼樣?

故事本身很簡單,12年沒回家的父親突然回來要帶兩個兒子安德烈和伊萬去旅行,旅行期間用近乎暴力男人的方式教導兩個兒子一些道理,最終伊萬終於忍受不住跑向高台,父親在爬上高台的時候失手掉下去摔死,而安德烈和伊萬用父親之前教的技能造了一個木筏,木筏最終落水,父親和父親很久之前埋藏的盒子一起沉入海底。看完之後我的第一反應,「怎麼這部電影做的這麼乾淨?」沒有一絲浪費的嫌疑,鏡頭仔細觀察之後發現都是近乎打磨好的,演員台詞沒有一句浪費,表演沒有一絲誇張。這樣之下的控制力讓這部電影看起來冷酷和嚴峻。

關於攝影的調度,雖然沒有很長的鏡頭調度,但是仍然能看到導演對於長鏡頭的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講我之前也有想過一模一樣的調度,可是我的鏡頭單純的為了長鏡頭調度而犧牲了故事本身的邏輯性,有一段時間我還誤以為這是一種風格,後來我明白我錯了。全片出現的很少有配樂,基本上都是乾淨的對白和環境裡的聲音,這點也很喜歡,不煽情。剪輯上對於演員的表演處理的也很乾淨,印象最深的就是電影裡很少出現三個人以上的景別,伊萬,安德烈和父親幾乎是分開的,這也是加強隔閡的一種鏡頭處理的方式。

影片的開頭出現在海里,安德烈和伊萬和玩伴們一起玩,伊萬因為不敢從高台跳進海里被小夥伴親們嫌棄。而第二天伊萬和安德烈在一間廢墟的工廠里撕扯回到家裡發現母親告訴自己父親回來了。父親躺在床上在睡覺,母親留給安德烈和伊萬的是背影,奶奶一個中景連結了一個眼神的近景。父親睡著時的羽毛,以及安德烈和伊萬翻找的相片。這些處理我不想刻意的解讀,但是我能看到某種影像獨一無二的敘事魅力。很多人都試著解讀父與子之間的矛盾,可是電影看到四遍,最吸引我的還是這種視覺極強的處理。所以說這部電影包含著製作者的純粹,和乾淨。越是乾淨而純粹的東西引起爭議就是越多,這點我也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

本來還想多寫一點,但是就想寫到這裡了。這部電影讓我很激動的一點就是,我彷彿看到了屬於我自己的電影大門,那扇門如同伊萬追趕安德烈的那道門,有若隱若現的光芒,但是走進去之後就是另外一個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