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Vincent Lan

2017-05-29 03:32:37

悲劇與黑色喜劇的完美聯姻


今年我們The Harvard Crimson第三次派出記者參加坎城電影節。我作為電影版編輯在統籌之餘也將首次把全部報導翻譯成中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美國(左派)媒體/影迷的觀點作為參考。本文作者Ethan B. Reichsman,原文連結 http://www.thecrimson.com/article/2017/5/24/killingsacreddeerreview/


歐格斯·蘭斯莫斯知道怎麼拍黑色喜劇。他的上一部電影《龍蝦》從荒誕甚至恐怖的設定中找到幽默,而新片《聖鹿之死》在這兩方面都更進一步。和《龍蝦》的主角Colin Farrell一起,蘭斯莫斯創造了一部更好笑也更悲傷的電影。通過一個充滿古怪人物和奇怪邏輯的世界,蘭斯莫斯將我們帶入一個引人入勝的戲劇,並在途中給了我們等量的笑聲和恐慌。

《聖鹿之死》的故事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的Iphigenia,Agamemnon的女兒。在不小心殺死女神Artemis的一隻聖鹿後,Agamemnon必須在獻祭Iphigenia的生命和放棄特洛伊戰爭之間選擇。Farrell的角色Stephen在手術中誤殺病人之後也面臨著相似的處境。在蘭斯莫斯手中,這個悲劇故事變成了一個絕對的驚悚片。

這個艱難的選擇對任何家庭都是煎熬,但Stephen的家庭非比尋常。他和他的妻子Anna(Nicole Kidman)分別有自己偏愛的孩子,而兩人之間的明爭暗鬥就此展開。Farrell再次展示了他故意而為的呆板表演,但與此同時帶來了豐富的感情層次。Kidman和他在表演風格上高度統一,而他們的古怪在對手戲中互相添彩。

但《聖鹿之死》中真正的突破性表演來自Barry Keoghan。他的角色在父親被Stephen所殺後極受打擊。他將為父尋仇的心理展現得充滿說服力,而在Stephen的家庭逐漸接受了他的可怕選擇後,他瘋癲的邏輯統治了整部電影。所有其他角色都生活在他的世界裡,而Keoghan堅決的瘋狂也奠定了其他演員表演的基礎。

為了幫助Keoghan營造懸疑,蘭斯莫斯找到了他的攝影師Thimios Bakatakis和聲效師Johnnie Burn(兩位都參與了《龍蝦》)。Bakatakis大量依靠長而緩慢的鏡頭推拉和景別設計來讓角色在他們所在的環境中顯得極為渺小。Burn不用樂器演奏音樂,而是用它們來營造氛圍—電影中不斷出現的音樂主題之一就是小提琴怪異又沒有旋律的吱呀聲。它們帶來的結果就是讓蘭斯莫斯能通過電影開頭看上去極為日常化的鏡頭來創造出一種異樣感,不斷為之後的恐怖鋪墊。

在像《聖鹿之死》這樣驚悚的電影中,幽默常常被用來調節情緒,讓觀眾有喘息的時間。但蘭斯莫斯並不在乎調節情緒,而是常讓最好笑的情節同時成為最恐怖的。電影中的角色從來不講笑話——他們悲劇中的喜劇色彩來自於他們的超現實,來自己他們所處的情景。整部電影的高潮戲就在荒誕的同時帶來感官上的震驚。事實上,觀眾的笑聲很大程度上加強了電影給人帶來的不適感。

對蘭斯莫斯作品熟悉的觀眾不會驚訝於對話和角色的超現實風格。他對真實感沒有興趣,而在《聖鹿之死》中這給他帶來了成功。依靠完全擁抱對破滅和瘋狂的合理化,他創造出了一部觀感混雜著享受與痛苦的作品,作為作者在不同類型中游移又把它們自由組合。
評論